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问题的研究综述及其成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虑问题的研究综述及其成因分析
周洁云 王清华 梁婧 高巍 王成林
曾祝琼 韩昭真 宋鸿硕 宋昶武
(社会心理学第13组 )
【内容提要】时代的发展往往会带来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以此适应这种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恰恰就处于这样一个变迁和转型的时代。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和各种突发因素的出现向国民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挑战,焦虑的泛化也成为新世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列举了焦虑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试图从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入手,希望能从中得到如何克服焦虑的启示。特别是针对当今大学校园中依然存在的考试焦虑问题,就其现状和产生的因素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焦虑 大学生 考试焦虑
1、引言
20 世纪被称为焦虑的时代,有关研究表明[4],20世纪90年代的焦虑水平要远远高于50年代人的焦虑水平。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焦虑问题仍然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隐患。因此,弄清焦虑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助于心理学家们寻找恰当有效的心理调适方式以控制焦虑的发生,减少焦虑的不良影响。
通常情况下,焦虑[2]是一种正常的、具有适应意义的负性感情状态,在常态范围内,焦虑同单一负情绪一样有着适应性意义。尽管焦虑带给人们的心理体验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这恰恰是作为信号向个体寻求帮助的表现,需要个体采取相应的策略或行动,改变自己的处境,适应外界环境,以便重新达到个体与外界的和谐,促进自身的发展。
但是,焦虑状态的长时间持续存在或焦虑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个体无力应付时,焦虑就有可能会变成异常的神经性焦虑症[5],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长时间存在的焦虑的适应性会大大减弱甚至消失,其作用已经转化为适应不良,这种病态情绪将会成为个体心理上无法驾驭的负担,而由此造成的脆弱的性
格甚至会发展成为病态人格。因此,焦虑既是一种一时性感情状态,又可内化为稳定的个体情绪特质,焦虑的持续时间长短和其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焦虑对个体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后果。
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关于焦虑的分类[4]。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焦虑产生于过分的、使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并将其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这是从焦虑产生的根源出发的。这其中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焦虑产生由客观上对自尊的威胁引起,无论这种威胁是外界的危险还是内部的道德与自我行为之间的冲突。我们将这种由现实存在的威胁而引起的焦虑成为正常焦虑。而神经性焦虑则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产生的异常焦虑。
因此,从焦虑的性质上看,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5]。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正常焦虑的“正常”指的是焦虑的性质,并不是指焦虑的程度,即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客观情境对自尊心的威胁程度。而过敏性焦虑则是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2、焦虑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各个学派从各自立场出发对焦虑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7]。
2.1雅各布森的焦虑理论
雅各布森是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她将本我、自我、超我这一心理结构视为一个能量系统,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而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焦虑也是其中一种能量释放现象。雅各布森认为:无论选择性释放途径可得与否,自我都必须使多余的能量得到释放,使紧张水平回落到适中状态。因此,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选择性途径释放的,则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非选择性途径释放出去的,则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焦虑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情绪的性质取决于选择性释放途径能否得到,而选择性途径又取决于自我的机能,因此自我是焦虑发展的根源。在雅各布森看来,焦虑是一种结构现象,它是由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张力所引起的,即当自我被迫通过非选择性的
释放途径释放多余能量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焦虑又起到信号的功能,它促进自我发展更多的释放途径,以适应外界。焦虑还是一种能量释放现象,能和其他的负性情绪相结合。因此,外部环境成为导致焦虑产生的一个因素。人们不再把焦虑看作是冲突的产物,而看作是能量释放现象。这意味着焦虑并不必然是病态的,而是个体适应现实过程中必然具有的现象。
2.2 精神分析的文化学派
(1)霍妮的基本焦虑学说
霍妮认为在人的本性中并不存在所谓基本正常的倾向,因此也不存在对所有个体都有解释力的“常态心理学”,所以对于个体心理或个体行为的分析都是基于某一特定文化的思考,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而决定的。因此,霍妮的结论可以归纳为:心理活动是文化的反应;精神障碍是一种社会心理表现,是由社会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心理冲突。此外,霍妮还提出“整体人格论”,认为人生来就处于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人们都追求安全感,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难免有焦虑的产生。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而人格就是发生于人与人关系中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因此,并没有意义把人作为心理学上的主体,个体只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结点。沙利文将人际关系的失调作为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他看来,自我源于人际关系中,每个人的人际关系既可能是现实的存在,也可能是同想象中的个体结成的。当这种人格不能与自我相互兼容的时候,即自我系统发生了冲突,个体就会产生焦虑,而焦虑的解决也要依靠良好人际关系的沟通。 (3)布雷姆和科恩的社会情境论
布雷姆和科恩认为自由选择、被迫依从或逆反心理的社会情境会唤起认知的不协调,并影响其程度。他们同样认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规定了个体的情绪反应,这也就证明了人际关系对人的情绪状态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立的处境是防止焦虑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3弗洛姆关于焦虑的论述
弗洛姆是一个站在人学立场上的社会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自由给人带来独立和理性,同时却使人变得孤立无依,这种与自然、与其他人的分离导致了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