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及实践观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b5ac3b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b.png)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辩证唯物论知识点一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3.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世界物质性原理);②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动性原理)简言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二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内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2
![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2](https://img.taocdn.com/s3/m/98db2b34866fb84ae45c8dd7.png)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统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 一种是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或不尊重客观规律,在 实际工作中想当然,单凭热情和勇气,头脑发热,主观主
3、实践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 受动性是指实践作为对象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受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制约和限制; • 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在人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一方面要受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限定,另一方面又会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 要,以自觉能动性不断打破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限定。 • 人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客观规律 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地位,主导作 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连小孩子都知道。” ——马克思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如政治活动、社 会改革活动等)
第三,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 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 第二,从它起作用的方式看,它要通过人的有目 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 第三,在不同的社会、国家和民族中,社会规律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 尽管社会规律有其特殊性,但它仍与自然 规律一样,有其客观性。社会规律的客观 性表现为它是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 用的“合力”,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 移。
•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 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马哲原理总结
![马哲原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00e2ed172ded630b1cb6cb.png)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例子:小孩空中走钢丝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第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例子:自习室占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第一,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
任何事物,无论其过程怎样短暂,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任何事物,无论其体积怎样微小,总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第二,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时间都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
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https://img.taocdn.com/s3/m/e5c3bbb433687e21ae45a97a.png)
第二节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要内容: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四、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一)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哲学上的一元论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与之相反,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答案的正确性。
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
他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
二元论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也无法将物质和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即使是笛卡儿,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多元论:波普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三,“客观物理世界”是“世界1”,“主观心理世界”是“世界2”,“客观知识世界”是“世界3”。
这三个世界一经形成,就是各自“自主” 的,它们都是“同等的客观实在” 。
中国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 ,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来给物质下定义的,具有朴素的性质。
(二)古代和近代不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具体形态说主要观点:物质就是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且认为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可以变化的。
正是由于这些变化才形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他们认为自然界无限多样的事物中有共同的基础,即共同的“始基” 。
始基是可以变化的,万物由始基产生。
万物死亡和毁灭后又归于始基。
比如某种“原始物质” :水、气、土、火。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是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的论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的论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f1812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8.png)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一种关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哲学观点。
下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论理:
辩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存在和运动,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源。
实践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唯物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现实世界的根本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作用。
历史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发展看作是历史的演进过程,强调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基础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论理是一个辩证的、整体的哲学体系,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这种哲学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69a814c49ec3d5bbfd0a74b5.png)
2、认为物质是可知的,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区别了不可知论。
3、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了一切旧唯物主义。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第一节 运动
一、内涵: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二、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
2、世界统一于存在(×)提示:存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混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折中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凡是存在都应是物质的存在。
第二节 哲学物质范畴的意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石
1、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第二节 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之所以存在是在实践中存在
1、实践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一切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
2、正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生命体。
3、正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人类社会,从而把人与动物相区别,使人成其为人,从而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一)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快乐小贴士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提示:该观点说明运动的主体是精神,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反对了形而上学。
“道不变,天亦不变。”“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刻舟求剑”。(提示:以上观点说明了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以静止的状态存在的)
3、中国古代哲学把实践只归结为人的道德活动。
旧哲学实践观的缺陷在于或者只从实践的主体,或者只从实践的客体方面片面地把握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
考研马原五观分析:物质观、意识观
![考研马原五观分析:物质观、意识观](https://img.taocdn.com/s3/m/bf2eb01e7cd184254b35354f.png)
考研马原五观分析:物质观、意识观唯物论部分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观点: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
