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发表时间:2011-03-18T11:17:18.68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秀玉[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张秀玉
摘要:作文中的情感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关键词:作文教学;感悟;情感培养作者简介:张秀玉,任教于山西省原平市太平街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而眼下的中学生大部分同学怕写作文,究其原因,学生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的情感枯竭。因此,作文教学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是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一、投身社会,感悟生活,积贮情感
1.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中
社会本身是由有情感的人构成的,即使自然景物也是风月有意,草木含情,山河显志。学生积极投身生活,投身自然,生活的色彩无疑会影响和感染学生,无论是崇高的、悲壮的,还是卑鄙的、丑陋的,都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指向,形成他们对社会、对人事的基本看法。这些基本看法、态度长期积贮,不断思考,学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观点。“长期积累,偶尔得之”,这是捕捉灵感的基本条件。当他在一定环境下把自己感受到的经验和观点向他人倾诉时,文思泉涌,情真意切,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而不再是“腹中空空如也”。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活动,如组织旅游观光,参观市场工厂,访问英雄模范,了解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而且也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材料。
2.用心灵体验生活
我们的生活是由许多平凡的小事组成的,而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不平凡的情感。看到灿烂的花朵,就应该感到灿烂背后育花人的辛勤劳动,看到累累的硕果,就应该感到果实背后默默奉献的绿叶,果农的细心栽培,甚至更远更深的东西。冬夜雪地里的一束微光,小贩们沿街的清唱,清洁工晨曦里的汗滴……都是朴实平凡的小事中透着淳美的诗韵,应该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用眼睛去收拣起这些熠熠闪光的珍珠。
3.从细节抓起,培养学生感受、思考、提炼生活的能力
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一些最常见的生活细节思考起,然后再提炼自己感受中最深切的亮点。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思考、感悟生活的习惯,文章的立意也就一次比一次新颖别致,具有了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
(1)由感而悟其情
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这种“情”和“意”,正是形成作品的重要元素,因为所谓作品无非是美学感情和道德感情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当生活中某一物、某一事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心潮难平后,让学生将之整理成篇时,也会触动别人的情感。如朱自清看到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领会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从而创作了《背影》。人们读《背影》也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感激。
(2)由感而悟其喻
人们常说,文章要力求有深度。其实,文章的深度来源于观察的深度。面对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如果我们能由此及彼地悟出他们之间的某些相似点,那样写出的文章也会很有深度。比如,茅盾见了枝叶靠拢、枝枝向上的白杨树,便想到了紧密团结、一致抗日的北方军民,这样,《白杨礼赞》便不再是单单的对白杨树的赞美了。当我们读了这一优美散文的时候,不仅领会到了文章写法的新颖,同时也感受到了文章的深度。
(3)由感而悟其理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发的哲理。比如,原本在一块方场上的一堆沙,经过一些时日,有的粘附于行人的鞋底带走了,有的陷入泥土里和泥土相混杂了。如果你感知了这样的一个生活现象,能够悟出点什么来吗?现代作家丰子恺就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哲理:一堆沙之所以容易散失,是因为缺少约束,如果用沙袋装起来,便不会散失了,并进一步告诉人们,只有团结,才能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求得抗战的胜利。丰子恺凭着这一感悟而创作的《散沙与沙袋》便蕴涵了哲理,具有了启发意义。
(4)由感而悟其趣
生活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很有情趣的事让他们开心而笑,回味良久。如果学生能把这样的事、这样的情趣再现出来,读者也会很乐意与作者一同开心、一同回味的。因为“情趣”是生活的“佐料”,人人都需要。
二、鉴赏作品,陶冶情操,培养情感
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被认识的事物必然受到情感的影响:平凡的神奇了、抽象的具体了、无情的含情了、平面的立体了、呆板的活跃了、无生命的有生命了。我们感叹名家名作感情至真,意想至丰,这“至真”、“至丰”都是作家长期观察、思考、积累而得。鉴赏作品,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体悟生活的捷径。
1.以课文为范例,培养学生对生活作深层理解
感悟,即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某现象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作家、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笔者以课文为例给学生剖析了这种感悟。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茅盾在《白杨礼赞》中通过描写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素、严肃、坚强不屈,赞美了“象征北方农民,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些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可以说,感悟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层理解。
2.借鉴诗歌的意境,激发情感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如“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结尾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深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3.从学生佳作中感悟美,培养情
