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违法性
刑法第二章犯罪概说

第二章犯罪概说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一、犯罪的特征:1、危害性:犯罪的本质属性或社会属性,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刑法13条:“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属性,这里的“法”是指广义刑法3、应受惩罚性:犯罪的后果特征注意:应受惩罚性与实际受到惩罚是不完全相同的,刑法只要求应受刑法惩罚。
当然,不排除认为犯罪,但实际不判处刑罚的情况,如免除处罚或免于刑事处罚。
如果不应受刑罚处罚,则不成立犯罪。
十三条但书的理解我国刑法十三条是从形式和实质上来界定犯罪的概念的。
定性:通俗的讲就是他是不是犯罪,犯什么罪。
定量的问题从法律的规定来看,一般涉及到经济犯罪,财产犯罪的,这些都有量的规定,如走私罪,偷逃关税五万元,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盗窃,诈骗,抢夺等。
有些涉及到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有关治安的犯罪,就可能会要求情节恶劣、情节严重。
例:将一个人非法拘禁5分钟是否构成犯罪,应考虑程度问题。
盗窃、抢夺等有数额限制;故意伤害有一个程度问题。
所以有些情况下在司法实践中有些人虽然实施了一定的有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有些高年级的不良少年抢低年级同学的钱,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情况数额比较少,情节很轻微。
但书但书反映出要有相应的程度才可以定罪。
二犯罪的分类1.理论分类:(1)重罪与轻罪:以3年有期徒刑为标准(2)自然犯与法定犯:自然犯是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传统型犯罪,法定犯是没有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现代型犯罪。
作为单位构成的犯罪,均为法定犯。
(3)隔隙犯与非隔隙犯: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时间、场所的间隔的犯罪,为隔隙犯;否则,为非隔隙犯。
2024年秋季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知识点速记

2024年秋季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知识点速记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法律的重要性)(P46)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指引作用)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评价作用)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024年秋新教材在“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后面删除“必须做什么”)2、什么是违法行为?(P48)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的个人原因?(P48)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注意】书本上仅谈到了违法的个人原因,如果要完善违法原因这一问题,可以参考以下答案:青少年容易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哪些?①个人方面: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能明辨是非、交友不慎等。
②家庭方面:家庭的缺失,父母的溺爱,父母疏于管教等。
③学校方面:学校管理不到位,对学生关爱不够等。
④社会方面:社会保护缺失,普法力度不够,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依然存在等。
4、★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类?(P48)(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①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①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②犯罪: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选择题常考】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老师说明】①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看处罚最好判断,可参考P48和P54相关链接(上表最后一栏)②“拘留”默认是行政拘留,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刑事拘留”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拘留是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中国人民法律刑事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中国,刑事案件是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人民法律刑事案件的特点、处理程序以及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人民法律刑事案件的特点1. 犯罪类型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民法律刑事案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从传统的盗窃、抢劫、诈骗等财产犯罪,到现代的毒品犯罪、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新型犯罪,犯罪类型日益丰富。
2. 犯罪手段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手段也日趋智能化。
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给案件侦破和打击带来很大难度。
3. 犯罪主体年轻化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犯罪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
4. 犯罪地域化特征明显刑事案件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地区犯罪案件高发,成为治安重点地区。
三、中国人民法律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1. 立案审查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判断是否属于刑事案件,决定是否立案侦查。
2. 侦查阶段侦查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包括讯问、勘验、鉴定等。
侦查期间,犯罪嫌疑人有权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3. 起诉阶段侦查机关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交给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4. 审判阶段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包括庭前会议、庭审、判决等环节。
被告人有权进行辩护,法院依法判决。
5. 执行阶段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进行判决后,执行机关负责将判决付诸实施。
执行过程中,当事人有权申请复议和申诉。
四、中国人民法律刑事案件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 维护社会稳定刑事案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通过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有利于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2. 保障人民权益刑事案件的处理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
通过依法打击犯罪,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浅谈刑事案件的法律性质(3篇)

