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然美定稿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作品闻名于世。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为主题,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感的追求。
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也传递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本文将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田园生活的意义以及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表现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陶渊明田园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是陶渊明田园诗的核心主题。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相互交融、共生共荣。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以自己从官场归隐田园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他赞美自然的治愈力和美好,提倡远离世俗的喧嚣,回归自然的本真。
在《读山海经》中,陶渊明通过描绘山川河流以及其中的神奇事物,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和对人与自然间的紧密联系的感悟。
这些作品以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为出发点,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的交织描绘,呈现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诗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陶渊明视田园生活为人生至高的境界,把田园生活理想化为一种追求,并将其反映在其作品中。
田园诗作品中的农耕景象、村庄景色和乡土风情,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田园画卷。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传递了对农耕文化的认同和推崇。
他赞美农耕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他们与土地相伴的情感,将这种生活态度视为一种追求幸福和宁静的理想境界。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诗作中具有深刻的内涵,不仅代表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更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其自然与人文和谐之美的体现。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塑造了富有韵味的田园诗篇。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示了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和对身世之感的表达。
同时,他巧妙运用对比、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作更加生动有趣。
陶渊明的诗作清新简约,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1000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田园诗影响了几代文人墨客,为后人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人生背景、田园诗的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出生在东汉末年,浙江山阴(现富阳)人。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家族冲突等原因,一直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直到39岁才辗转重归故里。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对官场、权贵、战乱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反思。
同时,陶渊明也对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段充满哲理和文艺气息的诗句,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然风光和人生自由的向往。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田园诗的情感表现方式清新脱俗,描绘的是无忧无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生活。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有着鲜明的田园特色,其中描述了一个人们无法触及和侵犯的桃花园,这个桃花园里充满了和平、自由和快乐。
其次,田园诗的题材主要以描绘美景、描写动物、抒发感慨等为主,这些题材都有着强烈的现实社会关联性。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山水、野花、小鸟等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透露出他对自然本质的深刻认识。
最后,田园诗的语言表达简练清新,色彩丰富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诗意。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诗句:“阳春白雪,草木知春,路无车马,人有闲心。
”将自然景观和人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作者高妙的语言功底和洞察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它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文学史上,田园诗派被誉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里凝结了作者对美好生命的传承和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大量的田园诗歌,其个人人格、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都值得后代人学习,本文拟就陶诗“自然”之美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特色。
一、古人关于对“自然”的认识中国古代哲人很早以来就对“自然”这一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相互差别和相互联系的倾向。
《老子》对自然的论述是相当多的,“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 (第五十一章)上述引文之自然,笔者以为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之意,是指一个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为最高法则自然而然的存在并运行着。
这一思想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社会的大动乱,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代奴隶大帝国的悲惨溃灭,引起了社会心理的重大变化,这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它再也不是那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了。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处处深切的感受和备尝了和儒家许诺的仁政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种种痛苦,并且似乎意识到了一种仁义道德的空谈都是虚假的。
