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章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叙事性作品及其教学

潘文彬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就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船长》《爱之链》《姥姥的剪纸》,等等。阅读这些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叙事性作品有些什么特点呢?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笔者结合国标本苏教版六上教材来谈一谈对这

些问题的认识。

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比如《船长》这篇课文是通过叙述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塑造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形象。文章是围绕船长这个中心人物来展开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的。

叙事性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情节的构成当然离不开场景、人物和事件。何谓场景?所谓的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我们知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当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中。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能得以向前发展。一部作品如果只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没有场景,那么,这样的作品也就失去了深刻的艺术魅力。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就描述了这样的四个场景:"被迫离开""师友送别""忘我创作""临终请求"。这一个个场景为展现肖邦的性格特点营造了环境,提供了平台。课文用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将这些场景串联起来,就巧妙地构成了错落跌宕的叙事结构,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产生了"红线串珠,历历在目"的艺术效果,有力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通常情况下,情节的展开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开端是情节的起点,也是事件矛盾的起因。在开端部分,一般对主要人物和矛盾的基本性质有一个大体的勾画或预示。发展是叙事性作品的主体成分,是矛盾冲突的逐步展开和发展,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发展部分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现。高潮所表现的是矛盾冲突达到了顶点,是对立双方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所以人物性格在高潮中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表现。结局是矛盾的解决,是人物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譬如《船长》这篇课文是按照"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的,"客轮被撞,情势危急"是故事的

起因,即开端;"镇定自若,指挥自救"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这一部分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塑造了高尚"忘我"的船长形象;"坚守岗位,以身殉职"是故事的结局,展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人物是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性作品中的地位。从文学的审美性上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叙事性作品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比如《钱学森》这篇课文叙述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的卓越贡献。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为塑造钱学森的爱国形象服务的,尤其是文章中描写的那些人物的精彩语言,感情炽烈,对比强烈,活化形象,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钱学森那颗火热的拳拳报国之心。

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细节具体渗透在对人物、事件或场景的描写之中,它往往是用极其精彩、细腻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例如课文《郑成功》中的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大海。""大海那边呢?"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细微之处见真情"。这段话中的"登上、临风眺望、指着东南方向问、慷慨激昂地说"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形象地展现出了郑成功眺望宝岛的情景,充分地体现了他对台湾同胞的无限关切和收复台湾的坚定信心。可以说,这些细节描写凸显了郑成功与众不同的气节、品格,丰富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形象。缺少了它,文章自然就会变得黯淡,郑成功的形象也就难以鲜活起来。难怪作家李准会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叙事性作品的语言是富有鲜明特色的,它是由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部分构成。所谓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性格化的语言,它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所谓叙述人语言,即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阅读叙事性作品首先要学生引导关注文本的语言,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触摸文本的语言,了解事件的梗概。想象具体的场景,体味精彩的细节,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其实,叙事性作品所蕴含的情趣、韵味和意义往往都是通过人物而体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聚焦作品中的人物。那么,如何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