第1篇摘要:刑事案件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法律性质。
本文将从刑事案件的定义、法律特征、性质分析以及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理解和处理刑事案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引言刑事案件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公共利益的案件。
在我国,刑事案件的法律性质决定了其处理方式和法律后果。
因此,深入研究刑事案件的法律性质,对于保障国家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刑事案件的定义刑事案件,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构成的案件。
具体来说,刑事案件具有以下特征:1. 违反刑法规定:刑事案件涉及的行为违反了刑法的规定,触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2. 危害社会秩序:刑事案件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3. 侵犯公民权利:刑事案件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
4. 公共利益受损:刑事案件的行为侵害了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公共利益。
三、刑事案件的法理特征1. 法律性:刑事案件的法律性体现在其行为违反了刑法规定,触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刑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对刑事案件的定性、定罪和量刑具有决定性作用。
2. 社会性:刑事案件的社会性表现在其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处理刑事案件必须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3. 严肃性:刑事案件的处理关系到国家法律尊严和公民合法权益,因此,在处理过程中必须保持严肃、严谨的态度。
4. 专属性:刑事案件具有专属性,即刑事案件只能由司法机关依法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
5. 诉讼性:刑事案件具有诉讼性,即刑事案件的处理必须经过刑事诉讼程序,确保案件的公正、公开和公平。
四、刑事案件的性质分析1. 刑事案件的违法性:刑事案件的行为违反了刑法规定,触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违法性是刑事案件最基本、最核心的性质。
2. 刑事案件的犯罪性:刑事案件的行为具有犯罪性,即行为人的行为触犯了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事处罚。
论刑事违法性

中图 分类 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4 D 1
文献标 识码 : A
我 国刑 法 学 界 通说 认 为 , 事 违 法性 、 会 危 害 性和 应 受 刑 罚 惩 刑 社 罚性是犯罪的三大基本特征。而作为其 中之一的刑事违法性,今年 来, 受到越来越多学者 的关注和争论, 主要集中在刑事违法性和社会 危 害 性 之 间 的 关 系等 方 面 。 刑 事违 法性 释 义 ( ) 一 刑事违法性的涵义 第 一 , 事违 法 性 理 论 之源 — — 违 法 性 。 如何 阐 释 刑 事违 法 性 , 刑 首先要从“ 违法性” 一词出发, 我们知道, 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 违法 性是作为犯罪论体系中犯罪成立要件之一存在的, 其中违法性的基本 含 义 即 为法 对 行 为 的 否 定性 评 价 。经 过 大 陆法 系 刑 法 学者 的不 断 完 善 , 于 违 法性 的 实 质 问题 , 关 己经 构 建起 规 模 宏大 的 理论 体 系 , 要 有 主 形 式 的违 法 性 和 实 质 的违 法 性 、 观 的 违法 性 论 和 主 观 的违 法 性 论 、 客 行 为无 价 值 论 和 结 果 无价 值 论 等 理 论 的对 立 。 