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官制
中国选官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袭制”,春秋战国时出现过“战功制”和“豢养门客”形式。汉朝选官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根据皇帝定下科目上报人才,如汉文帝时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时要求举“孝廉”,但不管是什么科目都是以德为先。曹操时期由于自身家世等原因导致人才短缺,转而采用的是以才为先的“唯才是举”的政策。曹丕登位后为重新拉拢士族,采纳陈群的意见制定“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县特设中正官,并由他们根据“家世”和“形状”两方面,对本籍人才评定等级,以作为朝廷确定官品的依据,虽说“家世”只作为参考,但由于士族有着家族人才优势,因此“中正官”一职多由士族把持,以至于晋朝以后出现完全只看家世来定品。“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直到隋朝发展成全国统考的“科举”制度,“科举”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官员和乡绅的左右,只是参选的人数增多了而已。
01.夏朝官制简表
三公九卿制
《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礼记》:“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
四辅
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
至《尚书大传》、贾谊《新书》始有疑、承、辅、弼为“四辅”之说,皆出于秦汉间人的依托。
至王莽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史”原意指观测星象并记录,又称“巫”是“王”以下权利最大的人,夏朝法制就是“奉天罚罪”。
鼓目是乐官,羲和主管历法,士主管国都内的司法,后稷主农共工主工,虞人主管园林田猎,啬人是近臣。
02.商朝官制简表
阿,通倚重的“倚”。尹表治理,是外廷官主管,宰是内廷官总管,亚、马亚、射、戍都是武官。
宰,有才能的罪人在屋下管理事务以赎罪。字形采用“宀、辛”会义,“辛”,表示有罪之人。
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臣后来才用来指辅佐君王的官僚。
如上图中的“小多马羌臣”是主管名叫多马羌的部落的羌民官吏。
作册是后来意义上的史官,还主管颁布官员册命,而史、卜、巫都是主管观测星象占卜祭祀的,巫还有管医疗的。
商朝诸侯国众多,《战国策·齐策》:“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能在文献和甲骨文中提到的,大都是与商朝发生过纠纷、战争和合作关系的少部份方国。
商朝诸侯国,文献记载通常以国相称,如黎、羌、周、楚、蜀、薄姑、孤竹等等。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则以方相称,如黎方、羌方、鬼方,对个别诸侯国,甲骨文也有直呼国号的,如蜀、周、楚。
03.西周官制简表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
保,负责身体保育;傅,负责道德培养;师,负责知识教育,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体、德、智。
三事之准人主管司法,司寇主管刑狱。常伯(牧)是国都地方长官,常任主管政务。司空、司马、司徒合称三司。
约公元前770年进入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官制也区分春秋官制和战国官制。
与西周不同的是,西周时太宰仅主管周王室事务,而东周时太宰为百官之首。
04.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
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04.秦朝官制简表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为丞相副手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
太尉不是常设官职,军队出征时临时任命。中尉是卫戍国都的最高军事长官,楚国称柱国。
九卿,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06.汉朝官制简表
A西汉官制
三公九卿制在汉朝时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先后改了大量官名。
“太尉”改“大司马”;“御史大夫”改“大司空”改“司空”;“丞相”改“大司徒”改“司徒”;
“奉常”改“太常”;“典客”改“大行令”又改“大鸿胪”;
“郎中令”改“光禄勋”;“卫尉”改“中大夫令”改回“卫尉”;“廷尉”改“大理”改回“廷尉”;
“治粟内史”改“太农令”又改“大司农”。
汉武帝始为削弱相权,奏章的拆读和审议交由尚书负责,尚书初由宦官担任汉成帝时改由士人担任。
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尚书位卑而权重,以小制大。
录尚书事初称“领尚书事”,此外还有省、视、平尚书事,不是一个独立官职,通常由皇帝指派其他心腹重臣兼任。
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利,三公基本被架空,只能议事,此后尚书台成为国家决策机构。
东汉战事频繁,武职地位得以提高,其中大将军一职位更在三公之上。
东汉时期增加了太傅、太保拜为上公,董卓时自封“太师”,位在太傅、太保之上,这些官位均不常设。
B.东汉官制
07.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08.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
A.两晋官制
B.北魏、北齐官制
C.北周官制
A.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12.辽国官制简表
16.清朝官制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