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200002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裴娣娜

摘要:合作学习是发展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该文就合作学习的目标、教学中合作交流的形式及类型、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发展性教学;合作学习

问题的提出: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在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中,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

发展性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科学的交往观基础上的。将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认识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纳入认识活动过程,承认教学认识活动的社会性,并作为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展性教学,关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积极建立群体合作学习关系。这就是:使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的选择中,使学生在“竞争、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师生在主动与受动角色扮演中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拥有轻松、宽裕,不仅有利于使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沟通,同时也将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生都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

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关的教学实验点已不下数十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①、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②、湖南师大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③以及北京师大教育系“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等④。不仅引进、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点和环节作了初步阐释,而且将“合作”概念引进课堂教学,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对合作学习个别要素、一般特征研究多,对其理论基础作系统、深入研究得少;

②对各国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国内外教育教学条件差异以及实施条件研究不足;③对合作学习本身蕴涵的现代教学理论特质研究不够,不能深入揭示交往、社会性因素怎样参与认识过程,在认识总体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因而带来实践中的盲目性。

为了构建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主要问题:①理论基础考察——合作交往与学生发展;②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③合作的意识与合作学习的行为表现;④合作交往的形式及类型分析;⑤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及其培养;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与合作小组构成的方式;⑦集体、小组、个体三者互动形式及类型;⑧学生合作意识及合作技能现状调查。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实证调查结合。

一、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中的社会交往,民主平等、合作融洽、相互尊重信任、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学生的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⒈体现教学认识的社会性的要求

教学过程不完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还具有社会性。由教学实践产生的认识具有社会性,集中表现在:①认识对象的选择性;②认识目的(现实认识主题的逻辑起点)的确定;③认识的内容(事实性认识,判断性认识);④认识发展的形式;⑤认识发展的方向;⑥认识成果的评价、解释。

半个世纪以前,俄国的维果茨基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感性。今天,建构主义心理学基于对学习的现代意义的理解,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这一趋势表明,人类正在走出唯知识论、工具化的误区,反映了从选择教育向发展教育的根本转换。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影响下却忽视了教学认识的社会性,教学中教师没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实现合作交往需要的机会,没有将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作为推动学生学习、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

⒉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

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揭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依赖性,指出交往是个性的形成和活动的因素。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性群体,师生间、生生间的社会交往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而且,更应该看到,生活在学校群体中的学生更需要交往。理由是:*同伴间提供的经验,通常易被接受。

*同伴间的交往活动,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规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种。

*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培养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交技能。这正是未来社会对公民良好个性品质的要求。

⒊在合作交往中发展学生主体性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总是处在教学实践的交往活动之中。只有通过交往,在交往中,人自身才能得到发展,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真正的展现。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交往的特性,正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在:*合作与交往,是个体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表现在从他人身上反观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的能力。

*合作学习,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合作交往,学生从与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