此 , 在 我们 只 对 形式 的 违 法 性 和 实 质 的 违法 性 作 简 单 解释 : . 式 的 违 法性 , 指 行 为违 反 I形 意 法 秩 序 或 法 规 范 。Ad l提 出 , 法 就 是 否定 法 , 违反 客 观 的法 秩 of 违 即 序本身 。将违法性解释违反实定法规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但 是 , 式 的 违 法 性 并没 有 说 明 到 底什 么 是 违 法 , 有 表 明 违 法性 的 实 形 没 体, 法秩序禁止什么, 允许什么 , 刑法为什么要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 罪, 这些则不得 不从违反法规范之外的实质根据来回答, 这种回答就 形成实质的违法性。 . 2 李斯特对法益概念的研 究, 导致了实质的违法 性论, 他认 为, 实质的违法性 是指行为“ 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 。 第 二 , 事 违 法 性 的概 念 。行 为 的 刑 事违 法 性 , 刑 “ 是指 行 为违 反 刑 法规范 , 也可以说 , 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 ”所谓的刑事违法 性, 应理 解 为对 广 义 的 实体 刑 法 的 违 反 , 不 应 当 理 解为 也 包 括对 刑 而 事诉讼法的违反 另外 , ” 我国《 刑法》 明确规定罪刑法 定原则为刑法 的 基本 原 则 , 经 典 表 述 是 “ 无 明文 规 定 不 为罪 , 无 明 文 规 定不 处 其 法 法 也 可 以加 深对 刑 事 违 法 性 的认 识 。 ( ) 二 刑事违法性在犯罪概念 中的定位 刑事违法性作为基本特征之一, 在犯罪概念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 重 我 国 《 刑法 》 1 规 定 :危 害 社 会 的行 为 , 照 法律 应 当受 到 第 3条 “ 依 刑 罚 处 罚 的 , 是 犯 罪 。 刑 法理 论 界 通 说 认为 , 会 危 害性 和 刑 事 违 都 ” 社 法性是统一 的。 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 , 行为的社 会 危 害性 是 刑 事 违 法 性 的前 提 , 会 危害 性 是 第 一 性 的 , 事 违法 性 社 刑 是第 二 性 的 ,刑 事 违法 性 是 由行 为 的危 害 社 会 性所 决 定的 概括 的 说, 就是 只 有 危 害 社会 的行 为 违 反 了刑 法 才 构 成犯 罪 。因 此 , 一般 认 为刑 事 违 法 性 体 现 的是 一 种 形 式违 法 性 。 之 , 总 无论 是 形 式 上 的触 犯 刑律, 还是 实 质上 的危 害 社会 , 是犯 罪 概念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都 都是 我 们 在 研 究 犯罪 概 念 时 所 必 须 关注 的 。 二、 刑事违法性的 比较法分析 综 观世 界 各 国刑 法 学说 , 、 德 日等 大 陆法 系 国家 通说 认 为 , 罪 是 犯 符 合 构 成 要件 的 、 法 的 、 责 的 行 为 。 违 有 而德 、 日的 刑 法理 论 中 关 于违 法性的实质 问题 ,存在着 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法性等方面的理论之 争 。形 式 的违 法 性 , 是指 行 为违 反 秩序 或 法 规 范 , 如 , 丁 认 为 , 例 宾 违 法就 是 违 反规 范 , 法 性 就 是违 反各 个 刑 法规 范 中理 论 上先 行 的行 为 违 规范: 实质 的违法是用违反“ 实定法规” 外 的实质的根据来说明违法 以 性。 法益侵害说和规范违反说是实质违法论的两种基本观点。 例如, 李斯特同时承认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的观念, 他认为实质的 违 法 性 是 侵 害 社会 的举 动 , 是对 法 益 的 侵 害 与威 胁 。 小 野清 一 郎认 为, 违法性的实质是“ 违反国家的法秩序的精神、 目的, 对这种精神、 目 的的具体的规 范性要求的背反” 这些学说都从规范本身以外的法的 。
违法行为的四种类型