本篇文章将主要阐述唯物论五观中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一)物质观物质观部分考点,一直以来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主要考点有四个:1.物质的内涵: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本考点主要掌握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以及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考点主要掌握两个统一,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记住: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3.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https://img.taocdn.com/s3/m/e786752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论述题三、论述题(备注:参考答案请自行整理)1.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P28)答: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论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的作用(书P107),论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书P108)答: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士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②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论述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书P227)用相关哲学理论谈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知识解读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知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c53027ea26925c52cc5bff5.png)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知识解读---实践的含义、特征、形式一、什么是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有两层基本含义:⑴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⑵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示] ⑴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质的不同。
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大脑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的过程,它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
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
而实践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⑵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也有质的不同。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
但是,动物不会思维,靠先天本能活动,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
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话动。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就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先形成实践观念,然后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总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生存本能,不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⑶不能把客观世界说成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也不能说成世界或主观世界。
⑷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谈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这要具体分析。
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幼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
其次,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2、实践的特征:⑴客观物质性。
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关于物质的范畴及其伟大意义
![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关于物质的范畴及其伟大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e8b009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c.png)
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关于物质的范畴及其伟大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
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到一切领域、一切过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
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效复习框架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效复习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1143f99884868762caaed54e.png)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效复习框架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很多学员极易混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四大概念。
考研专家为广大学员进行这一部分复习策略的讲解。
第一,辩证唯物论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回答,也就是回答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属于世界观范畴。
辨证唯物主义和以往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不同之处,一方面就在于对于物质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它强调“辩证”。
辩证,即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矛盾地看问题。
与“辩证”相对立的概念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即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不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且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就有反作用。
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忽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论包括五大观,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总之,唯物论或唯物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他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唯物论前加了“辩证”两个字。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回答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静止孤立的。
前者就是辩证的观点,后者则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
显然,马克思坚持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联系、发展的世界。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只不过在马克思之前的辩证法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只承认意识形态上的辩证关系。
而马克思的辩证法走的是唯物主义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五大范畴这三大部分内容。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中西哲学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从而否定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如孔子的“生而知之”等。
而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当中,从而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划分了界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从而否认了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https://img.taocdn.com/s3/m/b0734cb9284ac850ad0242c9.png)
阴阳物质理论
阴阳物质的临界点是光和光速。
光虽然是阴阳物质的临界物质,但是,光同样 也分阴阳,我们平时肉眼可看见的太阳光、灯光、 火光等称为“阳光”。 各种阴性磁埸发出的光称为“阴光”。这种阴 光不易看见,一般的人稍经指导和训练就可以看见 光波。人们平时在蹲下忽然站起来的一瞬间,会出 现所谓的“两眼冒金星”的状况,其实,这并不是 两眼冒金星,此时,你看到的就是光波。
的存在,因而产生了“埸科学”。
阴阳物质的转化过程的关键在于物体的运行速度 当物体的运行速度降到光速以下时,物体就呈现 出以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三维阳性物质,肉眼可见 当物体的运行速度达到光速时,物体就呈现出光 或光团,此时我们肉眼看见的就是光或光团 当物体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时,物体就呈现出以 超光波组合而成的阴性物质,此时肉眼就看不见了
物质=具体的 物质形态
个性 部分 共性 共性
物质=原子
物质=客观 实在性
对物质世界的新认识
阴阳物质理论:我们肉眼可见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
阳两种物质组合而成,当阳性物质产生的一瞬间,阴性物 质也同时进入,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或物体。 阳性物质的定义: 阳性物质属于三维(长、宽、高) 层次,肉眼可见,或借助仪器可见(如细胞、细菌、分子、 原子等),是以基本粒子组合而成,占有空间,其运行速 度在光速以下。 阴性物质的定义:阴性物质是四维(空间)以上, 肉眼不可见,目前人类的现代仪器也看不见(但可以感知 到某些阴性物质,如磁埸等),阴性物质以波的状态存在, 充满空间而又不占有空间,一起步既是超光速,有穿透性 和存留性。
对物质世界的新认识
现在西方哲学界、科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宇宙中
的万事万物既有物质的一面,同时也有精神(意识)的一面。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8cd4f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d.png)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之一,它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论关注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斗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都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它强调整体和个体、对象和过程、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是指唯物辩证观、历史唯物观和实践唯物观。
第一个观点是唯物辩证观。
唯物辩证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运动和相互转化而产生的。
它坚持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物质。
在唯物辩证观中,存在着对立统一和矛盾斗争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斗争、互相排斥、互相转化而实现的。
第二个观点是历史唯物观。
历史唯物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而发展变化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等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观认识到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都是由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第三个观点是实践唯物观。
实践唯物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和创造新的事物。
实践唯物观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认为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以上是对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的概述。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分别深入探讨每个观点的要点,并对辩证唯物论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s在引言部分,首先对辩证唯物论进行概述,简要介绍辩证唯物论的来源和基本概念。
然后说明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目的和主要观点。
正文部分:main body正文部分包括了三个观点,分别论述了辩证唯物论的重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部分:在第一个观点部分,详细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第一个重要观点,并列举了几个要点进行详细说明。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22bbe719ba1aa8114431d981.png)
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 2.马克思主——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
