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人力资本机制与人口政策效应_陈昆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i i s u s
机因子 ( 统计研究结果显示 , I Q 自然分布为标准正态分布 ) , 为简便起见, 我们假定离散情况如下: K . 5 , 1 = 0 K= K , 2 = 1 K . 5 , 3 = 1 p 1 = 1 /4 p 2 = 1 /2 p 3 = 1 /4
¹
这一划分虽然粗糙 , 但就宏观理论意义而言 , 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在计 量分析研 究中 , 劳动 分类可以 细化 , 然后 进行度量 是必要
的。
世界经济 *
2008 年第 4期
# 38#
陈昆亭
周
炎
姜神怡
后天养育过程: 假定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 I Q 水平逐渐固定为一个相对不变的常数, 后天教育增加 知识但不改变 I Q 水平。定型的 I Q 表示为 q t + 1, 假定它依赖于母亲花费在孩子养育上的时间 t 以及综合 养育环境指标 C , 并服从下面关系: q t+ 1 = < ( t ) C( c ) K qt
内生人力资本机制与人口政策效应
陈昆亭 周 炎 姜神怡
*
内容提要
人力资本被认为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 但在 Lucas ( 1988) 之后, 人力资
本内生理论特别是在微观基础和内生机制问题方面, 没有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本文在理性最优行 为假设下 , 引入父母对于子女教育和培养的最优选择行为 , 建立内生人力资本的模型, 提出了一种可 供选择的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解释 , 得出了一些基本符合实际的结论 ,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模 型的可信性。 同时 , 本文将模型结论应用于人口政策分析 , 得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 关 键 词 智商 教育 内生人力资本
二
模型建立
我们分两个阶段描述人力资本的最终形成。第一个阶段是 I Q 的形成。人与人之间存在的 IQ 水平 的实际差异 , 一方面源于先天获得的不同 , 根据生物遗传变异理论 , 基因遗传服从正态随机分布规律 , 本 文接受这种思想 , 但采取简化处理办法; 另一方面 , I Q 发展受后天环境等因素影响。第二个阶段 , 个体在 家庭最优行为基础上选择生育 , 配置其可支配资源于子女培养及生活。 首先假定每个人生活两期 , 即儿童期和成人期。儿童不参与劳动, 但参与消费父母的收入 ( 生活和教 育费用 ) 。每个成人有单位 1 时间禀赋用于劳动和子女抚养, 成人是社会劳动力主体。劳动力分为两类 , 即技术型和非技术型。技术型劳动比例为 x t , 非技术型比例为 x t = 1- x t , 下标 t表示在 t期。 (一 )阶段 I : I Q 形成 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 , 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孩子未来综合智能和动能 ( 动作能力 ) 有重要贡献。因而 , I Q 形成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孕期母亲行为影响 ( 包括遗传信息 ); 二是婴儿出生后 , 家庭环境、 营养、 外界 接触等都对其智力以及总能力的进一步形成有重要贡献。统计研究证实母亲花费在婴儿养育上的时间 有助于增加孩子的 I Q, 环境和营养条件改善也有利于孩子 IQ 增加。因而 , 我们模拟 I Q 形成过程如下。 先天遗传过程: 假定每一个家庭由一个成人 /母 亲和 n 个孩子构成 ( i = s 、 u, 代表家庭的类型 , 即母亲 的类型 ) 。每一个孩子随机地从母亲获得自然 IQ 量为 K q t, 其中 q t 表示母亲的 I Q, K 为服从正态分布随
u s
( 2a) ( 2b)
人力资本指数定义为两种技术劳动的加权平均 : h t+ 1 = H x t+ 1 + ( 1 - H)x t+ 1 = ( 2H- 1 ) x t+ 1 ( 1 - H)
s
( 3)
若取 H= 1 , 即把人力资本理解为完全由技术劳动带来 ( 忽略基本劳动技能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贡 献 ) , 则有: h t+ 1 = x t+ 1
i
wk.baidu.com
¹
(二 )阶段 II :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家庭将依据具体情况决定子女是否接受教育, 其决定取决于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以及子女自身的倾 向。但为简单起见, 假定母亲以努力程度 S1 来影响子女选择接受教育, 子女接受教育的概率为 S1。子女
i i
如果不接受教育 ( 概率为 1- S1 ) , 则直接成为非技术劳动 ; 子女如果接受教育, 家庭支付每个孩子固定教
uu u u
s
s
us
u
u
劳动份额动态方程为 : x t+ 1 = ( p n x t + p n x t ) x t+ 1 = ( p n x t + p n x t )
u su s s uu u u s ss s s us u u