违法行为的四种类型违法行为的四种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法律意识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人不尊重法律,从而犯下了各种各样的违法行为。
这些违法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刑事犯罪、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和经济犯罪。
一、刑事犯罪刑事犯罪是指侵害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被国家刑事法律规定为犯罪行为并给予刑罚的行为。
刑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之一,其性质恶劣,危害极大。
常见的刑事犯罪包括盗窃、抢劫、故意杀人、强奸等。
二、民事侵权民事侵权是指在民间关系中,因过失或故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
民事侵权相对于刑事犯罪来说,其性质较轻,并不涉及到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
常见的民事侵权行为包括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侵犯知识产权等。
三、行政违法行政违法是指公共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的行为。
行政违法是公共机关的一种不当行为,其性质主要是违反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但并未达到刑事犯罪的程度。
常见的行政违法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
四、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经济犯罪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其危害不仅仅限于个人或企业,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常见的经济犯罪包括贪污受贿、金融诈骗、偷税漏税等。
结语总之,以上四种类型的违法行为都是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必须得到有效地打击和惩治。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自我约束和遵纪守法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论刑事犯罪中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

论刑事犯罪中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作者:金辰煜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05期摘要在法学界,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以及应收刑法处罚性被誉为犯罪行为的三大性征。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毋庸置疑,理想的状况是这样的:立法者在制定刑法的时候尽善尽美地把所有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的行为都列入刑法规范之中。
而司法者则严格按照制定好的刑法来执行,打击犯罪,保护人民。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刑事违法性作为法律评价和司法考量,与作为社会评价和立法考量的社会危害性无法相互替代,因而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所以如何在立法和司法中正确处理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矛盾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此,本文将这一话题进行探讨,以期解析与调和两者的关系,并为完善我国刑法体系建言献策。
关键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事犯罪刑法作者简介:金辰煜,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2.236一、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理论研究(一)社会危害性的概念与特征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给社会带来一定不利后果的属性,通俗意义上来说就是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所有的刑事犯罪都有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规定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惩治犯罪行为的重要依据。
通说认为,行为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指明了犯罪行为概念的社会危害性特征,而且明确了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结果量的规定性,是认定犯罪行为实质危害性的法定根据。
社会危害性主要有以下特征:1.易变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危害的界定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便是社会危害性的易变性,其包括量变和质变。
首先,就质变而言,在古代,卖淫并不是一个罪名,因为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它有什么社会危害性。
但在民主法治的当代社会,卖淫不仅被认为有社会危害性,同时其社会危害性还是相当巨大的,所以现在将卖淫列入刑事犯罪的罪名当中——这是质变的表现。
刑事案件包括哪些违法行为

刑事案件包括哪些违法行为引言刑事案件是指违反国家刑法的行为,侵犯社会利益并造成一定社会危害,需要由国家通过刑事司法进行惩处的犯罪行为。
刑事案件的违法行为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泛。
本文将介绍刑事案件中常见的违法行为。
一、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侵害他人身体安全或者健康,造成轻伤、重伤、特别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
犯罪时,犯罪人故意实施暴力、接触等行为,导致他人身体受伤甚至死亡。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素包括故意、非法侵害他人身体安全或者健康、造成轻伤、重伤、特别重伤或者死亡。
二、盗窃罪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犯罪时,犯罪人通过盗窃、抢劫等方式,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严重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
盗窃罪的构成要素包括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性和主观故意等。
三、抢劫罪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等方法,抢夺他人财物的行为。
犯罪时,犯罪人通过使用暴力或恐吓他人的方式,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给受害人造成财产和人身上的双重损失。
抢劫罪的构成要素包括使用暴力或恐吓手段、抢夺他人财物、目的性和主观故意等。
四、贪污罪贪污罪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职务便利,非法占有、骗取或者非法转移公共财物的行为。
犯罪时,犯罪人利用职务上的权力或职务上的地位,进行财物的非法占有或转移,严重侵犯了国家财产利益。
贪污罪的构成要素包括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或非法转移公共财物、目的性和主观故意等。
五、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犯罪时,犯罪人通过谎言、虚构事实等手段欺骗受害人,使其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诈骗罪的构成要素包括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欺骗受害人、非法占有财物、目的性和主观故意等。
六、强奸罪强奸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制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犯罪时,犯罪人对他人实施强制性侵犯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性自主权和人身权益。
强奸罪的构成要素包括使用暴力或胁迫手段、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目的性和主观故意等。
4犯罪概念

一、犯罪的理论分类
◆实害犯与危险犯 实害犯指以出现法定的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的 犯罪。各种过失犯罪属此。 犯罪。各种过失犯罪属此。 危险犯指以实施危害行为并出现某种法定危险 状态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放火罪属此。 状态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放火罪属此。危险犯 分为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 分为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 具体危险犯指将危险状态作为构成要件要素而 规定于法条中, 规定于法条中,法官必须就具体案情逐一判断 而认定构成要件所保护的法益果真存在具体危 险时才成立犯罪。 险时才成立犯罪。 抽象危险犯指符合构成要件中规定的抽象危险 的危险犯, 的危险犯,行为只要符合构成要件就认为具有 抽象危险而无须法官就具体案情逐一判断。 抽象危险而无须法官就具体案情逐一判断。
一、犯罪的理论分类
◆即成犯、继续犯与状态犯 即成犯、 即成犯(即时犯), ),指构成要件的行为不包 即成犯(即时犯),指构成要件的行为不包 含时间继续性的要素, 含时间继续性的要素,只要行为一旦侵害了 一定的法益或者发生法益受侵害的危险,犯 一定的法益或者发生法益受侵害的危险, 罪就完成。如杀人罪、放火罪。 罪就完成。如杀人罪、放火罪。 继续犯(持续犯), ),指构成要件的行为在侵 继续犯(持续犯),指构成要件的行为在侵 害法益上,需要一定时间继续的犯罪。如非 害法益上,需要一定时间继续的犯罪。 法拘禁罪 状态犯(情况犯), ),指由于构成要件的行为 状态犯(情况犯),指由于构成要件的行为 侵害了一定的法益并由此完成了犯罪, 侵害了一定的法益并由此完成了犯罪,但某 种不法状态继续存在的犯罪。如盗窃罪、 种不法状态继续存在的犯罪。如盗窃罪、侵 占罪、重婚罪。 占罪、重婚罪。
第二节 犯罪的一般特征
一、犯罪的定义
从犯罪的法律表现形式上给犯罪下定义: 从犯罪的法律表现形式上给犯罪下定义: 认为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 认为犯罪是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 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 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 行为
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刑事违法怎么区别