意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 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 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西而已。
㈢物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 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 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从单纯的位臵变动 起直到思维。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是标志一切 事物、现象的变 化及其过程的哲 学范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 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 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 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 世界的物质性 ·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黑格尔认为:“(思 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 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 学的全部意义。”
“神是否创造世界,即 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 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 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 关系如何的问题……这 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 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 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 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 周围绕圈子” ——费尔巴哈
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9a8abbffe4733687f21aaa2.png)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质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他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3它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活场所的变更,是微笑的,不是变化的,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质的显著突破,是原有度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论
物质=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 物质具体形态
泰 勒 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整个生物界 和人类社会都经 历着由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 杂的发展过程。 杂的发展过程。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 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 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马克思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 画鬼,毫无对证, 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 所谓‘天马行空’ 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 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 三只眼、长颈子, 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 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 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 子二、三尺而已” 子二、三尺而已” 。 —— 鲁迅
规律的客观性案例
• 现象与事实:人们发现高温高压可以杀 现象与事实: 死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杆菌、霉菌、 嗜盐菌等细菌; • 原因是 原因是:高温高压后,细菌中的蛋白质 结构会发生热凝变,从而使细菌内部蛋 白质结构受到破坏,导致细菌死亡。 • 规律的应用:高温高压可以杀死细菌, 规律的应用 人们用此法消毒。
泰勒斯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万物的始基 火
阿那克西米尼 “空气”是万物的始基 空气” 空气
赫拉克利特
• 德谟克利特——原子说 • 王充——元气说 • 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 展的最高成就。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质 的 性 。 特 原 子 构 成 , 原 子 的 特 性 就 是 物 原 子 是 世 界 的 本 原 , 物 质 由
客观现实性 实践的基 实践的基 本特征
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Nhomakorabea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 产 实 践 实 的实践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相对论、 相对论、非欧几何证实了时空的相对性
• 欧氏几何: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欧氏几何: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 180度 • 19世纪30年代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创立非 19世纪30年代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创立非 世纪30 欧几何: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广大 欧几何: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小于180度 180 的宇宙空间特性) 的宇宙空间特性) • 19世纪50年代德国数学家黎曼几何:三角形三 19世纪50年代德国数学家黎曼几何 世纪50年代德国数学家黎曼几何: 内角之和大于180 180度 微观空间) 内角之和大于180度(微观空间)
庞大的银河系 正在以每秒600 600公里 正在以每秒600公里 的速度在广漠无垠 的宇宙中疾驰。 的宇宙中疾驰。
银河系
太阳系全图
太阳正带领着8大行 太阳正带领着8 06.8.25冥王星被 星(06.8.25冥王星被 降级为矮行星)、 )、众多 降级为矮行星)、众多 卫星、 卫星、小行星以及慧星 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 中心以每秒250 250公里的 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 速度旋转。 速度旋转。
具体物 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
原子
(二)物质与运动
•一切皆变,无物常驻 一切皆变, 一切皆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1、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运动?
•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运动 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 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 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 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道之大原出于天, 道之大原出于天,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董仲舒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 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 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 牛顿
•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 地不为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人之恶辽也辍广。 人之恶辽也辍广。
荀 子
1、什么是规律? 、什么是规律?
• 规律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具 规律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有稳定性、客观性。 有稳定性、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案例
• • • • • “瑞雪兆丰年”、 “鸡不入笼有大雨”、 “泥鳅跳水来风暴”、 “冬旱夏淋”、 “夏热冬寒”等等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分子、原子、 原子、离子、 原子、离子、原子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3、什么是静止? 、什么是静止?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一种是空间位置 空间位置暂时未变 空间位置 第二种是根本性质 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根本性质
•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 在的哲学范畴, 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一)物质观的立体审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 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客观实在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 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 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 量分布的, 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 愈大、分布愈密、 愈大、分布愈密、重力 场愈强,则空间的“ 场愈强,则空间的“曲 就愈大、 率”就愈大、时间的流 逝就愈慢。 逝就愈慢。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 (一)什么是意识? 什么是意识? • 意识 意识——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 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 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 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 (3)指导实践改造物质世界 • (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人造地球卫星
空间站
人工林
杯弓蛇影
望梅止渴
(二) 什么是实践? 二 什么是实践?
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
5、什么是时空? 什么是时空?
四方上下曰宇, 四方上下曰宇, 古往来今曰宙。 古往来今曰宙。 ——尸佼 尸佼
过去、 现在、 将来为世, 过去 、 现在 、 将来为世 , 八方上下为界。 八方上下为界。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犯两种错误 相对主义诡辩论 形而上学不变论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之间的界 限和质的区别。 限和质的区别。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 河流。 河流。 ——克拉底鲁 克拉底鲁
庄子(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相对论者) 庄子(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相对论者) •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有如下两种情形: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有如下两种情形: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Y 高 P(X1 ,Y1 ,Z1 ) Y1 O Z1 X1 Z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X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 绝对性 的存在形式 •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时间、空间的具体表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 时间、 相对性: 现形式的多样性
时空观 牛顿时空观 狭义相对论 时空观 广义相对论 时空观
运动 无关 有关 时钟膨胀效应 尺缩效应 有关
物质 无关 无关
有关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即著名的 尺缩钟慢效应 效应。 尺缩钟慢效应。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拔苗助长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人有多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