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炎及前庭大腺炎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 原 体 的 来 源
需氧菌:阴道杆菌、棒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 厌氧菌:消化球菌、消化球菌 支原体 、 做假丝酵母菌
外来菌群 :
淋菌、沙眼衣原体、结核杆菌、绿脓杆菌
值得注意的是生殖道病毒感染及性传播疾病近年呈上升趋势。
8
盆腔 炎症 宫 颈 炎 症 外阴及 阴道炎症
9
●外阴及阴道炎症 (1)非特异性外阴炎 (2)前庭大腺炎 (3)前庭大腺囊肿 (4)滴虫性阴道炎 (5)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 (6)细菌性阴道病 (7)老年性阴道炎 (8)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下病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 述,并认为“带下俱是湿证”。

16

《金匮要略心典》:“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为经脉 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 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即称妇科医生为“带下医”。

《妇科证治约旨》:“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而下,
4
需氧菌与厌氧菌寄居于阴道内,形成正常阴道菌群。

需氧菌 兼性厌氧菌:乳杆菌、加德纳尔菌和大肠杆菌 厌氧菌 支原体及念珠菌 正常阴道中乳酸杆菌占优势,在维持阴道正常菌群
中起关键作用。
正常阴道环境是酸性还 是微碱性?
5
雌激素
上皮增生,富含糖原
内外因素 打破 生态平衡
乳杆菌分解为乳酸并分泌H2O2等 阴道酸性环境(PH≤4.5),抑制病原体

实验室检查:白带检查排除念珠菌、滴虫感染。
22
非特异性外阴炎

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局部刺激,急性期应卧床 休息,不要骑自行车,避免性生活。

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1~2次,拭干
后涂以抗生素软膏。 针对已经查出的病因进行治疗。如糖尿病、蛲 虫症、宫颈炎、阴道炎、尿瘘、粪瘘等。

23
非特异性外阴炎
19

非特异性外阴炎 前庭大腺炎 前庭大腺囊肿
20
致病原因:

尿液、粪便的长期浸渍 不注意皮肤清洁 局部通透性差,局部潮湿
21
非特异性外阴炎

症状:外阴皮肤瘙痒、疼痛、烧灼感,于活动、
性交、排尿、排便时加重。

检查:外阴充血、肿胀、糜烂,常有抓痕,严重
者形成溃疡或湿疹。慢性炎症可使皮肤增厚、粗 糙、皲裂,甚至苔癣样变。
14

《傅青主女科》指出病因:“带下俱以湿邪为患”。
主要病机: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内湿:脾虚失运、
肾虚不固。

外湿:外感湿邪。
15

《素问.真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金匮要略》 “妇人经水闭不利,· · · · · · 下
白物,矾石丸主之”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
1
掌握带下病的定义及概说 了解女性生殖器官的正常防御功能。 了解正常阴道菌群。
2
女性生殖道的自然防御功能
大小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及尿道口 盆底肌肉使阴道前后壁紧贴,阴道口闭合
宫颈内口紧闭及粘液栓
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及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
的纤毛摆动以及输卵管蠕动

阴道有自净作用
3
需氧菌、厌氧菌及其它菌群 形成一种平衡的生态环境—— 雌激素、乳杆菌及阴道内PH 起重要作用


阴户失养,化燥生风,风盛则痒,故病久则阴户瘙痒
不适。
25
非特异性外阴炎
中医辨证主要应辨其属实、属虚。

外阴红肿热痛为主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 外阴皮肤变厚,粗糙,痒痛不适感为主者,或 病程长者,多属虚证。

本病宜中药内服、外治并用,以外治法为主。
26
非特异性外阴炎

湿热下注

证候特点:外阴部瘙痒疼痛,带下量多,色
12
带下——分生理带下与病理带下。
生理带下——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 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 病理带下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泛指妇产科疾病。
狭义即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
气味发生异常,临床上白带、黄带、赤白带多 见。
13

先后天之精是带下产生的物质基础,任脉通调, 带脉开阖固泄是带下正常生理形成的必要条件。 带下主要是肾、脾二脏及任、带二脉共同作用 的结果,如果它们的正常功能失调,则生理带 下也会出现失调而发生带下病证。
黄或黄白,质稠,有异味,烦躁易怒,口苦口
干,胸胁胀痛,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7
非特异性外阴炎
中医辨证论治


湿毒蕴结
证候特点:外阴部肿胀,疼痛,甚则渗流脓 水,行走困难,带下量多,色黄秽臭,舌质红, 苔黄糙,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28
非特异性外阴炎
中医辨证论治

阴虚血燥
所谓带下也。”《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孟英谓女子生 而带下,不足为病。

《素问.真空论》“任脉为病…带下瘕聚”。
17
外阴炎及前庭大腺炎症
18


掌握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熟悉非特异性外阴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熟悉非特异性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的 治疗。

了解非特异性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的 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

慢性期皮肤增厚或已有苔癣样变时,除上述治
疗外,应加用可的松软膏,于清洗外阴后将药
膏涂于病变处,每日1~2次。

如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者,可全身应用抗生 素。
24
非特异性外阴炎

湿热下注:脾虚湿盛,积久化热,湿热蕴结,注于下
焦而发病。 湿毒蕴结: 经行产后,感染邪毒,湿热毒邪,蕴结下 焦而发病。 阴虚血燥:素体阴亏,或病久耗伤精血,阴液不足,
10
●宫颈炎症 (1)急性宫颈炎 (2)慢性宫颈炎
●盆腔炎症 (1)急性盆腔炎 (2)慢性盆腔炎 (3)生殖器结核
11

根据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特点以白带改变为
多见,故多属于味发生异常,
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6
外阴阴道的易感染因素
1.前与尿道毗邻,后与肛门邻近 2.是性交、分娩及各种宫腔操作的必经之路 3.当大量应用抗生素、体内激素发生变化或各种原因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 阴道与菌群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也可形成条件致病菌。
常见病原体
1.细菌 2.原虫 3.真菌 4.病毒 5.其他
7
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正常阴道菌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