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动机及其训练
浏览次数:428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的概念始于默里(H.A. Murray,1938)于本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

默里提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下述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

成就动机研究的真正开端是麦克莱兰(Mcllelland)等人于1953年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

他们在40年代末用主题统觉测验来测量成就动机,对默里提出的“成就动机”进行了实验研究。

成就动机的研究,首先回答的是成就动机概念的问题。

但人们对此的回答不尽一致,究其共同之处有以下三点:第一,成就动机促使人追求某一社会条件下比较高的目标。

第二,成就动机促使人以较高的水平达到其目标。

第三,由于在追求某一社会目标时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所以成就动机促使人去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

由此可见,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人们把成就动机看成是一种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某一卓越的社会目标的需要。

(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
阿特金森在60年代中期提出的成就动机模型影响较大,在七八十年代引起了广泛的实证研究。

阿特金森(J.w.Atkinson,1963)指出,规定某一动机强度的因素有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

其关系可以表现为下面的公式:动机的强度= f(动机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是一个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M),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P),诱因为成功得到的满足感(I)。

一般来讲课题越难,解决时的满足感越大,所以P与I是互补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I=1-P
然而,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畏困难、达到目标的追求成功倾向(Ts),一种是害怕失败,避免屈辱的回避失败的倾向(Tf)。

因此,上面的公式根据其方向的正负可分别表现为:
(1)Ts=MS×Ps×Is
(2)Tf=Mf×Pf×If
我们先来看看公式(1)。

如果A课题的困难度,即完成A的可能性(Ps)是0.9,那么这时的满足感(1s)为0.1,如果Ms是2,那么Ts,就等于0.18。

如果B课题的Ps为0.7,1s为0.3,那么Ms为1时的Ts为0.21,Ms为2时的Ts为0.42。

公式(2)中Tf的求法与此相同。

追求成功的倾向Ts在主观的成功率(Ps)为中等(0.5)的时候最大;回避失败的倾向Tf在主观失败率(Pf)为中等(0.5)的时候最大。

人的追求某一目标的动机强度是Ts和Tf两种倾向拮抗的结果,因此总动机为Ts+Tf,可以表现为下面的公式:
Ts+Tf=Ms×Ps×Is)+(Mf×Pf×If)
其中Is=1-Ps,Pf=1-Ps,If=-Ps
Ts+Tf=[Ms×Ps×(1- Ps)]+[Mf×(1- Ps)×(-Ps)]
={Ms×[Ps×(1- Ps)]}-{Mf×[(1- Ps)×Ps]}
=(Ms - Mf)×[Ps×(1- Ps)]
从这一公式可以得出,如果Ms>Mf,总动机Ts十Tf为正值,而且当Ps=0.5时,总动机最大。

相反,如果Ms<Mf,Ts+Tf为负值,当Pf=0.5时,总动机最小,如果Ms=Mf, Ts+Tf为零,这时不会出现追求目标的行为
根据上一理论模型,可以把人分为成就动机水平不同的人,成就动机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Ms>Mf),成就动机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小于回避失败的倾向(Ms<Mf)。

成就动机水平不同的人在完成任务和选择目标上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成就动机高的人在完成任务上追求成功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

成就动机低的人在完成任务上防止失败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容易的或困难的目标和课题。

其心理机制为: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就动机低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

我们举例来说明一下成就动机的模型。

在选择报考学校的问题上,成就动机比较高的学生(Ms>Mf)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所以他们选择成功的把握程度为50%的学校,竭尽全力去取得好成绩。

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学生(Mf>Ms)害怕失败和产生失望,他们
或是选择轻易就会考取的学校,或是选择根本考不上的学校。

选择考不上的学校的原因在于自我防卫,因为这样的学校即使考不上也不会产生心理上的痛苦。

在学校里,一方面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如可以通过改变课题的难度使课题对学生的意义(即诱因值)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成就动机。

(三)成就动机的训练
由于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也能够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来培养和提高。

科尔布(D.A. Kolb,1965)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以高中学习差生为对象,采取“暑假辅导班”的形式,进行了六个星期的成就动机训练,并在刚训练后、半年后、八个月后和一年半后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训练不仅提高了成就动机的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成就动机训练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直接训练,学生直接接受研究者的训练;一种是间接训练,先是教师接受研究者的训练,然后再由教师训练学生。

进行训练时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1)意识化: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2)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感情上的联系,特别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

(3)概念化: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失败”“目标”等等。

(4)练习:为前两个阶段的重复。

多次重复能使学生不断加深体验和理解。

(5)迁移:使学生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不过这时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学习场合,这一场合要具备自选目标、自己评价、能体验成败的条件。

(6)内化:取得成就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行为策略。

很多研究证明,对成就动机进行的训练是有效果的,它的直接效果表现为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它的间接效果是能够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

这一效果在原来成就动机低而学习又差的学生身上更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