浅谈方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方言

计算机系0905班罗博文学号:200908002339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生了多如繁星的各地方言,也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元的中国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知道有多少种方言已经湮灭在历史的浪花中了。

什么是方言?方言是语言的支派和变体,是它的地域分布。中国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仔细地观察一下,会觉得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好像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这七大方言,其中六个大方言是在哪里呀?在长江以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东南角,而整个广袤的长江北岸地区只有一个方言,怎么会形成这样一种不平衡的趋势?如果说语言是自然产生的,它应该是呈一种离散现象,应该是一种随机的。为什么中国方言的地理分布,却是那样的不平衡?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涉及到汉语方言是怎么产生的。

汉语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文白异读。移民是汉语方言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假设,最初的部落时期,语言是与部落一起离散分布的。在广大的长江流域,人口密度较小,资源众多,生存空间大,部落之间竞争并不激烈,部落之间相对独立,交流较少。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于资源和生存空间的限制,争斗尤为激烈。在战争中失败的部落渐渐往外迁徙,而大部分的部落都选择了向相对平和的南方迁移。历史上三次大的移民都是由北而南的。这些部落在迁移的过程中,逐渐与当地的部落相融合,产生了新的部落文化。但这些融合后的部落文化上仍然与原来的部落之间有很多的相似。经过多次移民,这些融合后的新部落与北方黄河流域的文化相似性也就越大,而越往南,这种相似性也就越小。因为他们受北方移民的影响较小。反应到方言上,就是上面我们所谈到的现象:长江北岸,也就是俗称的中原地区,只有一种第一层次上的方言,而其他的六大方言都在长江以南。当然,这种现象与以后的北方经济政治文化都领先于南方,交流更为普遍也有很大关系。

不难理解,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局限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地方方言,有粤、闽、吴、湘、赣、客家、北方、西南等大的方言区域,还有许多种次方言和数不清的地方土语。但不少方言彼此间不能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种状况对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是不利的,所以国家也在大力推行、积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并在1982年把“在全国推广使用普通话”写入了宪法。教育领域也深知责任重大,教育部门也早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教师录用、职称评定的一项硬性规定。但这些努力,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全球化时代,方言注定要被牺牲?

方言的危局早已是学界的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室主任周垒认为,就会发现有些方言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特别是那些复杂难懂的方言。他举了福建省的例子,福建境内的方言差异特别大,近年来那里的方言也消失得极快。周垒说,县以下的乡村,正是方言流失的源头。

为了保护方言文化,维护多元空间,不少人做出了努力,想出了很多对策,尤其是地方传媒,很多都专设民族语言栏目,还有就是方言情景剧的风暴正席卷中国大地。很多城市电视台在拍摄或策划拍摄以当地平民百姓市井生活为题材的当地方言情景剧样片。一种以方言为诉求的本土化趋势,正在公众传播的新媒体概念下流行。

但是,过犹不及,有些措施,确实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例如上海要保留“正宗”沪语广播。许多迈向国际化的大都市,人口来自五湖四海,语言混杂,大多数人早已不再“正宗”。沪上年轻人“乡音欠正宗”不是什么坏事,也犯不着遗憾。如同北京,上千万人口中找出两代以上生长于斯的已经极少,找不到能讲“正宗”方言的并不奇怪,也没有人为黄城根儿“土

语”失传而发愁。如果过于追求“正宗”方言,反倒显得地方色彩太浓,有封闭、保守之嫌了。况且,找个讲“正宗”方言的都难,广播出去还会有多少人听得懂?假如各地都办起了方言节目,全国岂不乱套?

又比如全部用豫西方言写成的《受活》,我实在想不出,这种当地人都很难看明白的书,能有什么价值?因为人们的阅读习惯早已“普通话”了。即便是一生都讲当地方言的人,也不会觉得,这种书能比普通白话文写的更容易让他们明白。

当然,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方言”天生的能力是,不用我们费力,就能把我们领进锣鼓喧天、锅碗瓢盆、家长里短的沸腾生活,那是茶馆与火锅代表着的人间事件……

尽管如此,但目前中国大多数的年轻人,所有读写和思维的语言早已经是普通话的意境,他们能够保留的,只是对于家乡话的尊重。这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上面谈到过,交流更为普遍的北方区域,语言较为统一。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交流更为方便,语言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即便从全球来看,也是如此。英文的tea,法语叫the、德语叫tee,都是从闽南话te过去的,然后在波斯语,土耳其语,希腊语,俄语这些都是念chaa,那些是从北方,从西北陆路传过去的,而英语、法语、德语,那个发音都是从海路,东南这一带,沿海路过去。而现代汉语中也有大量的这种借词。比如,酷,沙发,就是从cool,sofa来的。随着交流的日益增多,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多,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也会越来越大。

但这并不表示方言就会因此消失。马克思认为,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语言也是如此。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分支和社会分支。只要存在地域差异和社会差异,方言就会依然存在。就目前来看,这些差异,基本上是不可能消失的。特别是当人类进入星际时代,这种差异性又会变的更加严重。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方言消失呢?

方言的消失,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然结果。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一些方言消失的同时,有很多新兴语言在兴起。例如网络语言,游戏语言,泡吧语言,等等。可见,方言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有些消失了,有些在形成。

我觉得就是民族共同语、标准语跟母语的地位,跟母语方言的地位,其实它们之间并不处于很矛盾的地位,不存在构成一个势不两立、水火不融的一种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为什么?其实母语和标准语都应该要有,它们适应不同的需要,它们各自有它们不同的生存范围,因为语言的使用可以根据我们不同的需要,比如说,一种语言是我的工作语言,另一种语言是我的家庭语言,这两种语言并不冲突。像在其它国家、其它地区这种经验是很成功的。比如,在香港有两语三文。在新加坡,它所谓的官方语言有四个,那么它的定位是什么呢?新加坡有印度人、马来人、中国人,相融一水。用于沟通这三族的官方语言,所谓的官员语言、工作语言,是英文。在华人社团也有一个工作语言,这个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在社团内部你爱说广东话,或爱说福建话,那是你的事,所以它们是并存不悖的。当我们来推广普通话,我们来强调标准话民族共同语的时候,并不蕴含要把方言取消。

最后说一句,要了解中国文化,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应该了解、研究中国的语言;要保存中国的文化,更重要的首先要保存中国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