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金庸武侠小说塑造的“虚实”之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金庸武侠小说塑造的“虚实”之境——以《射雕》和《神雕》为例

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金庸武侠小说塑造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实”之境的描写和“虚实相生”的运用。以《射雕》与《神雕》为例,“虚”境主要包括:虚境中的“江湖世界”和虚境中的“武侠人物”,这一切呈现出一种艺术性的虚拟武侠世界,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成人的童话世界”。“实”境主要包括:真实的历史人物及事件;人性真实层面的描写;生活思想元素的融入;作者对现实生活理想追求的反映,作品集思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唤起读者对人生正确价值观的思考与追求。“虚实相生”主要表现在:作者以历史文化下的虚拟武侠世界,真实地展示出现代的文化生活,使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金庸小说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虚境;实境;虚实相生

引言

金庸“武侠热”曾风靡一时,直到现在对金庸武侠作品的研究及分析都未曾中断过,且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本文主要以《射雕》和《神雕》为例,来阐述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对“虚实”之境的描写和“虚实相生”的运用。

文学作品是一种对生活的艺术创造,而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作品范畴。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但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1。所谓虚构,乃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2。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若不加任何修饰搬进作品,那么就会失去艺术构思的韵味,这在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因为它一般是无法打动人、不耐咀嚼的。于是就需要运用“虚构”手法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并典型化。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意味着胡思乱想3。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如此一来,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所谓文学作品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提炼、概括、集中和虚构,即通过典型化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

了解了文学作品“虚构”与“真实”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已经知晓了金庸武侠小说塑造中“虚”境与“实”境的概念及“虚实相生”的本质。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射雕》与《神雕》两部作品来展开具体论证。

1蒋挺赵慧,《论文学创作中的虚写》[J],《山花》2010年第12期

2蒋挺赵慧,《论文学创作中的虚写》[J],《山花》2010年第12期

3蒋挺赵慧,《论文学创作中的虚写》[J],《山花》2010年第12期

一、金庸武侠小说塑造的“虚”境

“虚”是指文学作品中虚的部分,也就是由文学创作中有形或真实的部分所引起的无形或虚构的部分,作为一种写作手法,经常借助比喻、夸张或象征的作用,给读者提供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一种必然的虚境。

(一)虚境中的“江湖世界”

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色彩斑斓,令无数读者击节叫好、拍案叫绝。究其内在原因,还要归于金氏的独创性意象所营造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大背景。这个大背景就如一个舞台,小说作品中各种侠客啸聚于此,各种故事在这里逐层展开,而以上的一切背景又都共同地指向一个概念即“江湖”。探究“江湖”的含义,它是晚清以后在武侠小说中被创造出来的特指武侠文学作品中虚构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

金庸武侠小说对江湖的描写,继承了旧派武侠对这个虚构世界的刻画描绘,其中对地域气氛、武林人物的种种行迹、帮派门户之间的关系描写所构筑出来的那个“江湖”,与旧派武侠小说大体上基本一致,但两者也有着艺术品味上的差异4。金庸笔下的世界若仅用“童话”、“梦境”等带有虚无缥缈、空乏性质的词去概括,着实有些武断。盖因金氏武侠作品中的场景都是鲜活的、具有典型性的,即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时间及特殊的时代背景。历史年代及背景大都选在朝代更替、社会动乱、民族矛盾激化这样的历史时期。选择这样的时期——明末清初、元末明初、宋末元初……甚至于透过这种典型性,我们向下可以看出人性美丑、世间冷暖,向上可助人悟出宇宙层面的真理。

金庸是一个不甘心于纯粹娱乐读者的人,在运用通俗文类写作的同时,他总想把一些对人性的严肃洞见,对中国历史的观察等内容带入“武侠的天地”。首先,金庸的江湖世界所选择的时期,正是历史兴衰、朝代更替、社会动乱的时期,正是一个“乱世出英雄”与“黑暗里盼救星”的时期,个人身心较无安全感却又较自由或自由意识与自由追求较强烈的时期。这是一个英雄辈出,隐士也辈出的时期。时代需要英雄,呼吁英雄,也产生英雄,从而,这样一些时期乃是英雄传奇及传奇英雄活动的最好的活动时期。其次,这种类型的江湖世界,乃是作家的“大眼界”的体现。它不仅给小说中的“侠”们提供了广阔的战场、舞台及复杂的人生背景,也给武侠小说作品提供了巨大的场面、画卷、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故事,也同时给小说的结构的宏大与复杂提供了应有的基础。再次,金庸笔下所创造的“江湖”也是在历史事件的背景下虚构的。以《射雕》和《神雕》为例,宋金战争,女真人创造了奇迹,它不仅攻城掠池,占领了北宋的首都开封,而且还把太上皇徽宗、皇帝钦宗及其皇家宗室、妃嫔宫女、文武百官、工匠艺人近2万人众,连同仪仗法物、金银珠宝、宫中用品、文物古玩、图书典籍、浑天仪、铜人、刻漏、库府蓄积等等,万水千山、孤烟冷月,掳掠到了塞外,先关押在韩州(辽宁昌图),后迁押到五国城(黑龙江依兰),这就是导致1127年北宋亡国的“靖康之耻”。《射雕》和《神雕》的人物命运就是围绕“靖康之耻的历史大背景展开的,看金庸的这两部作品,会有一种看历史传奇小说的感觉,因为他以史事件为基础虚构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江湖世界”。