思品: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刑事违法怎么区别承担的责任不同,分别承担刑事、行政、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以限制人身自由为主,例如有期徒刑,严重可以剥夺生命.适用对象是严重危害社会、他人、国家安全的刑事犯罪分子,是公权力处罚力度最重的.行政责任以罚款为主,同时也可以限制人身自由(最重行政责任)或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力度小于刑事犯罪.民事责任则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出现不正当的妨害时(幅度较轻),施害人需要承担的责任.此责任较轻,我国采用“不告不理”原则,既不向司法机关起诉公权力不介入.凡是违反民法的行为,就是民事违法凡是违反行政法的行为,就是行政违法凡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就是刑事违法(犯罪)区分的话,大体就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可理解成一半的商业,经济,人身关系,总之一般是钱的事情行政法调整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就是政府和你的关系,是权的事情刑法调整严重违反社会的关系,比如杀人放火强奸,什么事情特别恶劣,就归它管,是命的事情民事违法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损害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而依法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刑事违法是指违法刑法所规定,具有对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民事违法由人民法院处理行政违法由行政部门处理刑事违法属于犯罪,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处理民事违法最终是由人民法院处理。
行政违法不完全由公安机关处理。
比如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局、土地局、等都可以处理。
刑事违法你要看是否构成犯罪,才能确定是哪处理,侦查机关侦查构成犯罪的话,有法院判决,一般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处罚。
行政法规一般都是行政管理类的,如治安,工商,房屋,城市管理等等一般都是纵向的就是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民事法规是平等的主体之间的法律,比如民法,平等主体就是没有上级下级管理或者被管理的分别,大家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比如公民和公民之间,公民和公司之间等等。
1.刑事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是指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触犯刑法,达到或必须接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

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
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是法律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对于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至关重要。
在刑事法律中,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才能认定某一行为为犯罪行为。
1. 构成要件的符合性
构成要件的符合性是指某一行为是否符合所制定的法律规定,只有当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时,才能被认定为违法行为。
通常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行为和结果等要素,只有这些要素都符合法律规定,才能构成犯罪。
2. 违法性
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只有当某一行为违反了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才能认定为违法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违法性是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标准。
3. 有责性
有责性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法律责任能力,通常包括刑事责任能力和刑事责任承担能力。
只有行为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才能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在刑事诉讼中,有责性是判定是否可以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是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依据。
只有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才能认定某一行为为犯罪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素,准确判断罪行,并作出合理的判决。
漫谈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联

漫谈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联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是紧密相连的概念。
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事件或事物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而刑事违法性则是指行为与法律的冲突程度。
当一个行为或事件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时,往往也意味着它已经违反了某些法律规定,具有刑事违法性。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社会危害性是判断刑事违法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于某些行为,虽然不违反法律,但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比如,破坏生态环境、伤害群众利益、妨害社会公共秩序等行为,虽然不一定构成刑事犯罪,但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格监管。
因此,社会危害性是判断行为是否违法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二、刑事违法性也是社会危害性的表现形式。
刑事违法性是指行为与法律规定的冲突,犯罪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例如,贩毒、盗抢、伪造、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都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且已被法律规定为犯罪行为。
因此,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既要看其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也要看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
三、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认识水平和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社会危害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影响会因为不同的人对其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对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水平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而刑事违法性则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概念,它受到法律规定的制约。
因此,在实践中,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界定往往需要考虑不同立场、价值取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四、带有社会危害性的适当刑事制裁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当一个行为带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时,如果不受到适当的惩罚和制裁,不仅会加剧社会危害程度,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
因此,在处理带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时,必须要考虑刑事违法性,并对犯罪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和制裁。
综上所述,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是紧密相连的概念。
社会危害性是衡量事物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刑事违法性则是衡量行为是否违反法律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
刑事违法性的刑法学地位:基于相互关系的考察

