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Ⅰ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学时与学分
课程代码:1301开课专业:0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开课课程总学时:6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6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学分:4学分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属于主干课、必修课。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借助对作家、作品,对文学发展史及本专业学术前沿状况的评述,使学生把握中国先秦文学的演变历程及其特色。
从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其文学鉴别和审美水平。
在教学中,注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应在学生修完古代汉语和文学理论课以后开课,因为它们都是本课程的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两大部分,二者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辅相成。
本课程采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授课者既要讲历史的文学,又要讲文学的历史。
作品是史的基础,而史又是作品的座标定位。
空讲史是天马行空,只讲作品是瞎子摸象。
授课者在讲授时,应立足于文学本位,运用史学的思维,采取美学和文化学的大视角,关注文学作品的当代性,古为今用。
只有准确把握作品和文学史的这一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才能驾御好教材,处理好授课内容。
具体说来,其操作过程,大致如下:
就其通常的情况而言,授课时,应先作要言不烦、提纲挈领的文学发展史的概述,随后,再作作品的讲读。
讲读与概述,二者应水乳交融,具有极强的因果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疑问,应贯穿于整个的授课之中。
如此,才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与史有感铭肺腑的效果,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讲读中,授课者应有分析,有综合,先分析,后综合。
在讲读与概述中,授课者还应注意全部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大而有用,宽而不杂,也应注意授课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讲授的节奏感。
在讲读与概述之前,授课者应十分熟悉教材,烂熟于胸。
讲授时,可备卡片,以作引证之用。
先秦文学包括上古神话、《诗经》、叙事散文(史传散文)、说理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五大部分。
其基本特征有三:诗乐舞合一、文史哲不分、巫史文化。
在上古神话一章,主要讲授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民族精神及文学特征、神话的散失与衍化三点。
重点在第二部分。
在《诗经》一章,主要讲授《诗经》的由来、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历史地位及对后世文学的沾溉。
重点在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在叙事散文(史传散文)一章,重点讲授《左传》、《国语》、《战国策》三书,辅以对《春秋》、《尚书》以及“三礼”的评介。
在说理散文(诸子散文)一章,重点讲授《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四书,辅以《论语》、《墨子》、《老子》等。
鉴于近年出土文物对先秦文学的影响,补充介绍以下典籍:
1、《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崔仁义著。
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又,朱谦之《老子校释(帛书)》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
2、《鶡冠子彙校集注》(黄怀信著,中华书局2004年10月版)。
3、《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山东银雀山简)、《尉缭子》(同上)。
4、《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版)。
5、《孔子家语》(《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6、《晏子春秋》(《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1986年3月版)。
7、《列子》、《尹文子》、《尸子》、《文子》。
在楚辞一章,重点讲授《离骚》、《九歌》,辅以《九章》等。
除如上述之外,着重先秦文学的总体特色。
上古至先秦时期的文化,具有象征型艺术的基本特征。
黑格尔在其《美学》第二卷中详尽地论述了象征型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象征’无论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就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因此,它只应看作艺术前的艺术,主要起源于东方。
”(第9页)象征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象征。
“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文史通义·易教下》)。
“三才合一”的思想是我国象征型艺术的本源。
比德时期。
西周及春秋时期,比德。
此以《论语》、《春秋》、《国语》(三书
皆运用象思维对社会和人生的诠释)、《诗经》为代表。
《诗》小序之比附解经的手法、“主文而谲谏”的文学主张,在周代及春秋时期,比象转为比德。
宋朱熹在其所著《诗集传》中全力攻驳小序。
朱熹之所以如此,源自《诗》小序至两汉说《诗》者,尤其是今文经学派的三家诗,多牵强比附,多“主文而谲谏”,多微言大义,一言以蔽之,即以比德说《诗》。
看来,比德说《诗》之始作俑者,盖出于孔子。
在孔子比德说《诗》之后,《春秋左氏传》在散文的写作中,于记事之间,以德之有无大小预言战事成败,从而,与孔子的比德说《诗》,遥相呼应,耐人深思,体味。
反之,《国语》也颇多预言,但并没有如《左传》那样鲜明地表现出以儒家之“德”为圭臬的倾向。
时代的投影似乎造就了这泾渭之别。
三、教学方式、方法
本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课外实践。
讲授时,应注意采用问答式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和创造性思维,传授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治学方法,引导并鼓励学生发扬学术个性。
课堂讨论时,重在准备过程。
要在充分而广泛地阅读资料,酝酿成熟时再进行。
讨论时,应以独立发言为主,也可以以三、五人(不宜再多)为组,选派代表发言。
必要时,也可组织正反方持论有据、言之成理的辩论会。
课堂讨论前,授课教师应布置书目,检查发言稿。
在课堂讨论做总结时,教师要做既有评论、结论、鼓励,又有开放式引导的发言。
课外实践,主要是将学生引进古籍图书室,使之了解、掌握古代文学的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进而,具有查阅资料及相关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要求
本课程以闭卷笔试的形式为主,实行百分制,辅之以口试和平时成绩。
口试,可用之于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不采取笔试形式。
口试内容,以背诵和习题问答为主。
口试由授课教师本人主持。
平时成绩,以作业为主,兼及课堂提问、出席和学习态度。
五、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采用全国高校通用的《中国文学史》为教材。
该教材由北大袁行霈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8月出版。
该教材能体现出当代性、学术权威性和通用性,能与全国高校教学和研究生招考接轨。
作品选,采用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该教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出版。
已由全国高校使用多年,深受好评。
参考资料:
1、《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聂石樵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
2、《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
3、《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冯友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2月版。
4、《汉书艺文志讲疏》,顾实著。
上海古籍1987年2月版。
5、《出土简帛丛考》,廖名春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