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同儒家思想基本相对的道家思想了,而道家这种强调个体生存、率真、自然的思想对魏晋的士人们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使得人们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尊严,追求随性、洒脱的人生,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自然”问题上表达了与老子不同的思想观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在庄子看来,自然是做为生命个体体验和欣赏的对象出现的,既我们所说的自然界。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常年混战,社会极其动荡不安,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在瞬息即被毁灭,人们的生命意识异常强烈,他们在万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前更加感到生命的瞬息性和无可把握性,发出时光易流、生命易逝之叹,“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流泪。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东晋诗人陶渊明,年轻时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于污浊官场的周旋委蛇。
于是纵情山水。
隐逸垅亩。
诸多客观、主观条件,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因素。
产生一种“合力”,凝聚于陶潜的田园诗,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公山水诗文朋友之乐。
即从田园耕作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钟惺《古诗归》卷九)“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
——晋惟渊明,唐惟少陵。
”(王圻尊陴史》)“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
”(许颛《彦周诗话》)……前人评陶诗,谓之朴素,自然,冲淡,飘逸。
在这里,我给陶诗概括为“景之自然,性之自然,语之自然”。
一.自然之景取景摄像,随手拈来,毫不费力。
如“白日沦两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人房户,夜中枕席冷”,“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杂诗》之二、之七)白日素月,物自然也;日月四时,时自然也。
顺其自然而不强夺,应其物理而不造作。
用司空图话说就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
强得易贫。
”(《诗品》)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里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宅院、草屋,屋后榆柳成荫,堂前桃李盛放。
远处村庄隐约町见,近处墟落炊烟袅袅。
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狗叫鸡鸣,又处处蕴藏勃勃生机。
日常平凡的生活,诗化了;普通常见的景物变美了。
真可谓生活本身即为诗,田园景物就是美。
r囊掌欣赏—一羹瓣_圈一I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二.自然之情陶诗中的自然之景传达的是自然之情:时光流逝。
志业未就,玄鬓已白,哀情可感,真率,坦诚,没有矫情,没有伪饰,活脱脱托出本来面目。
这是其绦诗》之二、之七所传达出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
陶渊明诗歌中的自然美
陶渊明诗歌中的自然美陶渊明诗歌中的自然美引导语: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创造了田园诗的新形式,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影响着后代诗人的创作。
下文是他的诗歌中的自然美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篇。
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他农村生活的情景,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现仅就“田园诗的自然”的思想本质、田园诗自然美的内容、自然美的艺术特色以及陶诗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自然美。
一、“田园诗自然美”的思想本质纵观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文学艺术家,我们常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有不少人越是轻视社会现实功利,越是回避人生和生活,却往往更能引起后人的敬仰和顶礼膜拜,如晋代的陶渊明就是一例。
在那个悲惨的,充满着野蛮的杀戮和政治动荡的时代,他没有投身时代洪流,沉浮于政治历史舞台,而是躬耕南山之下,倘徉林泉之中,忘情杯盏之间,老死户牖之下。
与他这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处世态度相反,他获得了他同时代那些对功名利禄炙手可热梦寐以求的不朽的名声。
这种现象我们应作何理解呢?但有一点,肯定陶的处世哲学就等于否定社会历史的进步,而否定它又难以一笔勾销文学史上种种情感体验和美学观念。
即使从“历史的合理性”角度去解释,肯定其历史合理性部分,扬弃其弊端,仍给人闪烁,模糊的感受。
二、陶渊明田园诗自然美的内容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诗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多方面地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达到自然美的境地。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他的田园诗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把自食其力的劳动作为最符合自然的原则。
论文(1)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审美解读
陶渊明的田园诗审美解读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年少时生活在农村,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川一水,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辞官回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享受。
他的诗以描绘农村的田园生活和风光为主,巧妙地将看到的景物、自己的感情与社会现状、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感慨并表达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满足。
诗风清新自然,给人一种舒适自在的感觉,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典范。
他继承了古代诗的传统,并在思想上有所创新,是田园诗派诗人的典范,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所以,本篇文章就是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创作、内容以及艺术风格方面进行浅析,解开陶渊明诗美之谜。
关键字:陶渊明;田园诗;审美解读;和谐前言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也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生活在动乱频繁的魏晋时代。
据文学史记载,魏晋时期的文人大多数因对社会失望过着对酒放歌,临刑辉琴,麈尾清谈,兰亭流觞的生活,而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让陶渊明受前人的影响,过上了躬亲耕种的田园生活。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诗中歌颂劳动,向往自由,赞美淳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他的诗风更是平淡自然,朴实率真,洗净铅华,真情溢荡,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
在他的诗中,成功地将自然生活中的事物提炼成一种美的意境,将平常的事物更加的率真自然的展现给后人,在文学的世界中,他为自己创建了一个自足的世界,寄托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以及自己渴望自由的意志,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永恒追求。
陶渊明的诗已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其意义随着时代的更替更加的亘古长新。
同时陶渊明也成为了享誉盛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所谓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泛指陶渊明所撰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以及自己对生活的切实感受的诗。