Nt ss s s us u u 1 = ( p n xt + p n xt ) s s u u N t+ 1 ( n xt + n x t ) Nt su s s uu u u 1 = ( p n xt + p n xt ) s s u u N t+ 1 ( n xt + n x t )
电 话 : 0531 - 88364000 ; 电子信箱 : chenkunt ing@ 21cn. com; 周炎 :
作者感谢布朗大学的 Peter H ow it t教授的建议。本文受国家社科基 金 ( 06BJL020) 和山 东省自然 科学基金 资助 ( 项目 号: Y 2005H 08) , 同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 项目号 : 70725006) 资助。作者衷心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议。文责自负。
i i i { ci, t i , ni , Si }
m ax E [ lnct + Bln ( n Vt+ 1 ) ] = ln ct + Bln ( n EVt+ 1 )
i i i i i i
¹
实际上 , 按照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 影响孩子后天 I Q 形成的环境因素有很多 , 比如营养水平是 一个重要方面 , 城 市交通造
s s t u u t s
( 4)
总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定义为 H t + 1 = h t + 1N t + 1, 其中 N t = 1 = ( n x + n x )N t 表示社会总劳动人数动态。 (三 )家庭最优问题 家庭选择 n 、 c 、 t 和 S1 ( i= s, u )最大化跨期效用 :
i
育成本为 D, 教育成功的话, 则成为技术劳动 , 成功概率假设为 I Q 的函数, 定义为 S 2 ( q t + 1 ), 若不成功则
i
» 仍为非技术劳动 , 概率为 1- S2 ( q t + 1 ), 其中 Sc , Sd , 0[ S2 ( q ) [ 1 。 2 (# ) > 0 2 ( q ) \0
i i i i i i
( 1)
其中 C 依赖于用于孩子的物质消费投入 c, 且 C c( c) > 0 , C d( c) < 0 , C I ( 1- E , 1+ E), E是一个微小 常数。时间投入 t 的贡献遵循函数 <I ( 0 , 1) º, < c( t) > 0, < d( t) < 0 , 0< t< 1 。
¹ 技术劳动和非技术劳动。 对于第二个问题 , 我们用两种劳动人数的加权平均来刻画一个国家平均人力
资本水平。基本思路是, I Q 不等于工作能力, 受教育也不等于实际工作能力的获得 , 还涉及到教育是否 成功的问题。一个接受 10 年中学教育的人是否比一个接受常规 6 年中学教育的人获得更大的成就呢 ? 不一定。前者可能是留级多年不能通过者 , 恰恰表明其能力很差 , 而不是年限越多越好。技术职称是可 以很好描绘能力的度量, 比如工程师、 教授、 技师等 , 学位也是不错的标度, 但不如前者准确 , 也许配合使 用更合理一些。 人力资本从长远观点看就是人口的问题, 这自然牵涉到对人口政策的影响。作为本文模型理论的一 个应用 , 我们最后也将简单分析人力资本对人口政策的影响。
成的空气含铅量过高可以造成小儿 I Q 下降 , 较多的接触多姿多彩的外界环 境可以增加小 儿 I Q 等。但限于研 究复杂性 , 这里仅统 一宏观 地假定依赖于单一物质投入来概括。
º
这一假设隐含社会学研究结论 : 孩子潜在智能只有得到最好和充分的后天培育 , 才能开发到最高水 平 , 而且 , 当达到一 定水平后 ,
( 2004 )以及 Jones ( 2006 ) 指出 , 国家间 I Q 差异可以解释国家间人均收入水平差异的 60 %。
世界经济 *
2008年第 4 期
# 37#
内生人力资本机制与人口政策效应 其次的问题涉及到人力资本的内在形成机制。人力资本应当包含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一是被考察 对象的先天的或者潜在的领悟力 , 反映其在学习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是后天接受教育的程度。这两 方面的作用共同形成该个体的实际能力, 当然健康因素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上述问题, 本文构造内生人力资本的模型 , 着力于两个方面: 一是给出一种人力资本内生形成机 制的模型化解释 ; 二是探索刻画人力资本的量化刻度指标。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们构造模型的基本思路 是 , 人的能力来源于两个部分: 一是先天从父母遗传而来 , 二是来源于后天环境影响、 家庭培养和教育, 最 终形成劳动。劳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技术水平 , 本文仅将其粗略地划分为两种 , 即增长理论领域常用的
¹ º
这里指国家总体宏观人力资本水平的度量 , 不同于企业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的度量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如 : Lynn 和 V anhan en ( 2002) 、 M iller ( 2002) 、 E rvik ( 2003) 、 N echyba ( 2004) 等等。近 期的研 究 Jones和 Schn eider
º 的可操作性 , 也有充分的数据。而且国家间平均 I Q 同国民收入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但这一思路同样
