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的哲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为国饮的哲学分析

沈卫星

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2.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天下可饮者万万千,茶何以脱颖而出,贵为国饮?除了茶之养身健体和社会功能外,主要是它深谙国人精神价值取向,亦即,有着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有着独特的看法。这种看法投射到自然界,需找到某种载体以表其志,茶以其特有品格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于是茶被人格化,被赋予了太多的精神理念,茶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表征。儒、释、道三家皆借茶喻志,区区一茶,竟做到了“三教合一”,殊为不易。茶与传统文化究竟存在何种内在契合性?

作为一种哲学,面对两个向度敞开:其一,作为主体的我,必须思考如此问题: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其二,对作为主体对象化存在的客观世界,不得不追问:这是一个什么样世界(包括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化世界的社会)?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进一步,将上述两个问题合起来则要追问:我为什么提出这两个问题?或者说,我提出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如何实现这个目的?

以儒释道为基本内容的传统茶文化,是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呢?限于篇幅,鉴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我们就着重分析一下儒家文化是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兼论佛、道看法。

1 以自由为核心的茶文化

作为一个人,归根结底以求得人生幸福为鹄的。因此,诸般哲学,不管观点如何迥异,但总是或曲或直地表达出这样旨趣:幸福是什么?人如何求得幸福?这就是我们提出上述两个基本问题目的所在。对此,佛教向往菩萨、佛,儒家向往圣人,道家向往天人、真人、至人。这是他们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才是幸福的。而作为幸福的外在根本标志是什么?是自由。庄子强烈地表达了这种向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孔子则言“从心所欲不逾矩”,佛教向往“极乐世界”。那么,在品茗之间,是否可以感觉到远离俗世、羽化成仙的飘渺自由感呢?这就是茶的本质属性——品茗的自由感。在此,请让我们注意,自由是作为幸福的根本要义而存在,儒释道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以自由为根本标志,而品茗恰好给人带来自由感,于刹那间体悟永恒,于浅尝啜饮间感受洒脱无羁,神游八极,心鹜八荒,古今笑谈,无拘无束,通体舒泰。至此,茶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与幸福所必具的根本属性两相榫接了,也就是,品茗等于享受自由。“三教”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都以自由为幸福要义,由此,我们可以解开了这样奥秘:茶,以自由为本质属性,打通了儒释道之间隔坎,做到了三教合一。自由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本体论的地位,茶以其自由之本质属性而为其获得囯饮宝座奠定了根基。

2 以和为统率的理念范畴体系

以自由这个本体论为核心,儒家构建了一个以“和”为统率的理念范畴体系。这个范畴体系就回应了上述提出的两大向度。其实,这两大向度归纳起来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如何理解自然关系、天人关系、人我关系、身心关系、社会关系这五大关系?这些关系又如何投射到茶身上使得茶得以人格化从而构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人文茶关系?

首先来分析,作为本体论的自由,在构建一套理念范畴体系时,为何选定“和”去统率诸种关系?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本质上是要追求自由的,但人又身处现实之中,现实是一种“关系”的现实,这种“关系”客观上制约着人的自由。人将关系处理到何种程度,其享有自由就到何种程度,简言之,自由即关系。这就是,自由就是处理好各种关系,如果处理好了,这种关系就体现为一种“和”。所以落实到现实关系上,要用“和”这个原则为统率去处理。所以《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次,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处理五大关系时是如何体现“和”的原则?

其一,在自然观上注重求真。“道法自然”是道家自然观的核心内容,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非指实体自然,而是道之为道的本真,“本然如此”。《礼记•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要求得对事物本真的认识。佛教在认识论上倡导破“我执”,意在摆脱迷妄,求得真知。传统

文化注重对自然取得“真”的认识,这样才能合乎自然之道,为天人之合打下基础。

因为有这种求真的价值取向在支配,所以在对自然物的取舍标准上,就烙上求真的旨趣,而茶以其真的秉性充分地满足了人们这种价值取向。从茶的自然本性看,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成清灵、质朴、淡雅之天性。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韦应物则在《喜园中茶生》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从品茗环境看,则倡“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天趣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渭对这种环境有着精当描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从饮茶性情看,品茗可物我两忘,身心放松,进入佳境。

其二,在天人关系上注重一个美字。“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对待天人关系的根本观点,道家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儒家强调“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佛典主张众生平等、“四大”和合、物我同一、无情有性、业力果报。诸家种种“和”的价值取向,无不体现了在究天人之际时注重精神享受的审美心态。

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对煮茶风炉的使用方法,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了“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之说。如煮茶时,风炉置于地,为土;炉内燃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煮茶,为水。此外,陆羽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

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茗环境等所作的论述,无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而品茗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呢?如果读过明人许次纾的《茶疏》,无不为之倾倒:“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这般闲适心境美景,真是令人神向往之。而这般享受,殊非难事,人皆可为,于浅尝慢啜间感悟天地生趣。

其三,在人我关系上注重一个善字。“慈悲”作为佛教的核心理念、伦理准则和理想价值观,是佛法中最重大的原则,是佛教的根本所在。孔子倡仁,孟子高扬人性善大旗,张载说“民胞物与”。墨子主张“爱无差等”。老子主张无为无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其意均在构建一种和善的人伦环境。

这种和善在茶文化中主要体现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诚为本,仁爱为怀,宽厚待人。在遇到矛盾时,主张“和为贵”,“仇必和而解”。茶在待人接物时,客来敬茶,以茶示礼。宋代诗人杜耒写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郑清之作对联“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茶以茶敬客,茶香味浓,促膝相谈,情趣高雅,和睦友好,这种美德代代相传,蔚为风尚。且通过茶之媒介,以茶联谊、以茶传情,形成了茶礼、茶艺、茶宴、茶俗、茶会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诸种形式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稳定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