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国中学初中部汪仕月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已逐渐被一线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大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如何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真正落实“三维”目标。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运用案例阐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有效提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索里认为:“学习上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看做是问题探究的过程”。而我国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即便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那也不过是教师用来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根本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长此下去,势必会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下降,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或摆脱被动学习的心态,确立主动参入意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生活实例等方面提出既有启发性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下面就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谈几点体会。
1、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
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问题解决、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和落实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
已有的知识经验,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灵活
运用的转化,进而使学习成为快乐幸福的活动。在初三化学教学之初,要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带着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有效地实验探究。
案例1: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节时,如何引导学生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拉瓦锡通过实验证实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他是如何发现的?
(2)拉瓦锡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3)能否借鉴拉瓦锡的实验原理,设计一个或多个更为简单的实验,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4)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你准备如何实施小组的计划?需要哪些仪器和药品?实验的结果怎样?
实验结束后进一步追问:“各小组的结果不尽一致。从拉瓦锡的实验结果来看,气体应该减少1/5,那为什么会出现小于1/5的结果呢?
(1)(2)问题学生只要通过阅读课本就可以轻松解决,(3)(4)问题则需要学生分析讨论、查阅资料、实验分析才可以得到。问题设计步步深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每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构建了一个思维聚焦的平台,使学习活动成为他们进步的不竭动力。
2、课堂提问要不拘一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变魔术、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创造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问题的心理困境之中,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案例2:我在完成“燃烧的条件”教学之后,话锋一转,问:“同学们,想不想看老师表演魔术?”学生一听,非常兴奋,齐声回答“想”。这时,
我就给学生表演“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及时提问:“为什么在这场大火中手帕安然无恙呢?”学生也不自觉的问道:“是啊,为什么火烧不到手帕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议论。忽然有学生站起来说:“可能是酒精中混有水,刚才燃烧时我看到有大量白雾出现。”实验证明该生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一边肯定这位学生的回答,一边让全班学生给予掌声鼓励。
我相信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要比老师重复说教好得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拘一格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碰撞,利用来自于学生的认知冲突解决问题,完成探究学习。学生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3、课堂提问要灵活机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时机,根据学生学习进程灵活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案例4: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之后,我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课堂上各个小组正有条不紊地做实验,突然有一位学生兴奋地说:“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了!”原来该生出于好奇,将一片紫色石蕊试纸放入集气瓶中,试纸由紫色变为红色。此时,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转向这瓶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
师:果真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小组认为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纸变红;有的小组认为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因为前面学过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师:集气瓶中没有水,二氧化碳怎么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呢?
学生也很奇怪,课堂上他们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认为有可能从溶液中生成的气体是潮湿的,因此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水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师:那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到底是二氧化碳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了呢?
学生议论纷纷,很多学生认为应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之间连接一个盛装浓硫酸的干燥装置。一个集气瓶中放干燥的试纸,另一个集气瓶中放湿润的试纸。经过对照实验,学生终于明白紫色石蕊试纸变色的原因。
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及时解决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突发性问题或思维误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4、课堂提问要纵横拓展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入程度如何,课前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广度与深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问题的广度,指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涵盖本节课所要学习与掌握的主要知识点,还要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创新意识。所谓问题的深度,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处于:“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这种认知水平,通过对问题不断地提出与探究,让学生在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