受到质疑, 因为一般认为 I Q 测度的是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 并不直接等价于工作能力 ( Volken, 2003)。
* 陈昆亭 : 山东省济南市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 中心 ) 250100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 中心 ); 姜神怡 : 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
i
根据上面的描述 , 不同家庭会有不同的行为选择 , 其子女也会有不同的发展。下面是不同家庭子女 发展成各自劳动类型的转移概率。 技术型家庭子女成为技术劳动概率: p = S1 S2 ( q t + 1 ); 技术型家庭子女成为非技术劳动概率 : p = 1ss s s su
S1 S2 ( q t + 1 ); 非技术型家庭子女成为技术劳动概率: p = S1 S 2 ( q t + 1 ); 非技术型家庭子女成为非技术劳动 概率: p = 1- S 1S 2 ( qt + 1 ) 。
一
引言
现代增长理论近 20 年来最重要的发展当属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其一 是沿 L ucas( 1988) 所倡导的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发展; 另一是沿 Rom er ( 1990)倡导的知识与技术进步的 内生过程发展。 Agh io n和 H ow itt( 1992)对后者做了进一步探索。他们根据熊彼特主义创造性破坏思想 , 通过详细刻画和模拟创新机制过程, 使得知识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变得非常清晰。这一领域相关理论也 已非常成熟。相比之下, 前者并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人力资本作为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其内生机制仍 很不清楚。首先的一个问题涉及到人力资本的度量 , ¹ 传统的人力资本的度量常常关联于教育, 如 M an ki w 等 ( 1992) 用平均高中教育年限 , Sala -iM artin ( 1997a , 1997b) 使用初中升学人数。还有一些其他的 研究如 Barro 和 L ee( 1996) 基本上也都是用教育年限等作为人力资本的测度。 L ynn 和 V anhanen( 2002) 以及 Jones 和 Schne id er ( 2004) 对传统教育度量方法提出了挑战 , 认为传统方法过于粗糙 , 不能准确描绘 人的实际能力。他们认为智商 ( inte lligence quo tien, t IQ) 是合适的人力资本的度量。因为 I Q 测度有显著
机因子 ( 统计研究结果显示 , I Q 自然分布为标准正态分布 ) , 为简便起见, 我们假定离散情况如下: K . 5 , 1 = 0 K= K , 2 = 1 K . 5 , 3 = 1 p 1 = 1 /4 p 2 = 1 /2 p 3 = 1 /4
¹
这一划分虽然粗糙 , 但就宏观理论意义而言 , 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在计 量分析研 究中 , 劳动 分类可以 细化 , 然后 进行度量 是必要
的。
世界经济 *
2008 年第 4期
# 38#
陈昆亭
周
炎
姜神怡
后天养育过程: 假定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 I Q 水平逐渐固定为一个相对不变的常数, 后天教育增加 知识但不改变 I Q 水平。定型的 I Q 表示为 q t + 1, 假定它依赖于母亲花费在孩子养育上的时间 t 以及综合 养育环境指标 C , 并服从下面关系: q t+ 1 = < ( t ) C( c ) K qt
内生人力资本机制与人口政策效应
陈昆亭 周 炎 姜神怡
*
内容提要
人力资本被认为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 但在 Lucas ( 1988) 之后, 人力资
本内生理论特别是在微观基础和内生机制问题方面, 没有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本文在理性最优行 为假设下 , 引入父母对于子女教育和培养的最优选择行为 , 建立内生人力资本的模型, 提出了一种可 供选择的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解释 , 得出了一些基本符合实际的结论 ,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模 型的可信性。 同时 , 本文将模型结论应用于人口政策分析 , 得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 关 键 词 智商 教育 内生人力资本
二
模型建立