益 概念 , 这是 为解决 违 法性 的双 面冲突 、 总结有 关社 会危 害性 理论 的相关 论争 而迈 出 的第 一步 。但是 ,在 苏 ” “ 俄 刑法 学 的影响下 , 会危 害性理 论 曾经成 为我 国刑法 理 论 的 中心 。受 到社 会 危 害性 是 犯 罪 的本 质特 征 这 社
论 的彰 显所 导致 , 故要 抬高 刑事 违法性 的理论 地 位 , 必须 驱逐 社 会 危害性 理 论 , 就 而代 替 社 会危 害 性 的便 是
近来倍 受推 崇 的法益 侵害概 念 。在笔 者看来 , 于不具 有社 会危 害性 的行 为是不应 该具 有刑 事违 法性 的 , 由 故
社 会危 害性 与刑 事违 法性两 者之 间原 本是不 存在 冲 突的 。而所谓 的冲突是 由学者 们将 刑事 违法性 “ 为” 沦 一 个 形式 的概 念 即形式 违法性 所造 成 的 , 正如 有人 说 :把 社会 危害 性评 价 的内容蕴 涵 于构成要 件 的评价 之 中 , “
刑 事违 法性 的刑 法学 地 位 : 于相 互 关 系的 考察 基
’
马 荣 春
( 州 大 学 法 学 院 ,江 苏 扬 州 2 2 0 ) 扬 2 0 9
摘 要 : 以往 的 中 国刑 法 理 论 中 , 事 违 法 性 问 题 一 直 没 有 受 到 应 有 的 重 视 。而 正 是 由于 这 个 原 因 , 法 学 的 诸 多 其 在 刑 刑
一
苏 俄刑 法 学 的核 心命 题 的压抑 , 违法 性 理 论在 我 国刑 法学 中从 来 未 能 占有 一 席之 地 。[6在 陈 兴 良教 授 -20 3
刑事违法性刍议

法益 的侵害或威胁 ,只有确定 该行为实质上侵 害或威胁法益 才能进入 犯 罪成立要件 的有责性要素进行下一步判 断。 通过 比较刑事违法性与违法性 ,我国的刑 法理论可 以借鉴大陆法 系 的违法性理论 ,作者赞同刑法学者张明楷 的观点,将违法性 纳入犯 罪构 成体 系,把它作为认定成立犯罪的一个条件 , 并且 同时规定 违法性 阻却 事 由。这样做有利于我们确立更准确的犯罪构 成思维方 式 ,顺利实 现从 “ 四要件” 理论到 “ 三阶层 ”理论的思维转变 。当然 ,对此理论也 要批 判地 吸收。例如 ,根据 “ 三阶层”理论 ,盗窃 1 元钱是构成犯罪的 ,但 在司法实践 中不会对其进行处罚 ,因为此行为没有达到给予刑事 处罚的 数额标准 ,不具有可罚性 。 三、刑事违 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 系 通常观点来说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也是 犯罪的 特征之一 ,行为的社 会危 害性一般 被认 为是刑 事违 法性 的下 一级 的基 础 ,而刑事违法性则是具体犯罪 的法律特征 。社会危害性之 于刑 法上的 体现是刑事违法性 ,当行 为同时具备 了一定 的社会危害性 ,触犯 了刑法 的规定 ,同时具 备了刑事违法性之时方可认定为犯罪 。我 国刑法 学家 陈 兴 良教授在德国学者的观点基础上,具体研究 了刑事违法性 和犯罪 的社 会危害性的关系。在他 看来 ,二者的冲突,本质上可认定 为形式合理性 与实质合理性的矛盾。在二者产生具体 冲突之 时,当以刑 事违法性 ,亦 即形式合理标准来评判。对此 ,笔者持 否定态度 ,因为社会 危害性和刑 事违法性二者存在着密切关系。之于对犯 罪的评判标 准 。只是单一 的标 准来评判是不合理不完善的 ,应当是社会危 害性和刑事违 法性二者统 一 起来进行评判 ,方能全面和系统的进行解释和推理 。在我国的刑事 立法 中,社会危害性亦作 了规范化的处理 ,但具体 的某一行 为是否具有社 会 危害性 , 此时能否被相关法律囊括为刑事违法性 ,通常因为立法语 言使 用 的抽象性 以及逻辑推理的差异性 ,导致同一行为在不同学者看来 有不 同的认识 和界定 。综上所述 ,当一个行为严重危害社会时 ,为 了对其进 行严厉 惩治,或 许就会被故意 的纳入到刑事违法性的解释 范畴 ,进行一 定的刑罚处罚 ,这是社会危害性标准 的缺陷所在 。与此 同时,单 以刑事 违法标准来评判 是否犯 罪,又会致 使具体 司法 人员适用 法律 的机 械性 , 从而引起刑罚过剩。故 此看来 , 应该将社会危害性标准和刑事 违法性标 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对 行为 的刑事违法性进行评判 , 来 排除具 备 定社会危害性但无刑事违 法性的具体行为 的犯罪性 。以此来 贯彻我 国 刑法 中长期以来所坚持的 “ 罪刑法 定原则” 。通过对 色哈哈危 害性 的评 判 ,把具备一定刑事违法性 但没有社会危 害性的行 为作 “ 出罪 ”处 理 , 从 而节约 了司法资源 。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司法 中,具 有严重社会 危 害性 的行为在立法上却没有作为犯 罪加以规定 ,从 而导致 司法实务 中遇 此 问题 陷人两难境地 。之 于此 ,笔者认 为当按照 刑法的罪 刑法定原 则 , 按 照刑事违法性 的有无来判断罪的有无。二者的统一主要的体现 在立法 过程 中 ,社会危害性一定程度上决定 了刑事违法性。在具体 司法上 ,刑 事违法性表征社会危害性 ,没有具体社会危害性 就无刑事违法性 , 若 不 将 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就没有所谓 的社会危害性 ,即社会危害性 和刑事 违 法性 均须作为犯罪 的特征存 在 ,二者不 能单一 的存在 。 ( 作者 单位 : 兰州商学院陇桥 学院)
论刑法学和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

