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与语文素养育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学习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7年提出的。
根据在现象学、实验操作、神经生理学及学习机制等方面的不同,提出内隐学习、外置学习两个相对概念。我国学者将之定义为: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它具有如下品质特点。
自动性。以学习的主体来说,其学习行为是自发的,在不知不觉状态中进行的,不需要外界刺激或强迫,不受意识的支配。
稳定性和持续性。从学习的状态来看,由于内隐学习始终处于不受其他内外因素影响的状况下,因而表现出自主学习的较强的稳定性和学习的力度,出现摇摆和犹疑的大幅波动可能性小。
从内隐学习的结果看,获得的结果大多是抽象的、基础的,具有深层结构的意义,在相同的深层结构和学习环境中,可以迁移,或起支撑作用。
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丰富内涵,是一个分层次的成整体的系统,语文素养已成为新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
倪文锦先生认为,语文素养由四个层次构成。
一、操作层,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即听说读写;二、实施层,支配社会语行为的知能因素,即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三、动力层,参与和支配显性言语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四、基础层,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
内隐学习的特点与语文素养的育成有哪些关联呢?从语文积累看,对丰富语文素养的人文性内涵表现出巨大的功用。语文学科的知识及语文课程涉及的学科知识、语文情意中的思想感情、修养人格、语文审美等这些语文直觉,本身具有内隐、缄默的特点,靠外界的训练,靠外力的压迫很难操作,很难奏效。而通过内隐学习的介入,其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效率已被实验所证实。
内隐学习对形诸于外的言语行为起的支撑作用,也可谓得天独厚。听说读写指向实用的工具性目标,外显学习的操练可以奏效,但在其后起支撑作用的语文感悟、语文思维、注意力、记忆力等则需要长时间的、不间断的积累,在不需要外界指导,不受外在因素干扰的条件下,表现出持续、强力、稳定的直觉习得,感悟习得,为外在的实用功能作支撑。
对语文美育的促进,语文美育的最大特点在于潜移默化。美育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是诉之于形象的感染,通过情感愉悦来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换言之,美育的途径它并非像智育、德育那样常采取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强制性的措施以及运用理性的、说教的方式,它是“浸泡”于“类”“乐”之中的,是一种无意识的潜滋暗长。在语文教育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的世界: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人情美、人性美……借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天然雕琢。如前所述,美育更多靠的是以“形”感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以“理”服人,因此,对于语文美育而言,理性的语文外显学习不宜作主导方式,而应以感性的语文内隐学习为突破口,首先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作品中的各种“美”,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理性引导,如此方能真正实现语文美育之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