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民歌:民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的而口头创作的一种通过口传心授的世代相传演变而来的歌曲形式,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的母语。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国风”是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中叶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关系以及人民的生活情况。

“雅”是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是的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

3、劳动号子:简称号子,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

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民歌,它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服务,真实的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其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是某些体力劳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4、山歌: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上山砍柴、赶脚驮货、农事等)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相对答、传递情意唱的民歌,音乐性格真挚纯朴,热情奔放,即兴性强。

5、信天游:信天游主要是流行在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东部、高亢奔放、深沉质朴、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以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为多,歌词多即兴创作。

6、山曲:主要流传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一带和陕西的府谷,内容以反映旧社会晋西北农民背井离乡到内蒙古一带谋生的“走西口”生活和爱情生活者较多,乐曲结构短小,多为上下结构,旋律起伏度较大,情感真挚粗犷。

7、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于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流传面广,遍及城市、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8、秧歌:是民间歌舞的一种,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也称“社火”,宋代也称“村田乐”,明清时极为流行,每年春节、元宵节都有秧歌表演,表演时有“过街”“大场”“小场”几部分,秧歌音乐包括歌曲、锣鼓点和器乐曲牌三部分。

9、花灯:明清时就流行于云、贵、川、湘、鄂等地的民间歌舞,清末也发展成地方小戏的形式。

花灯在各地的称谓不同,根据其演唱时间和内容又有贺灯、元宵灯和愿望灯之分,表演者一般一旦一丑,一般没有故事情节,无固定角色。

10、二人转:流行在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曲种,已有
2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东北民歌。

大秧歌基础上吸收莲花落等形成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曾有多种不同名称,如蹦蹦、对唱等,1952年定名“二人转”。

11、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等地,在清代形成。

二人台一般有一旦一丑两人表演,旦拿撒扇,丑拿小钗或撒扇边歌边舞,二人台的音乐分两部分:一是唱腔,二是牌子曲。

12、木卡姆: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因先保存十二套,故又称“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由木卡姆,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四部分组成,其歌曲多为民间传说,爱情题材的叙事诗为主,受宗教思想束缚较大。

木卡姆有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传统,又受阿拉伯音乐和汉族音乐影响,曲调为七声音阶,节奏多变,复拍子为其主要特征。

13、堆谢:是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的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谢”(或为谐)为藏语“歌曲”的译音。

音乐分为“降谐”与“觉谐”两部分,“降谐”速度较慢,以歌曲为主,曲调悠扬动听。

“觉谐”速度较快、载歌载舞、轻快活泼。

其内容以宗教性质为多,伴奏乐器原用扎木聂、竖笛及牛角形胡琴的长鼓舞,高山族的欢乐舞等。

14、京韵大鼓:京韵大鼓形成于清末,其前身是“木板大鼓”,最后由刘宝全、白云鹏为代表的主要流派,吸取了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改用京音演唱,吸收京戏、梆子腔和其它民间曲调创作的新腔,更名“京韵大鼓”。

15、琴书:明清时曲艺的一种,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

有时还增用打击乐器堂鼓、怀鼓伴奏,琴书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均用当地方言,曲调因地而异,有坐唱站唱等表演形式,它们共同的风格特征是优美抒情,主要流派有山东琴书、安徽扬琴等。

16、河南坠子:曲艺道情类,“坠子”演唱形式分“单口”自拉自唱,“双口”一人唱一人拉,“群口”三种。

“坠子”的音乐由唱腔和伴奏部分组成,唱词属于诗赞系。

17、苏州弹词:弹词中发展最为成熟,并深受国内外群众喜爱的曲种,它直接承袭了明代的弹词,在清初已初具规模,演出形式由演员自弹自唱。

18、四川清音:是在明清小曲基础上吸收南北各地的小曲和民歌,经四川清音艺人的创造发展起来的。

19、诗赞系:源于唐代“变文”的偈赞词,和诗体的绝律相似,是整齐句式(七言或十言),用韵较宽,平仄不严,基本结构为一对上下句,若干对上下句组成一个段落,若干段落组成一篇。