论刑法学和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内容提要在我国关于犯罪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并同时介绍国外关于犯罪概念的研究成果,具体分析二者的含义、作用、出发点,然后从横向上对二者作出比较,指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从而为我国关于犯罪概念的功能性犯罪理论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分析犯罪概念在刑法学和犯罪学上的具体含义、特征、作用以及出发点,然后对其二者也作出具体的比较,指出其联系与区别,从而使犯罪概念在国内外的理论上,以及在刑法学和犯罪学理论上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使人们对其有较清晰的认识,以此指明犯罪概念的内涵并指出其不足,以便其发展。
关键词:犯罪功能性犯罪概念犯罪问题是刑法理论的核心问题。
无论定罪量刑都与刑法理论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只有科学的分析犯罪的本质属性,认识犯罪产生的根源以及犯罪的概念、特征等一系列问题,才能为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刑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但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以及研究目的的差异,造成了犯罪概念在刑法学和犯罪学上的不统一,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是相适应的,起到了明确概念的作用。
同时,刑法学和犯罪学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二者不同的同时,也要注意二者的联系。
这样才能促使刑法学和犯罪学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一、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一)概念我国刑法学上公认的犯罪概念如下: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一规定不仅较为详细的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犯罪的阶级性、社会性特征和法律特征,同时也通过规定但书,将犯罪行为与尚不构成犯罪的一般违法行为区别开来。
上述定义是由我国刑法规定的,是一个很具体、实用性很强的概念,它符合我国刑法制定的目的,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实质上也就是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公民权利。
第4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 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 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 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
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
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 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 是犯罪。”
2018年2月23日
17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 系所造成的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是一切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共有的特征;决定 了该行为是否是犯罪,是否适用刑罚。
2018年2月23日
18
决定危害性大小的因素:
1、侵犯的客体。 2、行为的手段、后果、时间、地点。 3、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
罚金的行为。
(三)违警罪,指“处拘留或一百五十马克以下罚金的行为。”
2018年2月23日
8
犯罪概念的形式化
1903年《俄国刑法典》第1条 犯罪是“在现行法上,以刑罚威吓所禁止的行为” 1937年《瑞士刑法典》第9条 犯罪是法律所禁止的、并以刑罚来制裁人行为。
2018年2月23日
9
资产阶级形式化的犯罪概念的原因:
2018年2月23日
15
答案:C。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少男与幼女在恋爱过程中 偶尔发生性关系,没有严重情节或造成严重后果的, 行为不构成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
2018年2月23日
16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本质特征 (二)刑事违法性 ——犯罪的法律属性 (三)应受刑罚处罚性(刑罚当罚性) ——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刑事违法行为真实案例及判决

