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源头管控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源头管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职馥玲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11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的科技意识和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也不断提升,目前食品安
全已成为全社会的热议话题。

农产品面广线长、生产环境开放,不可控因素多,土壤环境、农
业投入品及农艺操作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良好的农业规范(GAP) 是从生
产过程控制着手,对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在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的控制,从技术层面
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源头污染问题,不断提升区域农产品的安全水平,保障安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从源头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有4 种因素,分别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亚硝酸
盐超标和生物毒素。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
(一)土壤重金属种类及来源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 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 等
元素。

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
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主要来自于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

(二)土壤重金属的危害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据调查,市
场上10% 大米重金属镉超标。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重金属离子
对微生物的毒性顺序为:Hg > Cd > Cr > Pb >Co > Cu,其中Hg2+、Ag+ 对微生物的毒
性最强,植物吸收并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

(三)对土壤重金属管控与修复1. 源头管控。

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利用城
市污水灌溉,必须进行净化处理;对农业用水进行经常性监测、监督,使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
标准。

2. 工程措施修复。

对局部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地块,采用客土改良,但工程量大,成本高;还可使用土壤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重金属转变为难溶物质,降低其活性。

3. 植物吸附。

植物的作用是将土壤重金属逐渐吸收,蕨类植物蜈蚣草对土壤重金属砷的吸收能力相当于普通植物的20 万倍,在收割焚烧后残存的重金属含量已非常低。

一个生产季可
将土壤重金属含量降到安全阈值,3~5 年内则可以完全修复。

4. 聚合修复。

该技术通过聚合、交联形成网状大分子聚合物,通过聚合物降低重金属离子的活性,并形成含有重金属离子的稳定大分子聚合物,然后借助沉降技术将重金属固化到土壤
耕作层以下,不被植物吸收,减少并最终杜绝对土壤的污染。

二、农药残留对农产品的影响
(一)农药残留的形成
农药尤其是有机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成为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

施用于作物上的农药,其中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气和水等环境中,环
境残存的农药中的一部分又会被植物吸收。

残留农药直接通过植物果实或通过环境、食物链最
终传递给人体。

(二)农药残留的危害
长期使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
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合理使用农药尤其是除草剂,导致药害事故频繁,经常引起大面积
减产甚至绝收;发达国家以农药残留限量为技术壁垒,限制农副产品进口。

(三)农药残留的防控措施
1.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一是选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

选择施用与环境相容、友好的新剂型,如微乳剂、展膜油剂和撒滴剂等;合理选择农药品种与剂型,以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

二是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以达到满意防效和减少农药用量与飘移污染。

尽可能采用种子
处理,提倡种子包衣、颗粒剂深施、机械喷雾等。

三是合理轮换和混用农药,以减少用药次数,减缓有害生物的抗性,有效地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四是掌握安全间隔期。

安全间隔期即最后一
次施用农药距离收获时的时间,间隔时期短,农药降解时间不够造成残留超标。

2. 物理措施。

采用频振杀虫灯诱、味诱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

比如: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斑潜蝇等,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频振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及金龟子等害虫;专用
性诱剂诱杀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

3. 生物措施。

选用适合天敌生存和繁殖的栽培方式,保持天敌生存的环境。

尽量避免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化学农药,而应优先选用生物农药。

如BT 生物杀虫剂和抗生素类杀虫杀菌
剂的阿维菌素、甲氧基阿维菌素、井冈霉素、农用链霉素等。

昆虫病毒类杀虫剂如奥绿1 号。

植物源杀虫剂如苦参素等。

4. 农艺措施。

施用有机肥料,减少氮肥用量;合理轮作,减少土壤病虫积累;选用抗病虫品种,减少用药次数;合理密植、培育壮苗等农艺措施。

三、亚硝酸盐对农产品的影响
(一)亚硝酸盐的形成
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可以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

植物可
以直接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进而将这些无机氮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


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
高的土壤也致使农作物吸收了大量的硝酸盐类,过量施用氮肥的绿叶蔬菜中每公斤干重可含亚
硝酸盐达3 600mg。

(二)亚硝酸盐的危害
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没有直接的毒害,但硝酸盐能在人体内还原成对人体有毒的亚硝酸盐,
直接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

亚硝酸盐在体内胃酸的作用下,可与仲胺等胺类化合物反应生成N- 亚硝基化合物,亚硝胺可引起核酸代谢紊乱或突变,从而诱发动物消化器官或呼吸器官癌变,
并造成胎儿畸形的危险,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潜在的威胁。

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正日益受到营
养学界和植物营养学界的关注。

(三)土壤硝酸盐超标成因
长期大量、过量施用氮肥、硝态氮肥和未腐熟的有机肥。

使用生活垃圾和塘泥(含汞、镉、铅等重金属);长期阴雨,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土壤板结,土壤氧气不足,有利于硝
酸盐的积累;在酸性土壤中,如pH 值在≤ 5 的条件下,易形成亚硝酸盐。

(四)抑制亚硝酸盐措施
1. 测土配方按需用肥。

对土壤进行检测,并依据植物需肥规律,缺啥补啥,制定配方肥,多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主要有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磷细菌肥、钾
细菌肥、复合微生物肥等。

2. 使用中性肥料。

不要长期使用含硫酸根、盐酸根等酸性肥料,选用尿素、碳铵等为氮源的生理中性肥料,当土壤pH 值小于7 时,通过石灰对土壤适当中和,可以有效地降低硝酸盐
和亚硝酸盐的危害。

3. 中耕松土。

保持疏松的耕作层,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注意田间排水,减少积水量,降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积累。

四、生物毒素对农产品危害
(一)生物毒素的危害
生物毒素又称天然毒素,是指生物来源并不可自复制的有毒化学物质。

小麦赤霉病是黄曲
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等对禾谷类的污染。

玉米、花生作物中的真菌霉素等都已经证明是地区
性肝癌、胃癌、食道癌的主要诱导物质。

(二)生物毒素的防控
1. 小麦赤霉病防治。

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

在始花期喷洒60% 多菌灵盐酸
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每隔5~7d 防治1次即可。

2. 花生黄曲霉毒素防控。

一是控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调整种植密度,保持花生群体的通风透气;二是收获后迅速干燥,花生荚果或籽仁入库前含水量应分别控制在10% 和8% 以下,
并装在透风性能好的容器(麻袋)包装,并放置于仓库中央,底下垫放隔潮物品,防止返潮。

五、小结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须从源头治理。

(一)加强产地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和定点监测制度。

(二)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资投入监管
推广高效低残毒农药和配方肥料,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和农资直供,完善农资监管长效机制。

(三)积极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AP)
建立农产品从产前、产中到产后,从运销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河南省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