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号:M14140

姓名:顾帆

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

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

任课教师:陈四光老师

考试时间:

中西方自我

摘要: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就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我就是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百年来国内外自我研究存在精神分析取向、现象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种取向,以及“客体我”与“主体我”研究两大范畴。古希腊哲学箴言“认识您自己”就就是两千年以来人们对自我不懈探讨的见证。本文从中西方自我观出发,探究各自的思想根源,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来进一步的了解自我。

关键字:自我文化差异

关于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西方的自我就是self,这个自我就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下被提出来的,现在关于自我已经获得较多认可的说法就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意向,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与自我意向三种成分。19世纪,James将自我的研究真正引入到心理学研究的视野,自我开始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中国人的自我

费孝通曾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人的关系特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与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就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一圈的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当代社会中仍延续着这种因文化所传承的社会机制,这种差序格局仍旧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中。因此,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主要事情还就是处理各种圈子,做到上通下达,维持自我与谐、人际与谐、社会与谐。

图中:

“———”表示一个实体,界限清晰;

“… …”表示界限模糊,可以伸缩,“外人”可以进入;

“→”表示外人可以进入“我”中,变成“自己人”。

中国人“自己”与外界的界限就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同时这个“自己”的圈子就是伸缩的,可大可小的。在中国这个“关系本位”的国家里,它必须表现得人与人的关系含糊,以求得生存。当一个外人要想进入到一个人“自己”的圈子中时,她首先应通过“我”这一层,即,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您我不分”的时候,这个人才可能走进另一个人“自己”的圈子里。

杨宜音专门探讨了中国人将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并且发现,中国人将一个外人瞧做自己人的时候,一就是建立在相互亲密、相互信任与相互责任的基础上;二就是要给予这个外人一定的类似于自家人的身份。

中国人的自我就是一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这种自我就是一种伦理道德自我、关系自我、宗族自我、集群自我,同时也就是典型的文化自我。中国人的人际自我有两大特征,第一,人际自我的情境性。中国人的处事态度以情境(亲情)中心与相互依赖为主,家庭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因社会的不同而有差异。与其她文化相比,家庭对中国人最重要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可以以不同的法则对待不同关系的人,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下将关系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以满足情境的需要。第二,人际自我边界具有动态性特征。以情境性为基础,中国人的人际自我边界通透、开放,在差序的社会格局背景下随着情境而动态变化,人际自我边界既可扩张(包含她人)也可收缩(排除她人)。

二、中国人的自我的思想根源

(1)儒家的“大我”

儒家强调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在“道德文化”的影响下形成“道德我”,认为“我”就是私我、小我,她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成就大我,这就是一种“道德我”。儒家强调的理想自我就是“内圣外王”,也就就是说内心要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在外又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我本质就是以“仁”为本的,“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与特征。

(2)道家的“真我”

道家的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就是“真”,自我通过“虚”、“静”、“齐物”而达到“真人”的理想自我。道家的理想自我就是要达到一种“无知”、“无为”与“无欲”的境界,但无为并不等于什么事都不做,而就是一切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生活。

(3)佛家的“无我”

佛家主张自我就是“悟”,悟以成佛达到自我的实现,佛家强调体认的重要性。中国人的自我在传统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道德观为核心的社会取向的关系自我,它本质上就是“人伦”的,就是镶嵌在社会关系网之中的,正因这种互依性、关系性与集体性的自我格外重要,自我的独特性常被压抑,相似性才就是强调的重点。

(4)宋代“理学”

理学伦理自我观的主要特点就就是中国人的自我“从个我到群我、从私我到公我、从有我到无我”的发展修炼历程,具体逻辑为:天地之生一人性之善一圣人之仁一宇宙之情一自我之隐。理学自我观的发展目标就是圣人。

可见,人类心理的确存在一种最高的境界,那就就是自我意识放松监控,个体

忘却自我,超然解脱的内心自由的境界。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主要就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学说。道家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的与潴统一,主要就是一种心理卫生思想。佛家则要“成佛” 主要就是一种宗教。但就是各家都瞧到了“天道”,都追求天人合一。

三、中国人的自我的特性

(1)自我界限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由于个人目标的达成与周围人际网络息息相关,共同利益将自我与她人捆绑在一起,从而模糊了自我与她人的界限,形成了您中有我、我中有您的状态,导致了

自我也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2)以自我的精神修养去应付个体面临的生存困难

在严峻的生存扩战面前一味退缩,在痛苦面前一味以精神的自我去化解,甚至有许多人以“精神胜利法”去应付生存困难。尽管个人客观的物质状况越来越差,而个体主观的精神自我却越来越膨胀,比如阿Q精神。

(3)靠与她人维持与谐的关系获取自尊

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己较高评价以及来自她人的尊重的欲望或需求,这就就是自尊的需求。在中国,个人自尊的取得更多地就是靠约束自我的表达,并使自我与她人保持与谐来取得。

(4)道德化的自我实现具有很大的妥协性

中国人强调个人与社会应该维持与谐关系。个人的成功在于克服内心的冲动,尽可能地认同社会。

在宗法社会中,己身修养在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个体要完全与群体的要求企望相一致,维护既有的社会结构就是个人的责任。,

四、西方自我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基督教以前的时代至1850年为止),以哲学、神学与文学的自我为特征(使用灵魂与心灵的概念),强调主体意识的个人本质,在本体论上区分人与事物以及确定个人对其行为所负责任的范围。

第二阶段(1850—1940),自我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概念获得了精辟的分析与研究,社会的自我作为一种符号交互作用结构得到了详尽的阐释。

第三阶段(1940年到现在),自我的多元发展与研究,以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效能、自我控制等为研究内容,并且仍在继续发展中。

从西方人自我的发展历程来瞧,西方人的自我就是一种趋于个体内部的自我形态,她们倾向于强调自我主张与扩展,凸显差异与独特,却压抑了人类本性中共生的一面,忽略了与她人互动合作、联合与结盟的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种个体主义文化下主导的个体主义自我。

五、西方自我观的思想根源

19世纪下半叶,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自我”在心理学方面主要就是从与人的感知觉与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方面来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