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进程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进程问题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郑州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挑大梁、走前头,就要通过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动,加快城市化进程,从而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
标签:城市化进程;基本特点;研究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又给予了相应的支持意见,可以说,以郑州为代表的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进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型城镇化引领、都市区组团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城市由“一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转变,从而推进城市扩张与优化,推进中心城市的辐射发展和周边城市的融城发展,并逐步实现都市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本文以郑州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基本特征为研究切入点,对郑州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启示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化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从1949年到2009年,郑州市区非农业人口从22.08万人增加到312万人,增长了14倍。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口产生巨大的吸纳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09年年末,郑州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2%。郑州市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求人口、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的集中,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二是农村的改革政策使得农村经济的活力大大提升,农业效率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拥向城市,“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农村转移劳动力达63.3万人。三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作为地区性生产、贸易、服务集聚地的中心乡镇逐步城市化,也吸纳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四是国家实施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推动
了中小城市超常规发展。
(二)城市范围不断拓展,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市区区域范围不断得到拓展。据统计,1983年郑州市区建成区面积是67.8平方公里,至2009年,由于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28平方公里。近20多年来,郑州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区在不断拓展区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特别是郑州新区的开发与建设,郑州新区的核心城区有150平方公里,几乎跟老城区面积相当。目前,中原经济区已初步形成以郑州市为中心、以综合交通为桥梁、以产业支撑为依托的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
(三)城市综合实力提升,经济集聚效益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自身必然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城市化最本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伴随着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区域不断向周边扩张,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必然推动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转变。实践证明这种转变最突出的表现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商贸、物流、金融、会展、旅游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起来。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郑州市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偏好、制度上的城乡分割,导致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郑州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样面临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城市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一)忽视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城市化严重滞后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城市化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即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源,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和助推器,两者相辅相成。因此,理想的城市化模式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双向互促共进。如英国在180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5%。随着工业革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到1881年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达到80%。1841~1931年间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为0.985,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系数为0.997。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工业化中
期,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基本上是平行上升的曲线。英国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之间的流动规律是:先通过工业吸收农业人口,人口的集中使城市化率得到提高;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之后,工业和农业劳动力再向第三产业流动。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偏差系数一般为正值,但是,在郑州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存在相脱节的问题,具体数值见表1。
从1999年至今,郑州的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化明显滞后,这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因素。
(二)计划性体制和城乡分割,抑制着城市化的进程
为了率先实现工业化,通过户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尽管近年政策有所松动,但是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而且城市持续走高的各种生活成本,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约束。城乡分割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提高速度慢,进而造成城市生产能力过剩、库存增加、市场疲软,城市经济增速放缓,城市经济对农村的支持和辐射能力下降,城市化速度和水平“双低”。
(三)产业选择的历史性问题,影响着城市的扩张力
城市产业的发展是推进城市化的基础和先导,是推进城市化的突破口。自改革开放以来,郑州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偏低,其主要原因是2003年以前主导产业的定位不明晰,摇摆不定。2003年以前,郑州市一直在“工业强市”和“商贸强市”的选择上徘徊,错过了经济发展的好时期,虽然2003年提出了“拉长工业短腿”,开始正式确立了工业强市的战略,郑州市工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薄弱基础,使得郑州市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受到限制,城市的比较优势及扩张能力减弱。
(四)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市功能的发挥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