探究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精选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大量的田园诗歌,其个人人格、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都值得后代人学习,本文拟就陶诗“自然〞之美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特色。
中国古代哲人很早以来就对“自然〞这一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相互差异和相互联系的倾向。
?老子?对自然的论述是相当多的,“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第五十一章〕上述引文之自然,笔者以为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之意,是指一个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为最高法那么自然而然的存在并运行着。
这一思想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乱的魏晋时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社会的大动乱,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代奴隶大帝国的悲惨溃灭,引起了社会心理的重大变化,这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它再也不是那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了。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处处深切的感受和备尝了和儒家许诺的仁政刚好形成鲜明比照的种种痛苦,并且似乎意识到了一种仁义道德的空谈都是虚假的。
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同儒家思想根本相对的道家思想了,而道家这种强调个体生存、率真、自然的思想对魏晋的士人们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使得人们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尊严,追求随性、洒脱的人生,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自然〞问题上表达了与老子不同的思想观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在庄子看来,自然是做为生命个体体验和欣赏的对象出现的,既我们所说的自然界。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常年混战,社会极其动乱不安,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在瞬息即被消灭,人们的生命意识异常强烈,他们在万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前更加感到生命的瞬息性和无可把握性,发出时光易流、生命易逝之叹,“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流泪。
浅谈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自然美
浅谈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自然美作者:孔庆霞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2年第01期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诗人。
在两晋南北朝那绮靡的形式主义诗风弥漫诗坛之际,他以自然朴素、清新隽永的现实主义诗作,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局面,扩大了诗歌题材,开了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在诗歌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归园田居》诗,直承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题材上一反玄言诗的空洞说教,在艺术手法上一反淫靡绮丽的形式主义诗风,创造了自然清新的新诗风。
当我们读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时,不只觉得作者的身心复得返自然,而且觉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上也都复得返自然了。
直抒胸臆的抒情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一个原因。
这在陶诗中是很突出的,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脱口而出,不粉饰,不做作,有什么说什么,把坦荡荡的胸怀和盘托出。
完全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于深夜促膝谈心的口气,不像道学家的谈玄说理、莫测高深,也不像那腐儒讲学的掉书袋,更不像形式主义诗歌的卖弄才华。
难怪历代不少评论家都说陶公非写诗,直抒胸臆而已。
素描图画般的写景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二个原因。
陶诗一反当时诗人的绮丽雕饰风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完全用的是白描手法,把自然景物有所选择地罗列到读者面前,这点很像杜诗“穿花蝦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那样清新、自然而富有情趣。
似大匠运斤,不留痕迹,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给人以负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感觉。
他写村落的远景,没有从具体的颜色、形状、地势、大小等方面去着笔,只用“暧暧”这个重叠词加以修饰。
写墟里烟,也没有状其颜色,只是用重叠词“依依”去描绘。
这还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因为村落和墟烟的颜色原本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
但是作者对桃李榆柳描写却似乎有点难以理解。
桃红柳绿是极鲜明的颜色,桃红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称,柳树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名句,这是比陶为晚的唐人名句,比陶为早的有《诗经》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从颜色着墨。
论文回归自然的淳真美
回归自然的淳真美学校****电大班级号 09****** 学号 09******* 姓名 ** 在中国诗歌史上,陶渊明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表现领域——田园诗。
“自然”即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他诗歌艺术的总体特征。
他将日常生活诗化。
并能使情、景、事、理浑融,在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显出绮丽。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由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去彭泽令,从此绝意仕途,归家隐居。
《归园田居》这首诗就作于归隐后的第二年,大意是书写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
全市的核心是“返自然”。
诗中,作者极力摹画了一幅生动的田园村居图,着力渲染了一个平淡祥和的环境。
八九间草屋,十余亩方田,屋后榆柳婆娑,浓荫遮蔽。
堂前桃李婀娜,整齐排列。
远处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村落,还有那轻柔袅娜、冉冉升起的炊烟。
深港中偶尔传来了犬吠。
高高的桑树顶上鸡在啼叫。
门庭清静。
无俗务相扰,虚室有闲,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十句,由近及远,又回到近景。
动静结合。
草屋、树、炊烟、狗叫、鸡鸣种种意象构成了一幅美妙图画。
图画中透出了恬静、和平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的诗的韵致也就蕴含其中了。
此景此物虽平常但很美,美在其“真”。
诗人几乎是用白描的手法毫不矫饰地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没有过多的渲染。
没有刻意的加工。
