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民歌:民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的而口头创作的一种通过口传心授的世代相传演变而来的歌曲形式,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的母语。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国风”是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中叶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关系以及人民的生活情况。“雅”是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是的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3、劳动号子:简称号子,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民歌,它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服务,真实的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其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是某些体力劳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4、山歌: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上山砍柴、赶脚驮货、农事等)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相对答、传递情意唱的民歌,音乐性格真挚纯朴,热情奔放,即兴性强。
5、信天游:信天游主要是流行在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东部、高亢奔放、深沉质朴、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以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为多,歌词多即兴创作。
6、山曲:主要流传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一带和陕西的府谷,内容以反映旧社会晋西北农民背井离乡到内蒙古一带谋生的“走西口”生活和爱情生活者较多,乐曲结构短小,多为上下结构,旋律起伏度较大,情感真挚粗犷。
7、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于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流传面广,遍及城市、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8、秧歌:是民间歌舞的一种,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也称“社火”,宋代也称“村田乐”,明清时极为流行,每年春节、元宵节都有秧歌表演,表演时有“过街”“大场”“小场”几部分,秧歌音乐包括歌曲、锣鼓点和器乐曲牌三部分。
9、花灯:明清时就流行于云、贵、川、湘、鄂等地的民间歌舞,清末也发展成地方小戏的形式。花灯在各地的称谓不同,根据其演唱时间和内容又有贺灯、元宵灯和愿望灯之分,表演者一般一旦一丑,一般没有故事情节,无固定角色。
10、二人转:流行在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曲种,已有
2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东北民歌。大秧歌基础上吸收莲花落等形成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曾有多种不同名称,如蹦蹦、对唱等,1952年定名“二人转”。
11、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等地,在清代形成。二人台一般有一旦一丑两人表演,旦拿撒扇,丑拿小钗或撒扇边歌边舞,二人台的音乐分两部分:一是唱腔,二是牌子曲。12、木卡姆: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因先保存十二套,故又称“十二木卡姆”。木卡姆由木卡姆,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四部分组成,其歌曲多为民间传说,爱情题材的叙事诗为主,受宗教思想束缚较大。木卡姆有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传统,又受阿拉伯音乐和汉族音乐影响,曲调为七声音阶,节奏多变,复拍子为其主要特征。
13、堆谢:是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的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谢”(或为谐)为藏语“歌曲”的译音。音乐分为“降谐”与“觉谐”两部分,“降谐”速度较慢,以歌曲为主,曲调悠扬动听。“觉谐”速度较快、载歌载舞、轻快活泼。其内容以宗教性质为多,伴奏乐器原用扎木聂、竖笛及牛角形胡琴的长鼓舞,高山族的欢乐舞等。
14、京韵大鼓:京韵大鼓形成于清末,其前身是“木板大鼓”,最后由刘宝全、白云鹏为代表的主要流派,吸取了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改用京音演唱,吸收京戏、梆子腔和其它民间曲调创作的新腔,更名“京韵大鼓”。
15、琴书:明清时曲艺的一种,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有时还增用打击乐器堂鼓、怀鼓伴奏,琴书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均用当地方言,曲调因地而异,有坐唱站唱等表演形式,它们共同的风格特征是优美抒情,主要流派有山东琴书、安徽扬琴等。
16、河南坠子:曲艺道情类,“坠子”演唱形式分“单口”自拉自唱,“双口”一人唱一人拉,“群口”三种。“坠子”的音乐由唱腔和伴奏部分组成,唱词属于诗赞系。
17、苏州弹词:弹词中发展最为成熟,并深受国内外群众喜爱的曲种,它直接承袭了明代的弹词,在清初已初具规模,演出形式由演员自弹自唱。
18、四川清音:是在明清小曲基础上吸收南北各地的小曲和民歌,经四川清音艺人的创造发展起来的。
19、诗赞系:源于唐代“变文”的偈赞词,和诗体的绝律相似,是整齐句式(七言或十言),用韵较宽,平仄不严,基本结构为一对上下句,若干对上下句组成一个段落,若干段落组成一篇。
20、板腔体:以板眼变化原则衍生的一系列具有不同表现功能的板式来构成一出(折)戏的唱腔,这种唱腔结构体式称为板腔体,板腔体始于清代梆子腔,至皮黄腔已发展得较为完善和成熟,板腔体以“板式”作为构成唱腔的基本结构单位。
21、戏曲文场:为小型民族管弦乐队,组合因剧种而异,一般具有少而精的特点。文场的主要任务,一是为唱腔伴奏,用“随腔伴奏”“加花衬垫”等多种方法来托腔保调,使演唱情绪得以充分发挥。二是演奏“过场音乐”按剧情要求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制造效果和配合舞蹈、身段表演等。
22、武生:所谓武生,就是戏曲中擅长武艺的角色。短打武生:翻扑跌打,短兵器。扎靠武生:有大将的风度,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长兵器。
23、戏曲武场:武场是打击乐,常用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等具有音乐丰富,节奏鲜明等特点,武场的主要任务,一是以鼓(单皮鼓)板指挥全剧的“唱做念打”使全剧的情节,舞台表演有节奏地展开,起着统一和协调全剧的功能。二是以鲜明的节奏配合人物的表演,。身段动作、亮相、念白等使之具有节奏感,强化情绪的表达。三是配合剧情制造音响效果以渲染气氛。24、行当:所谓行当,是指根据戏曲舞台上出现人物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其表演风格的庄谐,技术的专长等等,在服装、化妆。表演上加以艺术夸张,再做综合归类,将出现的人物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25、正旦:泛指旦行中的主角,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注重唱功,多用韵母,因常青素褶子,故又称“青衣”。
26、民族吹管乐器: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大部分属木管性质,具有色彩鲜明、声音嘹亮、善于演奏演奏流畅旋律。常充当独奏乐器,或在合奏中主奏旋律。按不同的类型可分三类:无簧哨的吹管乐器(吹孔气鸣乐器)、带哨的吹管乐器(即哨嘴气鸣乐器)、簧管乐器。
27、《喜相逢》:梆笛曲,原为内蒙古民间乐曲,流传到张家口北部一带,为戏曲“山西梆子”和“二人台”所吸收,常被配作入洞房、拂拭灰尘时的过场音乐。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将它改编成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