我们分两个阶段描述人力资本的最终形成。第一个阶段是 I Q 的形成。人与人之间存在的 IQ 水平 的实际差异 , 一方面源于先天获得的不同 , 根据生物遗传变异理论 , 基因遗传服从正态随机分布规律 , 本 文接受这种思想 , 但采取简化处理办法; 另一方面 , I Q 发展受后天环境等因素影响。第二个阶段 , 个体在 家庭最优行为基础上选择生育 , 配置其可支配资源于子女培养及生活。 首先假定每个人生活两期 , 即儿童期和成人期。儿童不参与劳动, 但参与消费父母的收入 ( 生活和教 育费用 ) 。每个成人有单位 1 时间禀赋用于劳动和子女抚养, 成人是社会劳动力主体。劳动力分为两类 , 即技术型和非技术型。技术型劳动比例为 x t , 非技术型比例为 x t = 1- x t , 下标 t表示在 t期。 (一 )阶段 I : I Q 形成 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 , 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孩子未来综合智能和动能 ( 动作能力 ) 有重要贡献。因而 , I Q 形成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孕期母亲行为影响 ( 包括遗传信息 ); 二是婴儿出生后 , 家庭环境、 营养、 外界 接触等都对其智力以及总能力的进一步形成有重要贡献。统计研究证实母亲花费在婴儿养育上的时间 有助于增加孩子的 I Q, 环境和营养条件改善也有利于孩子 IQ 增加。因而 , 我们模拟 I Q 形成过程如下。 先天遗传过程: 假定每一个家庭由一个成人 /母 亲和 n 个孩子构成 ( i = s 、 u, 代表家庭的类型 , 即母亲 的类型 ) 。每一个孩子随机地从母亲获得自然 IQ 量为 K q t, 其中 q t 表示母亲的 I Q, K 为服从正态分布随
u s
( 2a) ( 2b)
人力资本指数定义为两种技术劳动的加权平均 : h t+ 1 = H x t+ 1 + ( 1 - H)x t+ 1 = ( 2H- 1 ) x t+ 1 ( 1 - H)
s
( 3)
若取 H= 1 , 即把人力资本理解为完全由技术劳动带来 ( 忽略基本劳动技能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贡 献 ) , 则有: h t+ 1 = x t+ 1
i
wk.baidu.com
¹
(二 )阶段 II :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家庭将依据具体情况决定子女是否接受教育, 其决定取决于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以及子女自身的倾 向。但为简单起见, 假定母亲以努力程度 S1 来影响子女选择接受教育, 子女接受教育的概率为 S1。子女
i i
如果不接受教育 ( 概率为 1- S1 ) , 则直接成为非技术劳动 ; 子女如果接受教育, 家庭支付每个孩子固定教
uu u u
s
s
us
u
u
劳动份额动态方程为 : x t+ 1 = ( p n x t + p n x t ) x t+ 1 = ( p n x t + p n x t )
u su s s uu u u s ss s s us u u
Nt ss s s us u u 1 = ( p n xt + p n xt ) s s u u N t+ 1 ( n xt + n x t ) Nt su s s uu u u 1 = ( p n xt + p n xt ) s s u u N t+ 1 ( n xt + n x t )
电 话 : 0531 - 88364000 ; 电子信箱 : chenkunt ing@ 21cn. com; 周炎 :
作者感谢布朗大学的 Peter H ow it t教授的建议。本文受国家社科基 金 ( 06BJL020) 和山 东省自然 科学基金 资助 ( 项目 号: Y 2005H 08) , 同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 项目号 : 70725006) 资助。作者衷心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议。文责自负。
i i i { ci, t i , ni , Si }
m ax E [ lnct + Bln ( n Vt+ 1 ) ] = ln ct + Bln ( n EVt+ 1 )
i i i i i i
¹
实际上 , 按照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 影响孩子后天 I Q 形成的环境因素有很多 , 比如营养水平是 一个重要方面 , 城 市交通造
s s t u u t s
( 4)
总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定义为 H t + 1 = h t + 1N t + 1, 其中 N t = 1 = ( n x + n x )N t 表示社会总劳动人数动态。 (三 )家庭最优问题 家庭选择 n 、 c 、 t 和 S1 ( i= s, u )最大化跨期效用 :
i
育成本为 D, 教育成功的话, 则成为技术劳动 , 成功概率假设为 I Q 的函数, 定义为 S 2 ( q t + 1 ), 若不成功则
i
» 仍为非技术劳动 , 概率为 1- S2 ( q t + 1 ), 其中 Sc , Sd , 0[ S2 ( q ) [ 1 。 2 (# ) > 0 2 ( q ) \0
i i i i i i
( 1)
其中 C 依赖于用于孩子的物质消费投入 c, 且 C c( c) > 0 , C d( c) < 0 , C I ( 1- E , 1+ E), E是一个微小 常数。时间投入 t 的贡献遵循函数 <I ( 0 , 1) º, < c( t) > 0, < d( t) < 0 , 0< t< 1 。
¹ 技术劳动和非技术劳动。 对于第二个问题 , 我们用两种劳动人数的加权平均来刻画一个国家平均人力
资本水平。基本思路是, I Q 不等于工作能力, 受教育也不等于实际工作能力的获得 , 还涉及到教育是否 成功的问题。一个接受 10 年中学教育的人是否比一个接受常规 6 年中学教育的人获得更大的成就呢 ? 不一定。前者可能是留级多年不能通过者 , 恰恰表明其能力很差 , 而不是年限越多越好。技术职称是可 以很好描绘能力的度量, 比如工程师、 教授、 技师等 , 学位也是不错的标度, 但不如前者准确 , 也许配合使 用更合理一些。 人力资本从长远观点看就是人口的问题, 这自然牵涉到对人口政策的影响。作为本文模型理论的一 个应用 , 我们最后也将简单分析人力资本对人口政策的影响。
