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能武器之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11

第一章引言

定向能武器(DEW )是一种利用高热、电离、辐射等综合效应对目标实施杀伤的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射频武器是三大定向能武器。同其它武器相比,定向能武器对电子设备有着更加独特的杀伤优势:它具有强大的“聚能”功能,可将能量聚集成强束流,并利用电磁能代替爆炸能,击中目标后,可在瞬间将目标内部的电子器件摧毁。此外,由于定向能武器射速极快(接近光速),敌方的电子设备根本无法实施反干扰。目前,定向能武器仍处在开发和研制中,但其巨大的军事潜力和发展前景,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竞相发展定向能武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美国从1962年起,发展激光武器所开展的高能激光科学和技术研究和初期发展工作,已投入了140多亿美元。其中,战略防御计划局及其后来成立的弹道导弹防御局,一共投入了近73亿美元。美国科学和技术的年度经费在80年代末达到峰值12亿美元,但目前已减少到每年2亿美元。高能激光武器方面的投资情况类似,从1988年的8亿多美元减少到4亿多,但2001年计划略微增加。空军的机载激光器计划,将花费高能激光总研制经费的一半多。高功率微波武器方面的投资比较稳定,在1995年达到最高峰5000万美元,目前每年花费3000万美元。美国空军1968-2000财年在进攻和防御型定向能武器方面花费了52亿美元,计划到2007财年为止在花费46亿美元。

美军认为,定向能武器是应对反介入和区域战略挑战的最佳选择,而反介入和区域正是中国对抗美国C型包围圈和空海一体战的主要手段。所以,可以认为开发和部署定向能武器也是美军应对所谓“中国威胁”的重要战略决策。

由此可见,不管是对当代世界战争格局,还是未来战争格局来说,发展定向能武器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大国之间,特别是美国,俄罗斯等都在花重资打造自己的定向能武器,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也不能不在这方面花功夫。

第二章三大定向能武器

2.1 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是一种利用定向发射的激光束直接毁伤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可工作在可见光波段、红外波段、紫外波段,用于衰减、干扰、毁坏光电或红外传感系统(抗传感器武器)。

根据作战用途的不同,激光武器可分为战术激光武器和战略激光武器两大类。战略激光武器可用于反卫星和反战略导弹;战术激光武器包括高能激光武器以及主要用于致盲人眼或破坏武器的电子设备和光电传感器的低能激光武器,又称为激光致盲武器。激光武器具有作战利用性能费用比高、不受电磁干扰等优点。目前影响激光武器使用的最大障碍是功率不够大,当前的固态激光器能量只达到能有效作用距离所需能量的十分之一。但在未来几年内,便携式激光器有可能达到造成毁坏所需的最小能量输出(100kw)。

2.1.1 中国激光武器的发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俄罗斯的激光理论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与以色列在激光武器应用中处于领先地位,只有中国悄无声息,在国人心目中,中国的武器是落后的,真是这样吗?未必!

我国的激光技术发展迅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的激光理论和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注重理论研究带动激光技术的发展

激光科技事业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领导和科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

劲夫提出建立专业激光研究所的设想,很快得到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的批准。主管科技的聂荣臻副总理还特别批示:研究所要建在上海,上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利于发展这一新技术。1964年,我国第一所,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所激光技术的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

2、借助重点项目的支撑,带动激光技术的发展

1964年启动的“6403”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1965年开始研究的高功率激光系统和核聚变研究,以及1966年制定的研制15种军用激光整机等重点项目,由于技术上的综合性和高难度,有力地牵引和带动了激光技术各方面在中国的发展。我国的激光科技事业,虽然也遭遇了“文革”十年浩劫,但借助于重点项目的支撑,仍艰难地生存了下来并取得可贵的进展。(1)“6403”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

1964年启动,最后从技术上判定热效应是根本性技术障碍,于1976年下马。这一项目对发展高能激光技术有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我国激光技术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①建成了具有工程规模的大口径(120毫米)振荡—放大型激光系统,最大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改善光束质量后达3万焦耳。②实现了系统技术集成,成功地进行了打靶实验,室内10米处击穿80毫米铝靶,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毫米铝耙,并系统地研究了强激光辐射的生物效应和材料破坏机理。③第一次揭示了强光对激光系统本身的光损伤现象和机制。④第一次深入和理解激光光束质量的重要性和物理内涵,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光束质量的创新性技术,如万焦耳级非稳腔激光器、振荡—扫瞄放大式激光系统、尖劈法光束质量诊断等。⑤激光元器件和支撑技术有了突破性提高,如低吸收高均匀性钕玻璃熔炼工艺、高能脉冲氙气、高强度介质膜、大口径(1.2米)光学精密加工等。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队伍。(2)高功率激光系统和核聚变研究

1964年王淦昌独立提出激光聚变倡议,1965年立项开始研究。经几年努力,建成了输出功率10(上标10)瓦的纳秒级激光装置,并于1973年5月首次在低温固氘靶、常温氘化锂靶和氘化聚乙烯上打出中子。197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多程片状放大器,把激光输出功率提高了10倍,中子产额增加了一个量级。在国际上向心压缩原理解密后,积极跟踪并于1976年研制成六束激光系统,对充气玻壳靶照射,获得了近百倍的体压缩。这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的激光聚变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也为以后长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3)军用激光研究

1966年12月,国防科委主持召开了军用激光规划会,48个单位130余人参加,会议制定了包括含15种激光整机、9种支撑配套技术的发展规划。虽未正式批准生效,但仍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此后的几年内,这一领域涌现了一批重要成果。例如:①靶场激光测距技术初试成功:采用重复频率为20赫兹的YAG调Q激光器,测距精度优于2米,最远测量距离达660公里,加在经纬仪上,可实现对飞行目标的单站定轨。这一成果为以后完成洲际导弹再入段轨迹测量创造了必要条件。②红宝石激光人造卫星测距:成功地对美国实验卫星Expl-27号、29号和36号进行了测量、最远可测距离为2300公里,精度2米左右。这是第一代人造卫星的测距成果,为以后更远距离、更高精度的人造卫星测距打下了基础。③红宝石激光雷达和机载红外激光雷达,首次实现了地—空和空—空对飞机的跟踪测距。④激光航测仪:将激光测距机和航空照相机组合,由飞机机载对地航测,完成对边远地区等复要地形的测绘。重复率6次/分,测距精度1米。⑤地炮激光测距机:可独立完成观察、测距、测角(方向和高低角)及磁针定向等功能。测距范围300-10000米,精度5米。在激光应用方面,Nd:YAG激光通信(3-12路)、He-Ne激光通信、单路/三路半导体激光通信在通信试验中已获得成功;Nd:YAG激光手术刀、CO2激光手术刀、激光虹膜切除仪等医疗设备也已投入使用;激光全息摄影、激光全息在平面光弹中的应用,脉冲激光动态全息照相和拉曼分光光度计已成为计量科学的新手段;数控激光切割机、激光准直仪、激光分离同位素硫、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