20、板腔体:以板眼变化原则衍生的一系列具有不同表现功能的板式来构成一出(折)戏的唱腔,这种唱腔结构体式称为板腔体,板腔体始于清代梆子腔,至皮黄腔已发展得较为完善和成熟,板腔体以“板式”作为构成唱腔的基本结构单位。

21、戏曲文场:为小型民族管弦乐队,组合因剧种而异,一般具有少而精的特点。

文场的主要任务,一是为唱腔伴奏,用“随腔伴奏”“加花衬垫”等多种方法来托腔保调,使演唱情绪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演奏“过场音乐”按剧情要求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制造效果和配合舞蹈、身段表演等。

22、武生:所谓武生,就是戏曲中擅长武艺的角色。

短打武生:翻扑跌打,短兵器。

扎靠武生:有大将的风度,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长兵器。

23、戏曲武场:武场是打击乐,常用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等具有音乐丰富,节奏鲜明等特点,武场的主要任务,一是以鼓(单皮鼓)板指挥全剧的“唱做念打”使全剧的情节,舞台表演有节奏地展开,起着统一和协调全剧的功能。

二是以鲜明的节奏配合人物的表演,。

身段动作、亮相、念白等使之具有节奏感,强化情绪的表达。

三是配合剧情制造音响效果以渲染气氛。

24、行当:所谓行当,是指根据戏曲舞台上出现人物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其表演风格的庄谐,技术的专长等等,在服装、化妆。

表演上加以艺术夸张,再做综合归类,将出现的人物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25、正旦:泛指旦行中的主角,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注重唱功,多用韵母,因常青素褶子,故又称“青衣”。

26、民族吹管乐器: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大部分属木管性质,具有色彩鲜明、声音嘹亮、善于演奏演奏流畅旋律。

常充当独奏乐器,或在合奏中主奏旋律。

按不同的类型可分三类:无簧哨的吹管乐器(吹孔气鸣乐器)、带哨的吹管乐器(即哨嘴气鸣乐器)、簧管乐器。

27、《喜相逢》:梆笛曲,原为内蒙古民间乐曲,流传到张家口北部一带,为戏曲“山西梆子”和“二人台”所吸收,常被配作入洞房、拂拭灰尘时的过场音乐。

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将它改编成笛
子独奏曲,表现情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的喜悦心情。

28、曲牌体:以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构成一出(折)戏的唱腔,这种唱腔体结构体式,称为“曲牌体”,其中包含单曲体、循环曲体和多曲体。

曲牌体以曲牌作为构成唱腔的基本结构单位。

29、《江河水》:双管独奏曲,原是流传在东北地区《辽宁鼓乐》中笙管曲的曲牌,后由鲁丁改编成的双管独奏曲《江河水》。

60年代黄海怀又将它移植成二胡独奏曲,用作《洞房红》史诗中《苦难岁月》的配乐,其凄凉悲愤的音调动人心弦,成为群众喜爱的曲目而广为流传。

30、《凤凰展翅》:笙曲,是由胡天泉、董洪德创作,曾获1957年第六届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

乐曲采用山西梆子音调,运用多种演奏技巧,描绘凤凰展翅翱翔的优美姿态。

抒发对幸福、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1、《渔舟唱晚》:古筝曲,是娄树华创作于1936年~1937年,娄树华是北派演奏家。

关于此曲的创作有二说:一说是娄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一说是金灼南根据山东民间筝曲《双板》及《三环套目》、《流水激石》改编成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据此又作改编。

乐曲的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乐曲描绘夕阳西下时,渔民摇橹、满载而归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

32、《夜深沉》:;京胡曲,此曲牌由昆曲《思凡》中的《风吹荷叶煞》曲牌衍变而来。

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全曲以首句旋律为核心,不断自由变化展衍而成。

33、《春江花月夜》:管弦合奏曲,由琵琶曲《浔阳夜月》,1925年左右,上海大同乐会改编,,由江南丝竹乐演奏时,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全曲以柔婉典雅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和巧妙细腻的配器描绘了月夜春江,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34、孟姜女调: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遍布中国城乡,擅长表现哀怨之情,其基本音乐形态是:徵调式、起承转合性的四句体单乐段,每句落音分别为商、徵、羽、徵。

