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念与方法

有关创作教学的思维推导与自我开发

——9×1=9的毕业创作教学侧记

[摘要] 本文通过一张被抓皱的白纸团进行“一形多义”的多向审美思维推导,并以光对物体照射的审美思维;形态组合的审美思维;结构链接的审美思维;空间构架的审美思维;情感体验的审美思维;抽象表现的审美思维和观念阐释的审美思维。倡导尊重学生独特的文化视角和特殊的审美趣味,注重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意识反思和自我开发。

[关键词] 一形多义,多向路径,思维推导,自我开发。

一张被抓皱的白纸团,放在侧光和有轻微反光的白色空间里,让9位三年级的学生用自己的视觉审美把他们所看到的自然物象,用艺术的语言形成画面。结果,画面呈现给我们的是9×1=1。(9个人画得基本一样)尽管他们的表现技法有所不同,但从画面的视觉效果来看,却似乎都在同一趋向的立体形象思维的再现。为什么9×1≠9?(9种不同的画面效果)。答案是明确的,因为他们接受的美术基础训练是建立在单一“三维空间”造型理念和唯一科学理性立体造型审美标准的。这种现象,在我们全国美术高考招生测试中年年都见,每年,全国将近有10多万美术考生在这种同一趋向的立体形象思维中完成跨入美术、艺术院校的门槛。与此同时,几乎全国所有的美术、

艺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从理念到方法大多都是建立在这样的教学体系框架范围里。问题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艺术教育重在发展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主,重在培养具有独特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单一科学理性和单一审美标准的入学考试和基础教学却是相悖论的。于是,9×1=9的创作教学目标向我们每一个指导教师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在具体教学中确立有序和可操作的能重视学生的自觉艺术思维,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潜能,推导学生寻求各自特殊的审美视角。促使学生在进入艺术创作思考的过程中拓宽多向路径选择,关系到实现培养艺术人才的教学实质。同样是这张被抓皱的白纸,同样是这样的侧光,这样的轻微反光和这样的空间。9×1=9的“一形多义”创作教学艺术思维推导,将引出以下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讨。

一、改变单一科学理性的“三维空间”造型思维定势,确立“多

维空间”的构架画面思维推导。

多少年来,我们的绘画教学一直建立在一种科学理性的“三维”造型理念上,大部分教师根深蒂固的“三维空间”的造型思维形成了长久不变的绘画教学模式,也建立有自己完整的一系列审美标准和评判规则。这种立体造型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我们的学生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用所谓绘画的眼睛去观察对象就会不知不觉在大脑里引申出一个“三维造型”的思维指向,同时也会把这一指向平移于构架画面的思维线性里。学生们的创作思维只能是一种机械的、经验的和线性单向的思维意识。今天,伴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的不断拓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交融,引发了大量新的教学经验、

新的教学思维和新的教学内容,以往作为学院艺术教育和“三维空间”造型理念以及学院艺术教育准则的“美的普遍性”观念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多元发展;特别是美术创作教学带来滞后的结果。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图像信息的世界,除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出新所带来的图像信息,绘画发展史上的众多精品,还有诸如广告、摄影、录像、电视、电影…….这些视觉文化图像,时时刻刻都在刺激着我们的视觉思维。而所有的这些视觉图像都跟绘画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都要求我们的指导老师做出新的文化阐释和教学思维的更新,特别是在创作教学上,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所谓以教师为中心的工具论是指学生们必须服从教师的思维定势,完成教师圈定的创作指导思想和审定的审美样式)。这种紧抓缰绳的创作教学思想,抑制了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独特思维的自我开发,学生的创作变成了苦思冥想、艰难步履,创作激情依附即定的思维定势,必然造成“东施效颦”结果。一匹被缰绳牵制的骏马,永远不可能自由奔驶,一匹长期被牵制的奔马,自然会形成自觉被牵制的习惯,我们的“三维空间”造型理念,就像创作教学的一根缰绳,无形地牵制着学生,这种长期被牵制的思维定势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恶果,是可想而知的。

无庸讳言,在创作教学上改变过去单一科学理性的“三维空间”思维定势,确立“多维空间”思维推导和审美思维的多向选择,开展多方指向、多个样式、多种角度,能够让学生主动寻找信息、分析信息,然后进行信息重组,联想转换,是一种根据每个学生对于创作的

审美思维方式进行多指向的推导,换句话说,学生的审美趣味引出的审美偏爱是来自于学生自我参悟的灵感冥动,是学生内心需要的一种潜在艺术特性。作为指导老师,只有沿着他们的审美思维去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视野,推导他们做出独立的审美判断,并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审美追求。

审美思维是人类个体的一种生命体验活动,是个性的自由自觉存在方式。每一个学生对客观现象的思维过程都带有各自不同的参照体系和趣味切入点,而艺术创作的双重性就在于他们既体现了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精神需求,又表现了画家对物质材料和艺术形式的合理构建。如果说,形式的魅力表明了图像的审美价值,那么,审美的本质特征则是以形态的特殊排列和意味组织来显现自身独特的审美文化,就像作曲家在编写进行曲和雄壮军歌时,都是以大三和弦,135、351、513来编配主题音乐,而要表达轻快抒情的情感,总是离不开613、136、262这样的小三和弦的构架。而绘画作品却是由各类不同的图式组合所生成的各自不同的形式美感来引发各种不同的视觉审美倾向,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审美维度的艺术欣赏。自然美偏重于形式,偏重于自然的真与美的形态相对应,表现艺术偏重于在自然的形势中展现艺术家细微深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而抽象艺术却是合理运用了概念化的形态与符号来构建自己全新的语境,去体现艺术形态的审美和艺术表现的独特内涵。

根据学生各自的审美趣味、审美偏爱和审美欣赏的差异,帮助学生确立独特艺术思维的敏锐洞察力和视觉联想能力,是思维推导的一

种重要教学方法。“一张被抓皱的白纸”引出的“一形多义”和“一义多形”的教学理念,将创造性思维链接整个毕业创造指导之中。

基础教学的经验思维定势总是告诉学生,在描绘三维空间的物体时,千万不要只看明暗,而要理解结构和形体。对素描明暗关系的研究,在基础教学中往往不被素描教师引起重视,常常在评价学生的作品中听到教师对喜欢表现明暗的学生加以只重表面,只看明暗,不看形体和结构的观察错误。于是,结构与形体理解了,光对物体照射所产生色阶变化却被忽视了;科学理性的教学法则确立了,而艺术审美的特殊思维却被遗忘了。久而久之,对明暗的兴趣就成为被批评的戒律,对此,我们在今年的毕业生创作教学指导中,针对个别喜欢追寻明暗趣味的学生,特意选择了光对皱纸照射所产生的无穷变化,引出了由光的视觉审美思维和推导所带来的方法的变化。

众所周知,人类离开了光就无法生存,早在原始艺术生成的初始,人们就开始利用光对物体照射产生的影子描绘在洞穴峭壁上。影子成了原始艺术的教化功能和宗教礼拜乃至精神内核。在世界绘画发展史上,从伦勃朗油画的聚光到拉图尔油画的烛光,从印象派的外光到肯特的象征主义的集光,从现代舞台美术的多重彩光到现代科技的幻影动光。光的审美形态从单一走向多样,从静止走向运动,从宗教走向精神。于是一张皱纸引出的光的审美思维形成了2000级毕业生创作的独特审美需要和特殊的个性语境的选择。在陈万哲同学的黑白木刻《静逸的风景》系列组画中,正是从伦勃朗的光照中参悟出聚光对大自然的威慑力。当一种聚集强烈的光笼罩着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田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