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边缘型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边缘型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所谓客体,是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法、幻想或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所谓外在客体是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或东西;而内在客体则是指属于这些人物、地方、东西的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指的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象。虽然客体有时是表示一个外在的人物、地方或东西,有时是表示一个内在的影像,但自体所指的总是一个人内在影像。外在观察者所看到的某个人并不是自体,而只是一个人。自体是私密的。

客体关系单元包括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内在客体,这二者之间由一个驱力或一种情感连接着。当客体关系单元中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的时候,就称之为自体-客体。共生是最初始也是最彻底未分化的自体-客体,其他的自体客体皆由此而逐渐发展。共生在习惯上被描述成和愉悦的情感有关,如爱工狂喜,至于其他的融合状态则可能令人感到困惑或畏惧。

客体关系是自体与内在客体或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称为客体关系单

元的关系存在。这些单元包含着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客体表象,其间以一个驱力或情感来连接,比如爱或恨、饥饿或饱足。

人在性高潮中,会失去自体感、失去时间感、空间感,失去了分辨自己和爱人的能力,甚至失去存在的感觉,对成人来说,这可能是最强烈的融合经验。

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被共情地了解,那时的温暖和愉悦虽然不如性高潮那样具有生理强迫性,但却是同样的亲密。当我们坚信某个人知道我们的感受,热情地倾听而且了解我们,那会伴随着自体-他体界限的模糊。反过来说,我们要去共情地了解另一个人也会牵涉到他我界限的模糊。我们虽然可以在回顾时将共情剖析和转译成日常生活的观察,但如果我们还是维持着清楚的人我界限,那就无法共情。就定义上来说,如果想要同理,这样的客观性就必然要消失。

●自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意味着一些心理功能,像是在知觉、记忆、认知、情感、行动和道德要求等各个领域的分化、整合、平衡和组织。自我可以比较、。对照、和决策。它是

觉察者中的觉察者,我们永远也无法了解它。有时,人们会以为和自我融为一体,就好像自我是自体或自己这个人似的;但我们要比我们的自我来得复杂多了。自我是一个不带热情的东西,有用,但丝毫没有一点情感上的意义。它是一个代表着一组心理历程的抽象概念。

●自我永远是一个主体,永远无法观察自己;它观察的是自体影像和客体影像以及它们相关的感觉。对自体的觉察只是自我功能的一部分,如同行动、思考、感觉、整合、组织等自我的功能一般。

●Mahler有关儿童成长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次阶段:自闭:0-2个月

共生:2-6个月

分离――个体化:6-24个月

孵化:6-10个月

实践:10-16个月

复合:16-24个月

建立客体恒久性:24-36个月

●在自闭阶段期间,客体是互不相干的,孩童似乎还保留在一个心理的壳里。当孩童建立起初步的自体感和客体感,母亲与孩童便开始形成共生阶段二元整体的两极。逐渐从母亲分化出来以后,就进入了分离――个体化阶段以及它的几个次阶段:分化、实践和复合。在孵化次阶段期间孩童越来越能察觉母亲是一个分离的个体。很快地,一直增强的运动与认知技巧似乎使得孩童陶醉在他自己的好本事里,他跑离开母亲,好象世界都是他的一样。这个次阶段被称为实践。逐渐增强的对自己分离与无助的觉察宣告了复合次阶段的来临。孩童往复地移动、分离而又回返、要求而又依赖。当复合的

课题解决以后,孩童便展现出一种增强了的信念,认为母亲虽然有时不在,但爱一直都在。这种维持以满足为主但也有挫折的母亲影像之能力被称为感情性客体恒久性。孩童就在这样越来越稳定的客体感之中发展出更稳定、更复杂的个体感。

●整合与分化:整合与分化是互补性的自我功能。他们从发展的初始到之后的整个生活都持续存在着。整合意味着将二个元素有意义地结合在一起,不论这些元素是知觉、记忆、表象、情绪、意念或运动。分化则是将二个心智元素分开来。

●投射:个体有时企图去分化想要什么与不想要什么、好与坏或干扰自体与客体的分化。当一个人把自体不想要的那一部分归因到另一个人身上,就这是投射。如果投射涉及到外在的客体时,这个定义是最清楚的,但是一些理论论述者也会把投射到内在客体的状况称为投射。

●吸纳、内射与认同:内化是指把新事物包括进一个人的任何转机。在内化的范畴有吸纳、内射与认同,依次逐渐复杂与成熟。内射,相对而言,是种整合过程。虽然它根源于自体与他体分化之前,内射或是纳入,必须存在有可以纳入的未成熟自体以及有的可以被接纳后,才会出现。吸纳意谓着心理上的“呑噬”,先于明确的自体他体界限发展前。客体被纳入而消逝在未分化的自体他体母质中。如同其他心理过程,吸纳不会轻易地消失于婴儿身上,而只再次

出现在受困扰的患者身上。所谓认同,是指先前内射的客体影像中,有价值的性质被归属于自体影像。不像在吸纳时的情况,在认同时的自体与客体影像还维持完整的、被比较的与被对照的。

内射在心理治疗中有时候并不像投射那么明显可见,因为它朝向内在而不是外面。再者,内射物通常不会显示出来,直到他们变得整合与分化到更隐微的认同之后。虽然可以观察到内射的证据,特别是在比较未分化的患者身上,我们必须记着,同样一位患者常常以很差的调节方式扭曲他们的内射物。内射内在客体并不准确的代表外在客体,而是在内射之前,已经被当成外在客体而蒙上投射出来的色彩。

●分裂:分裂是主动地“将自体与重要他体的矛盾经验分别开来”。这些矛盾的内在元素仍然在意识层面,不过却被时间或地点分开来,并且不会影响另一个。虽然分裂不会自行出现,直到复合期,它的胚芽可以在共生期发现。

●理想化与贬抑:理想化与贬抑和分裂都很相近,但均涉及自体与客体经验之间些微不同的安排。自体与他体之间、好与坏之间的分化发生时,将会产生四种可能的互动单元。好的自体、坏的自体、好的客体与坏的客体可以被安排在各种不同的组合之中。在分裂中,分化出现在好-坏的线上,好的自体与客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单元而坏的自体与客体形

成另一个单元。在理想化与贬抑中,好的与自体合成一个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