35、剪靛花调:剪靛花调原为明末清初流行在北方的俗曲,流传面广,变体也多,擅长表现活泼,轻柔或欢快的情绪其基本音乐形态是宫调式。

36、鲜花调: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其曲调抒情柔美,基本音
乐形态是徵调式,曲体结构较为特殊。

37、《百鸟朝凤》:唢呐曲,原是流传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管乐合奏曲,以唢呐主奏旋律。

各地所奏乐曲的结构不尽相同,充分发挥了唢呐的演奏技巧,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充满活泼、粗犷的生活气息。

38、五架头:早期由“二弦、提琴、竹笛、三弦、月琴”,后由吕文改为“三件头”,以高胡为主,加扬琴和秦琴。

之后又加了丝竹乐器:琵琶、笛等,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节奏活泼多变。

句法上常用“回文句”和“排比句”,音乐风格热烈明快。

39、《光明行》:二胡曲,创作于1931年春,是刘天华创作的十大二胡曲之一。

乐曲吸收了西洋作曲技巧和小提琴的演奏方法,乐曲朝气蓬勃,表现了“五四”时期人们追求光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0、《雨打芭蕉》:广东音乐的传统乐曲,最早见载于1917年左右丘鹤编著的《弦歌必读》。

乐曲的音乐材料与我国传统乐曲“八板”的变体有关,通过描绘雨打芭蕉的意境,表现录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喜悦的心情。

简答题
一、简述民歌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1、教育与传承的作用:民歌伴随着人的一生,婴儿处在襁褓中时,妈妈为他唱“催眠曲”“摇篮曲”;牙牙学语时唱的各种童谣,之后是各种游戏歌曲,少年时期唱的“放牛歌”“割草歌”等等。

2、人生礼仪作用:婚嫁活动中有各种婚嫁歌。

如四川的“坐歌堂”,湖南的“伴嫁歌”广西的“婚礼歌”等。

3、祭祀驱邪作用:亲人去世后,亲朋后辈唱起“丧歌”“孝歌”等等。

4、交际的作用:各族节庆时,更形成歌舞的高潮,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侗族的“坐妹”等都是各族人民的歌唱节日。

二、简述山歌的艺术特征。

1、山歌的歌词内容广泛的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歌词以七字句为主,较多使用衬词。

2、山歌的音乐奔放、嘹亮、开朗、曲调悠长,广泛的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托腔。

3、山歌的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最多,另外有对唱、数人接唱、
齐唱等。

4、山歌的曲式结构大部分短小单纯、多样性。

三、简述小调的艺术特征。

1、小调由于流传面广,有职业艺人的演出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

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

2、小调多数属于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

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

3、小调的节奏规律,节奏型丰富多变。

4、小调的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

地方性小调曲调质朴、较少修饰,一般无伴奏。

5、歌舞性小调多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并有丝弦和打击乐伴奏,节奏鲜明,富有律动感,生动活泼。

6、小调的歌词形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四、简述民间歌曲与专业创作歌曲的区别。

答: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是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而专业创作歌曲,是指受过正规且完整的学校教育和学术训练,学术研究上有师承的人创作的歌曲。

五、简述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

1、说唱音乐和民歌在创作、传播、传承方面有相似之处,即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只是说唱音乐的创作多为民间艺人的创作,并有部分文人的笔头创作。

2、长于叙事,在叙事中抒情,更多地反映市民生活情趣、意识和愿望。

3、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说与唱的高度结合。

4、简便灵活的表演形式。

六、简述号子音乐的艺术特征。

1、劳动号子的歌词多数和劳动有关。

2、劳动号子的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的制约,且有节奏鲜明,富
有律动性的特征。

3、号子的曲调也视工种而异。

4、号子的歌唱形式视劳动者的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等,而以一领众和最多,最富有特色,也最能体现集体劳动的特点。

