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意义

焦旭

摘要:本文从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治理方法、分类等级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并从地质灾害对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方面简要论述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价方法,治理方法,分类等级,防治意义

1地质灾害学研究现状

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或事件。

1.1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

1.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1.1.2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这一概念暗含了人类社会和经济枝术发展水平应对正在发生的灾害性事件的能力。

社会经济易损性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前者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里和分布情况等;后者包括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工矿企业分布、交通通讯没施等。

易损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

率。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1)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与受灾前受灾体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2)灾害敏感度: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

(3)承灾能力:是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1.1.3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额、损失模数、相对损失率;评价经济损失水平和构成条件;分析破坏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

基本途径:是在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破坏范围、危害程度和受灾体损毁程度分析的基础下,研究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构成,进而确定经济损失程度和分布情况。主要包括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收益损失核算、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等方法。

1.1.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

基本内容: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科学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基本途径:是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或防治方案,评价防治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E=O/I

其中,E为防灾效益,O为防灾收益(或地质灾害期望损失费用),I为防灾工程投人费用。

1.2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

1.2.1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

(1)地灾防治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当务之急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培训工作。

(2)编制并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包括1:1万乡镇地灾易发区图)。

(3)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4)汛期地灾巡查、调查。

(5)汛期地灾气象预警预报。

(6)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7)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并对其监督管理。

(8)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及承担单位资质等的管理。

(9)制定有关标准、规范。

(10)地质灾害责任鉴定和纠纷调处。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制度:

(1)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报制度。

(3)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4)汛期值班制度。

(5)险情巡视(查)制度。

(6)灾情速报制度。

(7)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资质管理制度。

(9)与建设工程配套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三同时”制度。

1.2.2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

(一)地质灾害调查:

(1)区域调查

如《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编制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委托专业地勘队伍进行,技术要求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工作程序分4个阶段:资料搜集、设计编写与审查、野外调查及检查验收、成果编制与评审;县(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于组织管理及配合。

(2)灾害(隐患)点调查

是勘察、治理及应急的基础。灾情严重的应当由专业人员、最好有专家参加。

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来说,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灾害的规模的确定,二是威胁范围和程度的确定。

(二)地质灾害监测:

针对我省灾害的特征(灾点多、规模小)以及目前和今后几年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现状,重点介绍适宜群测群防的简易监测方法。

(1)滑坡、崩塌监测方法

包括位移动态观测和水动态观测两个方面。

位移监测:

①地表位移监测:掌握滑坡表面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既观测平面位移量,又观测垂直方向(即高程)的位移量。方法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简易的观测方法和精密观测方法。后者即借用观测网(方格网)用经纬仪测量各观测桩的平面位移和用水平仪测量其高程变化。

②深部位移监测:为全面掌握滑坡体各个部位的位移动态情况而进行,方法主要有:测斜仪法、放射性同位素法、电阻丝片法、金属球法。

水动态监测:

①水文地质监测:即每隔一定时间测钻孔或井中的水位、水温,并取水样进行化验,查看异常变化。

②地表水文监测:对于处在河流、湖泊(水库)附近的斜坡,需要进行水位、波浪、冲刷作用等观测。

(2)泥石流监测方法

物源监测:

➀形成区松散堆积物的面积、体积的变化;

➁形成区和流通区内滑坡、崩塌的体积和变形情况,是否有裂缝产生、裂缝的变化;

➂形成区内森林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水土保持的状况。

水源监测:

➀降雨量及其变化;

➁水库、堰塘等地表水体流量、水位及堤坝渗漏水量;

➂坝体稳定性和病害情况。

(3)地面塌陷监测方法

地表监测:

➀地面、建筑物的变形: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

➁水点变化:井孔、泉点、矿井突水点、水库渗漏点等水量、水位及水质的变化。

地下监测:

➀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