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掌握:1、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抗体介导);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抗体介导);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抗体介导);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
一、I型超敏反应:相同抗原入侵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等反应。
特点:
①由IgE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
②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③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
二、II型超敏反应: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2、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同种异型抗原引起: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
2.由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引起: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3.由自身抗原引起:肺肾综合征、肾小球肾炎;
4.由自身受体抗体引起:毒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
三、III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四、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h出现。
五、超敏反应的特点:
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
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2、临床常见的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①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②接触性皮炎;
③移植排斥反应;
④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内囊出血免费编辑添加义项名
B添加义项
所属类别:
疾病
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一个长条形地带,虽较狭小,但因是大量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束通过的地方,所以,一旦出血,临床症状常较严重。
内囊出血的急性期,病人常常头和眼转向病灶一侧,呈“凝视病灶”状态。
若血肿直接压迫丘脑,或破入脑室,病
情凶险。
患者迅速陷入昏迷,并常伴有高烧,呼吸循环紊乱及消化道出血等危象。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内囊出血
•
•
呈
"凝视病灶"状态
•
内囊
脑出血的一个好发部位
•
•
位于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内囊出血有何特点?
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一个长条形地带,虽较狭小,但因是大量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束通过的地方,所以,一旦出血,临床症状常较严重。
内囊出血的急性期,病人常常头和眼转向病灶一侧,呈“凝视病灶”状态。
若血肿直接压迫丘脑,或破入脑室,病情凶险。
患者迅速陷入昏迷,并常伴有高烧,呼吸循环紊乱及消化
道出血等危象。
内囊出血意识清醒的病人,由于锥体束
受累,常出现病灶对侧偏身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如鼻唇沟变浅,呼吸时瘫痪一侧面颊鼓起较高,伸舌偏向偏瘫侧,病灶对侧上下肢瘫痪等。
偏瘫肢体常常上肢重于下肢,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数周之后,肌张力渐渐增强,由弛缓性瘫痪逐渐转变为痉挛性瘫痪,上肢屈曲、内收,下肢强直,腿反射亢进,呈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由于内囊后支的感觉传导纤维受累,可出现病灶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
如视放射也受累,则出现病灶对侧偏盲,即构成内囊损害的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症状。
主侧半球病变常伴有失语。
内囊出血后,由于血液破入到脑室,病人常现出头痛,颈项强直,腰穿脑脊液为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