刑事违法行为真实案例及判决县委女干部李某一天傍晚骑着自行车去农村工作,途中遇一男青年张某企图抢车。
李某答应让张将车推走,但又提出,因为打气筒是借别人的,所以想把打气筒留下,张表示允许。
李某卸下打气筒后,趁张不备拿起打气筒朝张某后脑猛砸一下,将其击晕,然后急忙骑车逃离。
逃至一个屯子时,整个屯子一片漆黑,惟独一户人家有亮光,便向屋内的老太太说明了自己的遭遇,并请求让她住宿一晚。
老太太深表同情,让李某与自己的女儿一起共睡西屋的一张床上。
且说张某苏醒之后,只得悻悻走回家去;而李某投宿的恰好就是张家。
张回到家,发现门口停靠着刚才自己意图抢劫的自行车,便找母亲问明原由。
张听后十分惊慌,急忙问李某睡觉的位置;老太太说,李睡在外侧,女儿睡在内侧。
张即将拿出砍刀走进房内,摸准睡在炕外侧的人头,朝颈部猛砍一刀。
实际上,李某之前睡下后,因精神过度紧张而无法入眠。
所以张某母子的谈话她听得一清二楚。
李某急中生智,急忙将自己的位置和张某妹妹的位置互换。
所以张某最终杀死的其实是自己的妹妹。
李某趁张某及其母抬尸外出之机,骑车到县公安局报案。
一、事实一:路遇抢车(一)张某抢劫罪(刑法 263 条)( 1 )构成要件符合性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①行为。
张某实施了以胁迫方法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②结果。
关于抢劫罪的既遂标准,有不同的观点:观点 1 :由于立法者将抢劫罪放在刑法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中,故应当以抢劫行为是否取得了对财物的占有作为划分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观点 2 :“具备劫取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两者之一的,均属抢劫既遂;既未劫取财物,又未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后果的,属抢劫未遂。
”不管根据何种观点,由于张某既未取得对财物的占有,又未造成李某人身伤害,故根据刑法第 23 条的规定,只能成立抢劫罪的未遂。
③主观方面。
抢劫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包括两个要素,一为故意,二为非法占有的目的。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那些属于违法行为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那些属于违法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两者区别:第一:程度不同; 第二:依据不同; 第三:责任方式不同.常常有很多人认为违法就是犯罪,其实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
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
《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就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如某乡镇企业一名职工深夜撬开仓库门盗走数千元物资,事发后被法院判了刑;而另一名职工在修仓库暖气时,乘人不备,盗走了近百元的同一物资,事发后却不认为是犯罪,仅以违法行为处理。
这两名职工的行为虽然同属于盗窃,但由于前一职工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且盗窃数额较大,已经构成了犯罪。
而后一名职工的行为则属于社会危害性较小,盗窃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
综上可见,违法并非犯罪,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节和程度不同。
在我国,法律对某些行为做出了禁止性规定,违反了这些规定的行为,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和惩罚。
根据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大小和违法的法律规范的不同,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所谓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反了除刑法以外的一般法律规范,这样行为由相应的法律管辖和制裁。
而对于社会危害性很大的行为,由于其行为已经违反了刑法,因此构成了犯罪,应当由刑法管辖,并依照刑法定罪量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 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或称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刑法对犯罪行为的禁止,是通过罪刑规范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对某种行为规定刑罚后果来禁止该行为。
因此,刑事违法性事实上是指行为符合罪刑规范所指明的假定条件,进一步而言,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与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是统一的。
违反刑法并不只是违反刑法分则,凡是违反广义刑法的禁止性规范的行为,均具有刑事违法性。
从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关系来看,刑事违法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违反刑法规范,二是违反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故单纯违反其他法律而没有违反刑法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