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升级的若干建议(12月3日上午核对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升级的若干建议
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第二次督导调研,我室(办)深入各县(市、区)对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同步调研。总体来看,近年来各地充分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上水平、上台阶,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县(市、区)强化与对口支援国家部委深层对接,争取出台了高含金量的具体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或文件,一大批政策、项目、资金加速落地。行政审批、工商登记制度等一批改革事项紧锣密鼓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扎实推进,放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手脚”,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今年前三季度,各县(市、区)GDP、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走势总体较好。
但是,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各地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问题和风险,保持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一是稀土、钨等主导产业发展压力持续增大。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稀土、钨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倒挂。近半数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40%,订单“饱满”的
不到20%,大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余县28家钨加工企业有2/3处于停产、减产状态,16家亏损,亏损额超500万元的6家。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大部分县域经济总量偏小,且结构单一,未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特别是缺乏能够牵动经济全局、引领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除南康家具产业初步形成新集群外,其它县市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基本上是关联度较低的“孤岛”型企业,且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园区内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零部件供应及商贸物流等相关配套服务不完善。县(市、区)间园区产业雷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工业园区成为“大杂烩”式的产业园,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园。
三是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由于稀土原矿及分离产品价格下跌,稀土税收出现大幅下降,导致重点税源萎缩,主体税种、纳税大户对财政收入贡献降低。作为税收增长绝对主力的房地产业,商品房销售大幅下降,税收增幅大幅回落。如,安远县矿产品税收同比下降近一半。章贡区仅虔东稀土、金环磁选、国光实业3家企业减收就影响全区财政总收入下降了5.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重点工程、民生支出等硬支出逐年增加,财政资金保障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公路、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重点民生工程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大。章贡区财政支出增长比例超出财政收入增长比例达13.3个百分
点。
四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企业投资成本越来越高,主要集中在融资、招工、人才引进及项目落地建设等环节,如电价普遍高于周边省、市,企业“五险一金”比广州、深圳还高,企业前期办证环节程序多、时间长等。此外,部分干部服务企业的意识较差,重招商、轻服务,承诺的政策不能及时有效兑现,“后任不管前任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五是瓶颈制约问题仍然突出。用地指标、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一定程度制约县域经济发展。赣州经开区到2020年工业用地缺口将达72700亩。关键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金融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比较匮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另外,融资困难导致部分项目开工难、开工项目推进慢,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时间长等问题普遍存在。如章贡区目前共有20户工业企业存在资金缺口,计6.52亿元,其中短期资金缺口3.23亿元,长期资金缺口3.29亿元。
六是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市内企业多为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能力弱,受大环境影响明显。因长期开采,部分县域钨、稀土资源日益枯竭,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培育成型,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崇义、安远等县域属于重点水源保护区,面临发展和保护生态双重压力。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寻乌县稀土废弃矿山面积高达20.4平方公里。据初步测算,治理好废弃稀土矿山和水土流失的面积,预计总投资高达8.8亿
元;建设东江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需要资金13亿元;建设东江源区生态林项目需要资金5亿元。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改革振兴步伐,为赣南苏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凝聚县域经济发展共识。增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责任感、紧迫感,把发展县域经济视为必修之课、必破之题、必跨之坎。建议市委成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升级专门工作组,加强对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重点抓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督促落实。
2、着力优化县域产业布局。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执行《赣州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县域发展特色化”思路,加强对全市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推动各县(市、区)结合本地资源、产业、区位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尽量避免同质同构竞争,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发展。重点引导和支持县(市、区)发展特色产业及特色经济版块,力争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绿色安全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积极落实好产业政策、配套好财政政策、执行好土地政策、协调好融资政策,鼓励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为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护航”。
3、切实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借助国务院《若干意见》出台
的良好机遇,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加大与央企、上市公司的联系、沟通、对接,“攀高附强”、“借船出海”,推动一批央企在赣州落地。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对引入央企战略投资或争取央企到我市发展考察的人和单位给予重奖。树立“集群式招商、产业链条式招商”理念,逐步纠正目前“放到篮子都是菜”、为了完成当年招商任务什么项目都引进来的做法,引导县市之间围绕产业集群建设互相调配项目,共同协作招商。
4、加快推进“三规合一”。高标准做好城乡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接工作,以及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生态环保等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的配套链接,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并建立城市规划执行监督机制。注重解决好新任领导随意调整规划、盲目铺摊子、上城建项目的问题。每年由市人大、市政府组织开展专项督查。
5、加大县域改革力度。推进扩权强县改革,逐步赋予各县(市、区)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部分市级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权限。总结“省直管县”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逐步放开计划直接上报、财政直接结算、经费直接安排、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证照直接发放等权限。积极支持宁都、会昌两个全省科学发展试点县积极向上争取有关政策,进一步拓宽权力下放的范围,赋予扩权试点县更大的发展和管理自主权,增强县级统筹经济社会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积极推行以“三单一网”为主要内容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