意象的选择似乎也是漫不经心,随手拈出。
整个画面几乎完全是自然的翻版,摹仿自然而且毕肖自然。
而恰是这种不事雕饰的真实,显示出一种纯朴的自然美。
罗丹说过:“当一个艺术家。
故意要装饰自然,用绿的颜色画春天,用红的颜色画旭日,用朱红的颜色画嘴唇,那他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丑的一因为他说谎。
”这说明艺术贵在真实。
真则厚,厚泽淳。
愈是这种不加粉饰的真淳的自然美,愈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郁的纯朴的田园气息。
给人以清心悦目、怡神洗耳的美感,使人不由得忘乎所以与大自然亲近。
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在表现自然美时,也不是因为自然本身,而是因为自然表现了人的活动和人的性格。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
一、概述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哀愁而闻名。
在他的田园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念,这些观念对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观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田园诗,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
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他深情地描绘了田园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眷恋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自然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他所描绘的自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与人的情感、意志和品性相通联的。
这种自然观念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三、山水情怀与诗意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山水元素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他诗作的主要表现对象。
在他的诗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诗意境界,从而使得山水成为了一种承载诗人情感的意象。
他的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山水元素,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景仰和对人生的幽远思考。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怀,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
四、自然万物与生命共通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融入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理解。
他以一种超然的意境,描绘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灵的形态和气质,赞美了自然界中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怜悯,这种自然观念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五、自然与道法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透露出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和对道法自然的追求。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义准则,生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自然观念与我国古代儒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契合,表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六、结语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和道德理想。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陶渊明的自然美
陶渊明的自然美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他的诗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
沈德潜说诗“贵有理趣”,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
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
《归去来兮辞》说:“质性自然”,《形影神序》说:“神群自然以释之”,“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陶渊明说:“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
”又说:“茫茫大块,悠悠高晏,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人既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避免世俗的牵扰。
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莅地看来世俗的名禄好象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伪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
陶渊明常常吟咏归鸟:“翼翼归乌,柏林徘徊。
岂思天路,欧及旧栖。
”“云无心以出蛐,马倦飞而知还。
”诗人借着眷恋山林的归鸟,表达了他的向往。
他又从归乌悟出人生的真谛,《饮酒》其五: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末尾两句涉及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乃是当时的士大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陶渊明无意用诗歌作去学的图解,他只是从生活中体验到一点真理,想说又觉得不必说,不好说,于是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手法。
王授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在这首诗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以说是象。
象是在意的,所以说‘此中有真意”。
但真意是什么呢?没有说。
既然已经得了真意,也就可以忘象志言,不必将它说出来了。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样稿
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方式,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本文将从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因、特点及评价加以阐述。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平常中见真情,自然中显生动,乐观中知意境。
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意义目录一、陶渊明田园诗风格的成因...........................................1二、陶渊明田园诗风格的特点...........................................2 (一)平常中现真情.....................................................2 (二)自然中显生动......................................................3 (三)乐观中知意境......................................................4 三、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评价.................................................4 结论....................................................................6 致谢....................................................................7 参考文献................................................................8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国 ,荒 淫 堕落 ,统 治 者 内部 冲突 日益 尖 锐 。东 晋 士 而 存 在 ,无 须 任 何 外 在 条件 和力 量 。陶 渊 明颖 破 碎 的社 会 面 前 是 那 样 孱 弱 渺 羁 、任 真 自得 ,继 承 了老 庄 这一 思想 ,将 其融 人 诗 歌