七、简述民歌歌曲与我国其他民间音乐类别的关系。

答: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

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说唱音乐中的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曲种;“河北吹歌”等乐种以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剪花》等均由民间歌曲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

民歌对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也有积极影响。

所以说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大的“母语”。

八、简述维吾尔族的舞蹈主要特点。

答:1、舞蹈的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

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

2、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3、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弱拍处常以强奏大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九、简述说唱音乐与我国人民生活的关系。

答:a说唱音乐与我国城镇、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b、说唱音乐所起着普及教育作用。

C由于半文盲和文盲的长期存在,说唱就成为他们俩接历史传统接受理论道德的教化,熟悉人情事故的便捷途径。

d,说唱音乐对名著的普及和推广起到轻重的作用更贴近,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E,民间流传的说唱艺术,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十、简述我国说唱音乐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答:在说唱音乐中,唱词(文学)担负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任务。

音乐要将故事唱清楚,并将唱词内蕴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予以充分的表现。

二者紧密结合。

在形式上采用说唱相间,又说又唱,似说似唱,说与唱高度结合,因而音乐具有较强的吟诵性。

各曲种均用当地方言演唱,结合地方民
间音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十一、简述戏曲的声腔及代表剧种。

答:声腔是指具有渊源关系的剧种所使用的音乐特征相一致的强调,包括与腔调密切相关的唱法演唱形式,使用乐器及伴奏手法等因素,把具有以上共同或相似特征的,并形成相互间血缘关系的新老剧种统称为一种声腔系统。

明清以来影响较大的声腔系统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代表剧种:昆腔——昆曲,高腔——川剧,梆子腔——豫剧皮黄腔——京剧
十二、简述民族器乐的传统乐种分别举例一到两个例子。

1、打击乐合奏:指纯由打击乐器组合的合奏音乐,在民间节
日或风俗性活动中常见。

如:江南的【十番清锣鼓】,陕西的【打瓜社】等。

2、吹管乐合奏:指由吹管乐为主兼有少量打击乐器的合奏音乐,普遍流行于民间婚丧喜庆活动中。

如《山东鼓吹》以海笛(小唢呐)、笙、笛加上部分打击乐器演奏;《辽宁鼓吹》以大唢呐、小唢呐为主加上堂鼓、铜鼓、小钗、吊当等乐器演奏。

3、丝弦乐合奏:指由几件拉弦乐器和弹弦乐器合奏的音乐,又称弦锁乐。

如《弦索十三套》。

4、丝竹乐合奏:指由丝竹乐器和竹管乐器合奏的音乐,主要盛行于南方。

如“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竹乐)《中花六板》,“广东音乐”(流行于广东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雨打芭蕉》
5、丝竹锣鼓乐合奏:“苏南吹打”(又名苏南十番锣鼓,是盛行于江苏南部苏州、无锡一带的民间吹打乐器)《将军令》;“山西鼓乐”(又称晋北鼓乐、山西吹打乐,是流行于山西北部五台、定康等县的丝竹锣鼓合奏乐《大得胜》)。

十三、简述琵琶的文曲、武曲。

文曲:文曲以变现文静细腻的意境和情趣为主,如:《夕阳箫鼓》《塞上曲》等。

武曲:武曲则以威武雄健、豪放爽朗的气概见长,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

十四、简述广东音乐。

答:广东音乐愿意泛指广东的民歌、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等,后来指流行在广东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也称广东小曲。

清末,
广东农村、城镇已有演奏小曲的形式,有的穿插在说唱演出的前后,有的作为戏曲的过场音乐,也有的用于民间婚丧喜庆。

演奏的曲调多为本地或外省的民歌、戏曲牌子或器乐小曲。

十五、简述江南丝竹乐。

答: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一带的丝竹乐,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2—5人,以笛(或萧)和二胡为主奏器乐,其他常用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笙、鼓板、木鱼、碰铃等。

乐器组合灵活多变,演奏时每种乐器只有一件,演奏者可根据该乐器性能即兴发挥。

其音乐和江南地区的民歌、说唱、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风格轻柔、修理、细腻、雅致。