成的空气含铅量过高可以造成小儿 I Q 下降 , 较多的接触多姿多彩的外界环 境可以增加小 儿 I Q 等。但限于研 究复杂性 , 这里仅统 一宏观 地假定依赖于单一物质投入来概括。
º
这一假设隐含社会学研究结论 : 孩子潜在智能只有得到最好和充分的后天培育 , 才能开发到最高水 平 , 而且 , 当达到一 定水平后 ,
( 2004 )以及 Jones ( 2006 ) 指出 , 国家间 I Q 差异可以解释国家间人均收入水平差异的 60 %。
世界经济 *
2008年第 4 期
# 37#
内生人力资本机制与人口政策效应 其次的问题涉及到人力资本的内在形成机制。人力资本应当包含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一是被考察 对象的先天的或者潜在的领悟力 , 反映其在学习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是后天接受教育的程度。这两 方面的作用共同形成该个体的实际能力, 当然健康因素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上述问题, 本文构造内生人力资本的模型 , 着力于两个方面: 一是给出一种人力资本内生形成机 制的模型化解释 ; 二是探索刻画人力资本的量化刻度指标。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们构造模型的基本思路 是 , 人的能力来源于两个部分: 一是先天从父母遗传而来 , 二是来源于后天环境影响、 家庭培养和教育, 最 终形成劳动。劳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技术水平 , 本文仅将其粗略地划分为两种 , 即增长理论领域常用的
¹ º
这里指国家总体宏观人力资本水平的度量 , 不同于企业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的度量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如 : Lynn 和 V anhan en ( 2002) 、 M iller ( 2002) 、 E rvik ( 2003) 、 N echyba ( 2004) 等等。近 期的研 究 Jones和 Schn eider
º 的可操作性 , 也有充分的数据。而且国家间平均 I Q 同国民收入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但这一思路同样
受到质疑, 因为一般认为 I Q 测度的是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 并不直接等价于工作能力 ( Volken, 2003)。
* 陈昆亭 : 山东省济南市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 中心 ) 250100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 中心 ); 姜神怡 : 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
i
根据上面的描述 , 不同家庭会有不同的行为选择 , 其子女也会有不同的发展。下面是不同家庭子女 发展成各自劳动类型的转移概率。 技术型家庭子女成为技术劳动概率: p = S1 S2 ( q t + 1 ); 技术型家庭子女成为非技术劳动概率 : p = 1ss s s su
S1 S2 ( q t + 1 ); 非技术型家庭子女成为技术劳动概率: p = S1 S 2 ( q t + 1 ); 非技术型家庭子女成为非技术劳动 概率: p = 1- S 1S 2 ( qt + 1 ) 。
一
引言
现代增长理论近 20 年来最重要的发展当属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其一 是沿 L ucas( 1988) 所倡导的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发展; 另一是沿 Rom er ( 1990)倡导的知识与技术进步的 内生过程发展。 Agh io n和 H ow itt( 1992)对后者做了进一步探索。他们根据熊彼特主义创造性破坏思想 , 通过详细刻画和模拟创新机制过程, 使得知识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变得非常清晰。这一领域相关理论也 已非常成熟。相比之下, 前者并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人力资本作为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其内生机制仍 很不清楚。首先的一个问题涉及到人力资本的度量 , ¹ 传统的人力资本的度量常常关联于教育, 如 M an ki w 等 ( 1992) 用平均高中教育年限 , Sala -iM artin ( 1997a , 1997b) 使用初中升学人数。还有一些其他的 研究如 Barro 和 L ee( 1996) 基本上也都是用教育年限等作为人力资本的测度。 L ynn 和 V anhanen( 2002) 以及 Jones 和 Schne id er ( 2004) 对传统教育度量方法提出了挑战 , 认为传统方法过于粗糙 , 不能准确描绘 人的实际能力。他们认为智商 ( inte lligence quo tien, t IQ) 是合适的人力资本的度量。因为 I Q 测度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