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户庭 留忘宵晨 。语默 自殊势 ,亦知当乖分 。未谓事已及 ,
故鸟之自然无为而最足表明其天趣者亦惟此时则山气之所以日夕始佳晚来相鸣之归鸟始乐因为人类直觉之作用使然要亦知此直觉之所以有些作用即合乎自然之哲理也
2015年 9月 第 3O卷 第 5期
【作家作 品研 究】
咸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yang N orm al U niversity
收 稿 日期 :2015-06—02 作者简 介 :杨立群 (1963一),女 ,安徽 亳 ·1,1市人 ,对外经济 贸易大学 中文学院教授 ,硕 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为 中国古代文学。
第 5期
杨立群 :论 陶渊明诗歌的 自然美
·99·
居 》其一 中写 到 :“方 宅 十馀 亩 ,草 屋八 九 间 。榆 柳荫 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 ,薄作少时邻。负杖肆游从 ,淹
K ey words:Tao Yuanm ing;poems;nat u ral beauty
陶渊 明 生活 的晋 末 宋初 正 是 中 国封建 社会 的大 道 ,道 法 自然 ”。 ” “道 之尊 ,德 之 贵 ,夫莫 之 命 而常
动乱 时期 ,兵革频仍 ,祸乱更迭 ,门阀士族擅权误 自然 。”[21 ∞在 老 庄哲 学 中 ,一 切都 应 该按 其本 来 面 目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产 生相 应 的情感 体验和 审美感 觉 。
人 类 对 自然 的 审美 能 力 的 生 成 是 一 个 漫 长 的 历 史过 程 。 人类 生产 劳动 开端 , 然 界是一 种令 人敬 在 自 畏与 人对 立 的对象 , 类还 不具 有 审美 意识 , 管这 人 尽
往 会 转 而 投 入 大 自然 的 怀 抱 , 从 自然 界 去 求 得 精 神
行 , 们 对 老 庄 的 崇 尚 , 此 形 成 玄 学 , 学 看 重 个 人 由 玄
实 践 逐 渐 与 大 自然 接 触 时 , 就 进 入 人 类 的 视 野 中 。 它 在 对 大 自 然 的 倾 听 关 照 中 , 人 不 自觉 地 感 受 到 自然 界 无 穷 的 美 和 魅 力 。 自然 美 是 指 自 然 现 象 或 事 物 所
游 或采 菊 篱 下 , 不 为 美 妙 的诗 。这 是 因为 他 发现 无 了 自 然 , 通 过 自 然 发 现 了 文 学 的 审 美 价 值 。其 《 又 归
园 田 居 》:
少 无 适 世 俗 , 本 爱 丘 山 误 落 尘 网 中 , 去 三 性 一 十 年 。 鸟 恋 旧 林 , 鱼 思 故 渊 , 荒 南 野 际 , 拙 归 羁 池 开 守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正文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正文一、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自然平淡是陶渊明一生不能改变的人生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
他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什么瑰丽的语言,诗文没有什么曲折的结构,更没有所谓的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都润进读者的心里。
再有,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和对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把它们写出来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显得做作,正如生活的本来样子。
此前大部分诗人都关心国家大事,诗歌中也是描写的国家重大题材。
唯独陶渊明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
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太平常,他们是客观物象,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二、日常生活的诗化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高于世人之情。
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酒”、“菊花”和“孤云”,在陶渊明的笔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意象。
饮酒,唯陶渊明能识得酒中之深味,哉得人生之真谛。
酒与他的生活、文学紧密相联。
他的“饮酒”组诗存有20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已沦为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常以酒李全教其步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陶渊明之后,饮酒赋诗沦为隐士生活的关键内容,诗酒则就是隐士文学的关键表观。
例如刘伶嗜酒南埃尔普,阮籍醉酒向敏,李太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业”,唐寅“喝醉只在花前挤,醉酒还去花掉下眠”。
时至今日,以酒排遣愁怀、郁积,仍就是我国乃至东方文学中人物描写的关键艺术手法。
菊花,陶渊明爱菊,赏菊,咏菊,常以菊自况,甚至家里还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
他将菊花和酒结成一体,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促成精神的升华。
如《饮酒?七》中:“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让人尊他为九月菊花之花神,他几乎使菊花成了自己的化身,成为我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独特意象,菊花也因而成为我国文人骚客笔下水墨丹青的“四君子”之一。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摘要:本文分析了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阐述了他们诗作中体现出的自然之景、自然之性、自然之语——自然美的美学意义——人与自然和谐融溶、天人合一这一至高至美的境界。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境界孔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历代都有这样一些隐士,他们有道德、有才华,有为官的可能,却因为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进入官场或最终离开官场。
他们或徜徉明山秀水之间,或安居宁静祥和的田园;他们以极高的文化修养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
自然之景,自然之性,自然之语东晋诗人陶渊明,年轻时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于污浊官场的周旋委蛇。
于是纵情山水,隐逸垅亩。
诸多客观、主观条件,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因素,产生一种“合力”,凝冻于陶潜田园诗,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钟惺评价陶渊明说:“陶公山水诗文朋友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古诗归》卷九)“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
——晋惟渊明,唐惟少陵。
”(王圻《稗史》)“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
”(许颛《彦周诗话》)…….由此推知,前人评陶诗,谓之朴素,自然,冲淡,飘逸。
在这里,我给陶诗概括为“景之自然,性之自然,语之自然。
”一、自然之景取景摄象,随手拈来,毫不费力。
如“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杂诗》之二、之七)白日素月,物自然也;日月四时,时自然也。
顺其自然而不强夺,应其物理而不造作。
用司空图话说就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诗品》)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