十六、京剧主要有那几大行当,分别说出一到两位近现代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

生—(谭鑫培、马连良)旦—(梅兰芳、尚小云)净—裘盛戎丑—萧长华
十七、我国民族乐器按照演奏形式主要分为哪些类别,请举出一到两个例子。

吹管乐器——笛、唢呐、笙拉弦乐器——二胡、京胡弹弦乐器——古琴、古筝打击乐器——鼓、锣、钹十八、我国民族民歌根据体裁可以分为那三大类?分别举例说明。

劳动号子——渔船号子《船夫曲》、农事号子《嶉咚嶉》。

山歌——信天游《我的哥哥当了红军》、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小调——[孟姜女调]《孟姜女》、[鲜花调]河北《茉莉花》。

十九、简述民族拉弦乐器。

答:我国拉弦乐器是在胡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

各地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中都有各具特色的胡琴,如京胡、板胡、粤胡、坠胡、四胡等。

拉弦乐器的音色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

它以各种不同的弓法、指法等技巧塑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形象,具有丰富、细腻的表现力。

二十、简述民族弹拉乐器。

答:弹拉乐器又称弹拨乐器,包括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和用琴扦击弦发声的弦乐器。

中国弹弦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的方法,可分为三类:
1、抱握弹奏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秦琴、
三弦等。

2、平置弹奏类:有古琴、筝
3、打弦乐器:用琴扦击弦发声的扬琴。

弹弦乐器的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是民族乐队中极有特色、不可或缺的乐器。

论述题
一、如何理解民族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的关系?
答:1、民族音乐:从词义上解,民族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近现代专业家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

2、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赋有生命力的部分,是创造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方式来共同操作,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方式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

3、广义的民族音乐1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2新音乐3通俗音乐
二、请举例说明我国民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答:1、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

民歌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

如《槐花几时开》这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短短四句歌词就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朴,浓郁的乡土特点。

音乐则将诗的内涵,情感予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民歌中,诗与乐达到高度的结合。

2、长于抒发人的内心感情,具有人民性。

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

如《牧歌》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辽阔、宽广的草原景象,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以舒展的节奏,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故乡真挚的恋情。

每首民歌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直接的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因而民歌的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民
性。

3、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世代相袭的传承中,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歌唱者常按个人需要,将某首现成民歌作为蓝本,进行即兴编词,在即兴编词的同时,民歌的曲调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此在传播和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民歌变体的现象。

如《孟姜女》《鲜花调》《剪靛花》等的变体传遍大江南北,民歌的即兴性,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回族的花儿会,还有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的对唱形式。

三、结合具体的作品论述南北民歌的异同
答:1、南方的民歌突出个体的情感,突出感性的思维,整体婉转细腻。

平和柔美,清新动人,如川南民歌《槐花几时开》、湖北民歌《催咚催》江西民歌《打着山歌过横排》
2、北方民歌更多的体现理性、整体粗犷、豪放,刚劲有力、高亢等。

如陕北民歌《船夫曲》、甘肃民歌《下四川等》
江苏的《茉莉花》和河北的《茉莉花》
1、江苏的茉莉花旋律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的表现了男女之间纯朴柔美的感情,其旋律以五声音阶曲折的即进为主,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

2、河北的《茉莉花》曲调则是有叙述性质,它使用了六声调式,旋律跳进较多。

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用得很贴切。

旋律线条明快、刚直,体现了爽朗的北方风格以及北方人豪爽的性格。

山西《绣荷包》和云南《绣荷包》
山西《绣荷包》在当地叫山曲,是一种即兴演唱,抒发感情的民歌,演唱时唱词可长可短。

云南《绣荷包》是一首曲调优美,情感细腻,有云南地区风格特色运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表达了少女季节、兴奋、热烈的情绪。

无论是从各地的茉莉花还是绣荷包来看,都是根据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语言所产生的变体。

总体而言,南方民歌,咬字声调纤巧细腻,演唱时假声较多。

多用五声调式。

在情绪的表达上,南方民歌一般以曲调来打动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槐花几时开,绣荷包等;北方民歌,北方民歌更多体现理性,整体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嘹亮高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