一堂作文课上,笔者朗诵了一位同学描写小麻雀的作文,他写道:“它不断地扑腾着翅膀,努力向上跳着,一次又一次,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落下……几次过后,早已是形容憔悴,可那双黑亮的小眼珠,却又不时放射出束束令人振奋的光芒,那分明是一种希望,一种渴望生存的希望,一种不屈的意志。”一个哲人说过:“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自己的骨气和自尊。”生活中能引发人们对生命思考的小事很多,小作者以一双慧眼摄取小麻雀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落下的这一瞬间,抒写了一曲震颤心灵、直面生命的壮丽之歌。课堂上,笔者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小麻雀向命运挑战及作者感悟的有关语句。学生们蛰伏的情感再次活跃起来,心的律动也一次比一次强烈。其情也融融,其思也沉沉。感悟生活、体味人生这一教学宗旨,因这只可爱的小麻雀得以充分的张扬。
三、下水作文,同享甘苦,诱导情感
有了情感,不一定马上能洋洋洒洒,一泻千里,也不一定能窃窃私语、汩汩而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诱”其情泻,“导”其感发。教师若单单诱以单纯的作文技法,往往是事倍功半。极有可能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叶圣陶先生多次阐述指导作文“教师要下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前,不妨自己写一写,这样不仅可以深知作文的甘苦,体会写作的难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及以后的批改,而且“教师下水”,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共同的习作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有了这种心灵的碰撞和契合就有可能实现教与学之间的零距离。学生看到自己教师的辛勤劳动一定有许多感慨,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可以取得巨大感情回报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倘若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作文与学生的作文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教师的作文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还不如学生,并请学生说出理由来?这样的作文讲评课是别具匠心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渴望与教师平等交流,是每个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师“下水作文”让学生真正体味到师生间心理交流的快乐和自身欲望得到满足的喜悦;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信心。
四、写作实践,宣泄情绪,深化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本身有一种宣泄情绪的本能。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可以唤起其潜在的情感,从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与欲望,以情入文,有感而发。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写作实践的机会,比如组织观察比赛,随笔交流,生活汇报,讲演比赛……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激励学生成功。在提供写作实践的同时,要求适度、适量,切忌过高、过急;也要注意学情分析,因材施教,让每位同学都有成功的喜悦。同时,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更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满足感。为此,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写作困难生,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和进步,如一个句子写得生动,一个语段写得有哲理,一个观点有创意都应给予表扬鼓励,从而使学生写作文由有负担而变成一种享受。
1.疏通写作与生活的渠道,变“怕写”为“想写”
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无话可写”。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小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留意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题材。诸如校园生活方面,如重大庆典,校运动会,周一升旗仪式,团队活动,球类及歌咏比赛活动等;课堂生活方面,如一堂公开课,一道难解的题,一次温暖的谈话等;社会生活方面,如热点新闻,读报感受,社会公德,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春天的足迹,夏夜的星空,秋天的晨雾,冬天的雪景,中秋的圆月,春节的团圆等,都是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及时捕捉的契机,也是促使他们产生写作冲动从而抒发情感的天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疏通了写作与生活的渠道,开拓了写作的领域。他们纵横驰骋,自由翱翔,小作文内容包罗万象,小至身边琐事,大至国家大事,都是写作素材,信手拈来,比比皆是。他们再也不愁无话可说,而是变“怕写”为“想写”了。
2.将命题命到学生心坎上,以求激起兴趣
要想让学生做到生活的有心人,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人。只有了解、摸清哪些事物是学生熟悉的,哪些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哪些材料是他们能写、爱写的,才能命出学生愿写而又有所写的题目来。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写作的人只需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平时出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贴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命题必须直面学生真实的生活,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冲动,让他们在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中自由自在地写作。如《有趣的一堂课》、《留在心灵深处的记忆》、《我所敬爱的一位长者》等。这些命题让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事,写起来就有激情。
3.开辟习作园地,激发写作热情
作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能力,任何一种复杂的能力都需要经常的练习才能完成。教师要组织各种活动,如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等,这些文章都来自学生之手。开辟学生习作园地,给学生的习作提供更多的“发表”机会,这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为自己的习作“发表”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写作热情会更高。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山西省原平市太平街中学
邮政编码:034100
On the Cultivation of Sentiment in Writing Teaching ZHANG Xiuyu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sentiment in writing can make students develop correct world value in unconscious influence, and quality can be edified, sentiment can be respected and personality can be developed. Key words: writing teaching; realization; sentimen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