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纲是陆生脊椎动物中出现最晚,数量最多的一纲。鸟纲现存将近9000种,比哺乳动物几乎多一倍,但不同鸟类之间的差异却远比哺乳动物等少,象蓝鲸、鼩鼱、袋鼠和鸭嘴兽那样大的差别在鸟类中是不存在的,有些不同科的鸟类之间的区别甚至比某些同科而不同属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差别还要小。

鸟纲分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两个亚纲,现存的鸟纲都可以划入今鸟亚纲的三个总目:古颚总目、楔翼总目和今颚总目,我国现存的鸟类都属于今颚总目。古鸟亚纲包括始祖鸟,今鸟亚纲除了现存的三个总目外,还包括已经灭绝的齿颚总目,鸟类不易形成化石,因此史前鸟类的化石非常稀少珍贵。不同的学者对鸟类的分类有一定的差别,单就鸟类的总数就可差上几百种之多,目和科的划分也是互有差异。

鸟类的分类依据

鸟类分类所依据的特征与所有动物分类学研究一样,是以形态学为基础。形态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已有数百年历史,所积累的资料对于鸟类类群的认识,特别是高级分类阶元的特征,有重大贡献。随着生物科学和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显微形态学、生理生态学、行为学、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技术成果也应用于分类特征和亲缘关系、种系发生等方面的分析,这些成果大大深化了对系统分类学的研究。

鸟类的分类学特征

通常鸟类分类鉴定时主要依靠外部形态特征,例如喙的形态和长短,跗趾与趾的特征以及所被覆的鳞片形态和树目,飞羽(特别是初级飞羽)的数目和形态特征,尾羽的数目和形态特征,体形,各部的量度和特征,各部的羽色和羽饰特征,裸皮的颜色等。要区别雌、雄、幼体与亚成体以及不同季节的羽色变化,找出其间的共性和不同。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生物学特征

这里所说的生物学特征主要是指与生长发育、生命周期有关的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等。例如巢与卵的特征、亲鸟在孵卵及育雏活动中的分工、雏鸟发育特征、换羽规律及顺序、鸣声的声谱分析、食性以及迁徙特性等,大量内容早已汇入对鸟类系统分类研究的成果之中。

●生态学和行为学特征

在深入分析系统进化理论方面,生态学和行为学的重要性日益引起注意。物种进化是与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密切相关的,因而对栖息地及生态位的广泛研究,必将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

细胞、遗传学特征

●染色体

染色体是DNA的载体,从进化的角度而言,它有一定的保守性,也能反映进步性,能为系统分类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属以上的较高分类界元。然而由于鸟类有大量难以制片和鉴别、计数的小染色体,它们在制片时常常丢失或互相压复,所以很多文章尚仅限于对大染色体的分析。

至1983年,在现存鸟类中只有5%的物种被作过核型分析,内容不够理想。所以当前鸟类染色体的制备与分析方法的进展远比哺乳类落后。一旦在方法上获得突破,对鸟类染色体的认识会更进一步。我国鸟类染色体核型研究最突出的问题是要提高研究人员的科学素质。

●遗传结构分析

带电的蛋白质是基因活动的最初产物,因此,通过蛋白质变异的特性来分析鸟类种群的遗传结构,可以为分类学家提供一个建立鸟类自然分类系统的方法。

在亚种水平上,遗传结构可被分类群中等位基因频率的显著差异所表达,也可表达为渐变区内亚种之间不断增加的遗传变异性。

在种的水平上,新种形成时主要基因重组的一个结果就是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中存在间隙,这些间隙就构成了遗传距离;因而可以通过对遗传距离的估计来重建系统发生的关系。

在属的水平上,通过分析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也可识别种的自然群,再通过统计处理而作图,可形成一些集群,确定和分析这些集群间的界限,就有可能对属内、属间甚至科间的阶元进行估计。

●DNA-DNA杂交

DNA杂交技术用于研究鸟类的系统分类和系统发育方面,主要是Sibley,G.Charles

实验室的工作,从70年代以来已生产和研究了17000个DNA杂种,包括所有鸟类各目、163科中的1000多种鸟类,并据以提出鸟类新分类系统。

DNA杂交技术是利用DNA分子的双链结构特性。双链DNA的每条链都是由按顺序排列的4种核苷酸组成,分别称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双股DNA中的碱基是互相配对的。遗传信息即编码贮存在排列有序的碱基序列中。如果将DNA分子放在溶液中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则碱基对之间的氢链就会断裂,两条DNA链分离。待溶液冷却后,由于互补的碱基间氢链重新生成,则又恢复了双链DNA的原状。如果将实验温度保持

在大约50摄氏度以上,则碱基配对仅发生在长的同源碱基序列之间,因为只有较长的互补碱基序列才有足够的结合力,以维持在这种温度下稳定的双链结构,而且只有同源序列才具有所需的互补条件。因而在适当的温度和盐浓度的条件下,同种(物种)的DNA单链只与它们的同源种重新结合,而且其互补配对也是完全彻底的。

过去鸟类的分类以彼得等人(Peter et al)自1931年至1987年所著的16卷巨著Check-list of Bird of the World《世界鸟类名录》为经典。我国的鸟类分类主要依据已故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先生的一系列著作。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早期,查理士·西伯来(Charles C. Sibley)应用DNA 杂交技术对鸟类的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进行了详尽研究,总共做了12000个鸟类的

DNA/DNA杂交试验,并于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1988年查理士·西伯来等人发表了A Classification of the Living Birds of the World Based on DNA-DNA Hybridization《现存鸟类基于DNA-DNA杂交的分类》,提出了全新的分类系统。在新的分类中,过去认为较高等的攀禽被降为较低等的类群,而且被划分成很多的目,而原本认为较原始的水禽则多变成了较高等的类群,而且游禽、涉禽和猛禽多被合并入鹳形目及鹤形目。1990年发表了Distribution and Taxonomy of Birds of the World《世界鸟类的分布与分类》,书中依照新的分类对世界上所有鸟类进行了介绍,共介绍了9672种鸟类,是一篇划时代的巨著。1993年又发表了Supplement to the Distribution and Taxonomy of Birds of the World《世界鸟类的分布与分类增补》。新的分类体系比较好的解释了鸟类的分布状况,在同一分布地区的鸟类多聚为一类。在此之后,一些学者将新旧分类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结合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分类方案。

约翰·马敬能J. MacKinnon、卡伦·菲利普斯K. Phillipps和何芬奇编著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是最早使用新的分类体系介绍我国鸟类的书籍, 点击图片查看《中国鸟类野外手

册》。

关于西伯来的分类方法,国内有所介绍,但多数不很详细,在高玮的《鸟类分类学》和郑光美的《鸟类学》中都有新分类法的简单介绍,约翰·马敬能J. MacKinnon、卡伦·菲利普斯K. Phillipps和何芬奇编著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是最早使用新的分类体系介绍我国鸟类的书籍,这本手册也是目前我国在鸟类相对比较认同的分类系统。新的分类体系问世已经十年有余,而国内的介绍却不很多。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早已经全部灭绝,新分类体系并不涉及,这里只介绍今鸟亚纲Neornithes。在西伯来(Sibley)等人1988年和1990年的著作中的分类体系并不完全相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8月第1版,ISBN 7-04-015584-2)中鸟纲分类就是遵循的Sibley和Monroe 1990年制订的分类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