(二)虚境中的“武侠人物”

1、引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

4金点强,《历史上真实的郭靖》[N],《新闻世界》2007年第7期

金庸对武侠人物塑造的“虚”境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前面提到了看金庸的《射雕》与《神雕》,会有一种看历史传奇小说的感觉。金庸除了善于借鉴真实历史事件来作为小说的大背景之外,也引用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来进行武侠小说人物形象的加工和创造,塑造了郭靖的“儒侠”形象。

据《宋史•忠义传四•郭靖》记载:历史上的确有郭靖这个人,他是四川嘉陵江地区一个地方土豪的护卫队首领。1207年,当地宋朝官员吴曦投降了金国,郭靖和当地百姓却不愿降金,于是舍弃田地房屋,带着老人和孩子,顺着嘉陵江迁徙。吴曦派出军队阻拦,想把这些百姓赶回家。郭靖对此悲愤异常,他对弟弟郭端说:“我们家世代都是大宋的子民。自从金人入侵我边界,我兄弟二人不能以死报国,反而避难入关。现在又被吴曦驱赶回去,我不想舍弃汉人的衣冠。我宁愿死在这里,做赵氏王朝的鬼5。”于是投江自杀。从这段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与金庸笔下的郭大侠的“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是相吻合的。

2、虚构“完美”的人物形象

金庸对郭靖和黄蓉的形象塑造注入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把忠义、憨厚、正直的美好品格都倾注在郭靖这一以历史原型为基础的虚构人物形象身上。而黄蓉形象的塑造既是为了使小说更加生动和吸引人,也是为了突出郭靖完美的人格而虚构的。

倪匡有一段评论郭靖的话:郭靖是金庸小说中最出名的人物,这个四岁才会说话的蠢小子,浓眉大眼,就凭他的傻劲,不但练成了一身卓绝的武功,而且还和古灵精怪至于极点的黄蓉,一见钟情,金庸刻意安排,简直已到了极点。郭靖的一生,是毫无缺点的,极度完美。他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对爱情贞,对朋友义,对子女爱,连杨康这样的坏蛋死了,他也耿耿于怀,将杨康的儿子,赐名“过”,字“改之”,希望杨过和他一样。郭靖是大侠,不但在江湖上称侠,而且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万民称颂。郭靖对敌时,虽死不屈,一生之中,未曾玩过半点花样,说过半句假话,行过半点诡诈。郭靖不但维护江湖法统,而且也维护社会法统。杨过和小龙女要结为夫妻时,郭靖就差一点动手,要将杨、龙两人打死,因为杨龙两人的行为,触犯了他的完美。郭靖是一个完人,但是太完美了,变成了一个伪人。因为世上不可能有这样的一个完人,那是金庸塑造出来的一个伪人。郭靖当然是金庸小说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但却不予评级,套一句惯用语:“无可置评”6。倪匡以十二分的赞美肯定了金庸笔下的“郭大侠”形象,但一句“无可置品”道出了这个英雄人物塑造手法上特点,那就是“虚构”与“想象”。

在倪匡看来,黄蓉和郭靖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式人物,太过完美而显得不真实,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虚构”手法。金庸正是在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运用了一系列虚构与想象创造了几近完美的武侠人物形象。

二、金庸武侠小说塑造的“实”境

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实”境,主要专指艺术形象塑造中实的部分和真实之论。金庸武侠小说塑造的“实”境表现在以武侠世界的形式和武侠人物的形象,即“江湖众生相”来展现世间的百态,揭示人性某些真实的方面。正如严家炎评论金庸的小说是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地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

5倪匡,《我看金庸》[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1

6倪匡,《我看金庸》[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