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

李瑞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旅游系,浙江宁波 315211)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国内滨海旅游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未来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会表现出初步发展阶段与成熟市场的矛盾、打造滨海品牌产品、特种旅游方兴未艾、文化与旅游结合更加突出等多个特征,根据滨海旅游业发展特征和趋势提出了我国滨海旅游研究努力的方向与创新领域。

关键词:滨海旅游发展特征创新领域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国内滨海旅游研究述评

滨海旅游研究与滨海旅游开发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国外滨海旅游开发历史较早,相关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内容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国内有关滨海旅游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稍晚于滨海旅游实践,但仍为我国滨海旅游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滨海旅游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区域尺度的滨海旅游资源评价、滨海旅游发展、滨海环境保护、滨海经济文化影响和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

1.1滨海旅游资源研究

在海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滨海旅游资源研究是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陈娟(2003) []]、贾跃千等(2005)[2]根据海洋旅游资源本身属性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又将海洋旅游资源划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海洋旅游资源特点,并按照海洋旅游活动的属性形成海洋游憩活动谱系。尹泽生等(2006)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了一些说明,深化了对旅游资源包括对滨海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的认识。[3]

李悦铮(1996)、陈砚(1999)等[4] [5] [6] [7]以我国特定滨海旅游地为例,在区域尺度上对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研究。齐德利等(2004)[8]、崔红艳(2004)[9]应用数学方法对区域尺度的旅游地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尝试。李培祥(1999)、陈君(2000)对我国整体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我国海滨自然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数量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悠久、品位较高,滨海气候条件优越、南北互补的结论[10] [11]。

我国滨海旅游地区划研究分为全国和地方两个尺度进行。范业正等(1998)从气候适宜性角度将我国滨海地带从北至南划分为六个区域,并从气候等自然条件方面举例分析了我国各海滨旅游带的适宜旅游期[12]。陈君(2000)[13]、马勇等(2005)[14]选取不同的指标也对我国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了分区。曲丽梅(2003)[15]、张广海等(2006)[16]对省级和市级区域进行分区研究。我国滨海旅游在着眼于旅游业开发的滨海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和分区等方面的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90113)和宁波市2009年会展基地项目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李瑞(1968—),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区域经济研究。

研究在近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研究尺度层次多,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单因子和多个因子对滨海旅游资源进行分区,为我国滨海旅游差异化发展给予了理论指导。

1.2 滨海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不同滨海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杜丽娟(2000)等在分析各海滨旅游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度开发的原则[17] [18] [19]。我国滨海城市众多,因此在城市区域尺度上研究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的成果也最多。[20] [21] [22[23]] [24]省级区域尺度上的研究成果数量次之,如张广海等(2006)从区域整合的角度分析了山东省海洋旅游业的现状,提出了海洋旅游空间、海陆一体、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四个方面整合措施,为滨海旅游区域开发提供了新思路。[25]基于国家尺度上的研究成果较少,保继刚等(1999)通过对沙滩旅游资源特点的概括,提出世界沙滩旅游资源的发展阶段,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沙滩旅游资源的空间竞争问题。[26]许多论述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献均涉及到滨海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和管理等方面问题[27] [28] [29],充分体现了学者们对滨海环境保护的重视。何昉等(2000)以深圳市崎头岭为例,提出了海滨山地度假区拟建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分区;修建道路、别墅过程中的挖方、填方处理的具体方案[30]。张润秋等(2002)从环境生态方面阐述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是解决滨海旅游业开发与保护矛盾的有效方法[31]。

在滨海旅游开发研究中,对滨海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表现和渗透的研究较为深入,有利于滨海旅游文化创意策划的运作;在滨海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研究者就滨海旅游对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既有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措施,也有从生态工程的视角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指导滨海旅游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3 滨海旅游经济文化影响研究

我国滨海旅游业已成为海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滨海旅游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更多关注滨海旅游业本身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对于滨海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研究较少。李瑛等(2003)以北戴河为,分析了季节性供求矛盾对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解决季节性供求矛盾的主要措施。[32]张广海等(2006)通过分析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贡献度和国际客源市场等地域差异,揭示了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提出了构建山东省三级海洋旅游圈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33]

关于滨海旅游与滨海文化的影响,李蕾蕾(2004)在比较了自然科学(特别是旅游地理学)和文化研究两个不同视角所建构的2种不同的海滨旅游空间模式后,指出从文化角度探讨海滨旅游空间是对传统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接着在社会建构理论与符号学的分析框架下,讨论了海滨从“自然空间”转化为“旅游空间”的历史过程,并以深圳海滨为例,分析指出海滨旅游空间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建构。[34]胡荔香(1996)在其硕士论文中,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探讨了文化型滨海度假区的开发。[35]国内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