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典案例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答案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
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
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
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第一章案例一
1、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强和弱,这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这个故事就形象他说明了这个哲学道理。朴素他说明了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一些看起来是"祸"的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福"的,
看问题不要绝对化了。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说明了好与坏在一定条件或情况下会相互
转换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斗争性)。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指矛盾
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同一性)。在矛盾同一性的两种情形中其相互转化是学习的难点,我们必须着力把握它。现就矛盾双
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一、矛盾转化及
原因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
的反面的一种趋势,是矛盾同一性的情形之一。唯物辩证法认为,
转化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立面的斗争,对促使
矛盾转化起着重大的或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不可避免的引起矛盾双方改变依存关系,或互换位置,或促使一事物转变为他事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着,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就复杂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矛盾系统)而言,这种转化是指矛盾与矛盾之间的
转化;就简单事物矛盾统一体(一个矛盾)而言,这种转化在矛盾
双方之间进行。
案例3
案例4
“爱过了头就是毁灭”中爱的真谛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陪吃”、“陪读”、“陪练”乃至“陪葬”是真正的爱吗?人在“原物性”中的“大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小爱”、“假爱”的危害何在? 3.“爱过了头就是毁灭”所讲述的故事和阐述的道理,给中国的父母长辈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度
“爱过了头就是毁灭”案例分析
反映的原理
质、量、度的统一和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基本内容
哲学上的度是指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俗语说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在一定程度上它其实就是对度的原理的阐述。
分析案例
镜头一至四中,父母陪吃、陪读、陪练、陪入学表现的都是一种泛滥式的爱,这种爱最
终导致了镜头五的出现——陪葬。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其实是这种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范围,而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一张木质桌子,让它燃烧,应该有个燃点;从高处摔破它,应该有个最低高度;想把它压碎,有个临界重量;自然使用,一直到不能再使用为止,应该有个最低使用年限……在不同的情景下,木桌有不同的界限或底线。任何事物都必须保持其一定的数量界限,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任何事物都有个“度”
,只有使事物保持特定的界限,才能不断促进事物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庸”思想,数学界有黄金分割的“0.618
之美”,心理学上的“刺猬距离”等,正是通过保持适当的度,事物虽有不断的变化,但仍能维持原样,保持健康发展。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变成了虚假的东西。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是如此,这则案例中的“陪吃”、“陪读”、“陪练”等社会现象,实质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父母对子女的超限度的爱。超限度的爱之所以是虚假的爱可以做以下几点解读:一是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并把子女当成自己的自我炫耀的资本;二是过分的爱就是过分的援助,过分的援助就是对子女的过分贬低;三是把子女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有许多人不
是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让子女去替他实现,结果过分的爱成了过分的压力。真正的爱是信任和鼓励,相信自己的子女和别人的子女一样,他们必定具备和别人一样的生活能力,他们也一定是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去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当然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是最无私的爱,这种无私之爱就是在子女遭遇挫折的时候给予无私的鼓励和鞭策;在子女最无助的时候给予无条件的协助和支援。只有这种信任和鼓励的无私之爱才会有
第二章
案例1
1、魏根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根据材料说明理性认识是如何形成的?答案: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根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当时震动了世界地学界。后来,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古地磁学家,又从不同方面证实了这个学说。魏根纳提出这个学说的经过是这样的:他生病住院时,一天,病房墙壁上的世界地图吸引住了他的视线,他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海岸线凸凹恰恰相反,愈看愈觉得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四块大陆可以拼凑成一块,特别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简直象一张撕成两半的报纸。这是为什么?他苦苦思索,出院之后,便翻阅了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书籍,逐渐形成了一种想法,是否由于某种驱动力,使原来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