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古 歌代
比 较 鉴 赏
授课人 胡秀峰
教学目标
• 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 角度。 • 明确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 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比较鉴赏的方法。 • 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课堂导练
• (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 答。
峡口送友人
• • • • • •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 典例导练
3 [2011· 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目。(8分)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海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各异,《登城》写的是 _____________,《望海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 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
• 二、设题角度
•
• • • • • • • • • • • •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 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一)、处处皆可比(命题的范围) 1、作家(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作家派别) 2、题材 3、体裁(诗词曲) 4、主题 5、手法技巧 (二)、万变是四题( 命题考点) 1、所塑形象的异同 2、所抒情感的异同 3、语言运用的异同 4、表现手法的异同 (①意象意境 ②修辞用语 ③写作角度)
三、夯实基础(几种类型):
来自百度文库
•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 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媒介来抒 发情感、表达意趣的。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 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 式表现为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 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等。 •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 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 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 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 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 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 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 乐观、豪爽的感情; • 扣住《黄》诗“烟花”“孤 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 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 情。
•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 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 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 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 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达技巧与表达作用的步骤 来进行。 •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 “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 柳 李商隐 咏柳 曾巩 •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乱条犹未变初黄, • 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 倚得东风势便狂。 • 如何肯到清秋日, 解把飞花蒙日月, • 已带斜阳又带蝉! 不知天地有清霜。 • 注:①乐游春苑,指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 俯瞰长安全城。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 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 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 采莲曲 采莲曲 白居易 • 荷叶罗裙一色裁,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 • 芙蓉向脸两边开。 荷花深处小船通。 • 乱入池中看不见, 逢郎欲语低头笑, • 闻歌始觉有人来。 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诗古 歌代 古诗比较鉴赏 有哪些解题策略?
四、解题策略小结: (1)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 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 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2)搜寻信息。诗歌文字量不大,阅读 时要看诗题、读注释、研提示,在有限的 文字中寻找有用的信息,找准关键词。 (3)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 关注分值分配,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 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分层或分句分析, 先找同再找异。 (4)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 语(特别是常用鉴赏术语)要准确、简明、 规范。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 1、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 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 2、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 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 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 (2)思念故乡之情 •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 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 之情,以乐景写哀。 •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 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 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
结合作品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后,便可 以按照具体答题格式进行答题: • 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本来是 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 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 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 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 描绘出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
4、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艺术手 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 手法、修辞方式。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 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 +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 的异同之处。 • 乌衣巷 越中览古 • 刘禹锡 李白 • 朱雀桥边野草花, 越王勾践破吴归, • 乌衣巷口夕阳斜。 义士还家尽锦衣。 • 旧时王谢堂前燕, 宫女如花满春殿, •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只今惟有鹧鸪飞。
• • • • •
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 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 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 写法上的不同点: 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 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 指出现实。 • 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 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缘事抒情,用 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答案】 (1)濛濛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 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 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 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 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 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 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 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 “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 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
•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 子。
• • 分析:这里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体 会作者的感情。
• 答案: •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 作。 •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 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解析】 《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 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 是“濛濛细雨”。“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 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 树木高低是怎样的高低。这一句话,勾勒出作者所 在的小城的景致: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山上那高 高低低的树构成的树丛,层层叠叠,都在微雨后尽 显丰姿!《望海楼晚景》中的望海楼,在杭州凤凰 山上。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吹雨,直扑进望 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 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 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 了。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雨过潮 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
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 例: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 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 送柴侍卿 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流水通波接武冈, 故人西辞黄鹤楼, • 送君不觉有离伤。 烟花三月下扬州。 • 青山一道同云雨, 孤帆远影碧空尽, • 明月何曾是两乡。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后巩固
• 精益求精P
诗古 歌代
• 2、比较思想感情的异同: •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 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 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 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 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 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
比 较 鉴 赏
授课人 胡秀峰
教学目标
• 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 角度。 • 明确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 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比较鉴赏的方法。 • 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课堂导练
• (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 答。
峡口送友人
• • • • • •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 典例导练
3 [2011· 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目。(8分)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海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各异,《登城》写的是 _____________,《望海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 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
• 二、设题角度
•
• • • • • • • • • • • •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 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一)、处处皆可比(命题的范围) 1、作家(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作家派别) 2、题材 3、体裁(诗词曲) 4、主题 5、手法技巧 (二)、万变是四题( 命题考点) 1、所塑形象的异同 2、所抒情感的异同 3、语言运用的异同 4、表现手法的异同 (①意象意境 ②修辞用语 ③写作角度)
三、夯实基础(几种类型):
来自百度文库
•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 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媒介来抒 发情感、表达意趣的。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 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 式表现为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 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等。 •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 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 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 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 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 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 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 乐观、豪爽的感情; • 扣住《黄》诗“烟花”“孤 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 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 情。
•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 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 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 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 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达技巧与表达作用的步骤 来进行。 •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 “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 柳 李商隐 咏柳 曾巩 •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乱条犹未变初黄, • 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 倚得东风势便狂。 • 如何肯到清秋日, 解把飞花蒙日月, • 已带斜阳又带蝉! 不知天地有清霜。 • 注:①乐游春苑,指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 俯瞰长安全城。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 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 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 采莲曲 采莲曲 白居易 • 荷叶罗裙一色裁,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 • 芙蓉向脸两边开。 荷花深处小船通。 • 乱入池中看不见, 逢郎欲语低头笑, • 闻歌始觉有人来。 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诗古 歌代 古诗比较鉴赏 有哪些解题策略?
四、解题策略小结: (1)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 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 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2)搜寻信息。诗歌文字量不大,阅读 时要看诗题、读注释、研提示,在有限的 文字中寻找有用的信息,找准关键词。 (3)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 关注分值分配,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 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分层或分句分析, 先找同再找异。 (4)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 语(特别是常用鉴赏术语)要准确、简明、 规范。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 1、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 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 2、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 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 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 (2)思念故乡之情 •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 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 之情,以乐景写哀。 •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 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 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
结合作品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后,便可 以按照具体答题格式进行答题: • 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本来是 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 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 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 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 描绘出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
4、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艺术手 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 手法、修辞方式。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 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 +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 的异同之处。 • 乌衣巷 越中览古 • 刘禹锡 李白 • 朱雀桥边野草花, 越王勾践破吴归, • 乌衣巷口夕阳斜。 义士还家尽锦衣。 • 旧时王谢堂前燕, 宫女如花满春殿, •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只今惟有鹧鸪飞。
• • • • •
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 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 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 写法上的不同点: 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 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 指出现实。 • 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 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缘事抒情,用 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答案】 (1)濛濛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 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 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 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 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 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 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 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 “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 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
•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 子。
• • 分析:这里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体 会作者的感情。
• 答案: •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 作。 •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 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解析】 《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 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 是“濛濛细雨”。“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 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 树木高低是怎样的高低。这一句话,勾勒出作者所 在的小城的景致: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山上那高 高低低的树构成的树丛,层层叠叠,都在微雨后尽 显丰姿!《望海楼晚景》中的望海楼,在杭州凤凰 山上。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吹雨,直扑进望 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 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 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 了。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雨过潮 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
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 例: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 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 送柴侍卿 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流水通波接武冈, 故人西辞黄鹤楼, • 送君不觉有离伤。 烟花三月下扬州。 • 青山一道同云雨, 孤帆远影碧空尽, • 明月何曾是两乡。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后巩固
• 精益求精P
诗古 歌代
• 2、比较思想感情的异同: •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 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 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 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 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 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