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影响高校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层已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但到基层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数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很少,而真正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就更少了。就目前看,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是。

1高等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还不能很好满足基层的需要。在学科设置上,某些高校还不能根据基层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学科的合理组合,还不能适应基层人才所需的科学基础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2在毕业生中存在一定后顾之忧。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过高的城乡转换成本,有不少毕业生担心到基层下去容易、上来难。他们认为一旦接受了基层中的某个岗位,就有可能长期待在那里。为使自身收入现值最大化,他们自然会希望起点工资尽可能高,这反过来会使他们到农村和基层工作的可能性变小。

3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招生规模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就基层单位而言,由于受财力、编制所限,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容易认为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加剧了竞争,甚至认为来农村就业的学生是没有本事的,给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带一定的难度。

4基层单位存在一些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些非公有企业、中小企业的用工制度不规范,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等待遇难以保证,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合法保护和保障,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

5毕业生及家长就业观念存在一些偏见。家长觉得孩子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荣耀,不愿让他们到基层吃苦,学生也希望到大城市和生活环境好的单位工作,使一些高校毕业生产生了“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思想。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误区,社会舆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6基层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西部地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水平及生活环境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差别较大,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二、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探讨

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才能解决高校毕业生“去了基层出来难”的后顾之忧,才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完善相应的人才流动措施,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消除障碍,疏通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另外,应依法加强对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会保险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维护好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1构建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和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切实加强专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信息资源建设,尽快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为到基层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好更快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

2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和“订单式”培养。从基层、贫困地区、西部地区通过定向招生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回到这些地方就业,如河北农业大学面向农村高等教育模式实行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对西部和偏远地区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开展双证书教育,更多地为基层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实用人才。

3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有关费用减免、人事档案管理、工龄计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等方面的对策措施,对于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以及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消除毕业生自主创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障碍。

4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走向基层既有挑战又有机遇,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大有收获。如清华大学提出的“启航,我伴祖国共辉煌”的就业“启航计划”工作,学校通过思想教育、信息服务、职业素质拓展等一系列活动,鼓励毕业生进入重点单位的一线基层部门工作,在校内营造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环境。

5探索灵活就业方式和教学实践活动,构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通道。比如“候鸟型”的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高等学校要努力与本校志愿者服务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开展教学、实践、扶贫等全方位的合作与援助。

6加强社会舆论支持,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社会舆论支持,还需要家长层面的支持,家长和学生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在全社会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光荣的氛围。

7满足和给予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和物质回报。对志愿服务西部、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到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积极制定有关措施,如在人事关系代理、创业优惠、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生活补贴、公务员录用等方面,出台相应激励政策,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加大支持力度,对基层建设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与相应的物质回报,筑巢引凤,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总之,面向基层,建功立业,是当代青年人应有的志向和抱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广大基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党和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既着眼于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着眼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