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课件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件(共37张PPT)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一国 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A和核心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
B主体
两制 港澳台
资本主义制度 C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选择1.2.3的内容填在A.B.C处)
1、主体 2、补充 3、前提和核心
三.统一之路---港澳回归
“英国是根据过去签订的条约管治 香港的,这些条约是有效的。”
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陶波
台 湾
澳门 香港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占
1860年 《北京条约》
割占
1898年 《展拓香港 界址专条》 英国租借地
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
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 澳门
1557年葡萄牙贿赂明朝 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 居权
找到问题的根源,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是用武力解决? 还是和平解决呢? 还是维持现状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负责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 国的事业。”
——《共同纲领》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
时间 1979年初 1981年 80年代初 1984年
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 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 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 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 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 ‘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 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 果。”
——邓小平
1、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年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即双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D
填充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1)特点: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 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完整的。由于 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 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 项的可能性增大。
(2)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语),其次对题干中 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 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 意的选项。
“一国两制”的正确认识。材料虽然提出坚持和平统一,
但没有指出“决不使用武力”,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D
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区别 (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者侵略中国遗留下 来的问题,是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2)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的 内政问题,应由中国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2.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 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 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 )
B.“一国两制”的提出 D.“九二共识”的达成
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根据材料信息
不
同 点
享有权力 社会制度 设立区域
主要作用
相同点
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 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例1]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共20张PPT)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 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
——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
香 港 问 题 的 形 成
新
界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九龙 香港岛 1842《南京条约》
澳门问题的由来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据最早、 时间最长的地区。
统 一 之 路 ( 二 )
澳 门 回 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说:对英国来说,这不 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 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 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 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
探究: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2、“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一)构想的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 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行和平 统一的方针政策》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
• 2.(2010· 海南单科· 23)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 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 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 ? 而我们的父 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 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 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 B.“九二共识”的达成 •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 【解析】时间是1987年,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 号在1979年提出,2009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 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 体现了台湾民众回大陆,打破两岸隔绝的迫切愿望。 • 【答案】A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3.通过图表、时间线等工具,梳理祖国统一大业的历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4.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统一大业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2.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提供具体、建设性的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他们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回答、点评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祖国统一大业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两岸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认同感。
(3)如何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以下特点:年龄特征上,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但同时也存在着情绪波动较大的问题;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学习兴趣上,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较高的关注度,但可能对较为宏观的历史背景和政策理解存在困难;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深度学习的习惯。
高中历史_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一、说教材1、 教材地位: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 “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
我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港澳台等相关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
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材料进入“两岸论坛”,探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说学法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 “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采用聆听朗诵、材料阅读、小组讨论、上台陈述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祖国统一大业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自主探究学生聆听余光中《乡愁》的诗朗诵,按照预习探究“香港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台湾问题的由来和现状”;“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大家共同解决。
展示:香港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展示: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邓小平为什么会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展示: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提出问题: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展示:“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件
统一之望(展望篇)——台、海两岸统一
(一 ) 台海关系演变
05/3月国民党副主 席江炳坤 —“经贸 之旅”
05/4月,国民党主席连 战 —“和平之旅”
05/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 瑜—“搭桥之旅”
05/7月, 新党主席郁慕 明— “民族之旅”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统一之望(展望篇)——台、海两岸统一
(二 ) 不和谐因素
李登辉和陈水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岛内台独势力
统一之望(展望篇)——台、海两岸统一
(二 ) 不和谐因素
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
统一之望(展望篇)——台、海两岸统一
(一 ) (二 ) (三 ) 台海关系演变 不和谐因素 台海关系展望
乡愁
第22课 祖国的统一大业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 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的历史 意义。
祖国统一大业
统一之由(历史篇)——港澳台问题由来 统一之策(理论篇)——“一国两制”方 针 统一之路(实践篇)——香港、澳门回归 统一之望(展望篇)——台、海两岸统一
统一之路(实践篇)——香港、澳门回归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开创了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 开了重要一步; 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 供范例 对恢复台海两岸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统一之望(展望篇)——台、海两岸统一
(一 ) 台海关系演变
1.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促进海峡两 岸的和缓与交流(政策措施) 2. 台海两岸关系演变(表现)
2019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共19张PPT)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回归
· 条件:
1. 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2. 制度保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 历程:
1.1982 年,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
2.1984 年,中英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意义
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 据中国国情,以和平方式 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 尝试,已经成功运用在解 决香港、澳门问题上。 2. 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国家学说。 3. 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 新思路,对人类发展和世 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典 例1 “1979 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
【 真题探源】 教材第 104 页:1987 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 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 方面进行交流。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7 年”。当时,部分台 湾同胞的思乡之情反映了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祖国大陆探亲的 限制,故B 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只是说部分台湾同胞,不能说“普遍认同”,故排除A 项; 当时港澳还未实现回归,1992 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 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据此可直接排除C、D 两项。
3.[4]198
年7 月1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意义:7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澳门回归
· 条件:香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 过程:[51]99
9
年12 月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缓和
· 1979 年元旦,两岸间实现30 年来的真正停火。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资料: (1)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 峡,武装干涉中国内政 (2)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 同防御条约》 (3)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 (4) 美国多次向台湾出售军事武器 (5) 日本宣称台湾不仅仅是美国问题也是日本问题 ……
三、关注现实,知行统一,多元思维 -----统一之盼
该环节通过帮助学生架起了解过去、理解现 在、展望未来的桥梁,使学生求索于历史与 现实之间,思索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明天, 体现知行统一、多元思维、关注社会、关注 情感体验的新课程理念。
人 何画 以是 堪如 此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藏于 藏于 杭州博物馆的《剩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激发 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一、追问历史,即时探究,生成认识 ----- 统一之策
历史的沧桑 昨天的港澳台
但悲不见九州同
思考:
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 本质相同吗?如果不同,区别 是什么? 台湾
设计主导思想:教学的“有效性”和“创造性”;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思想;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思考: 1、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单元整体认识,提高历史 意识。 2、学生主体自主探究与教师主导作用。 3、合理利用相关时政材料烘托情境,补充教材内 容,情感升华的同时形成深刻理性思考。
想法:
1、合理整合教材内容,补充相关史料, 引导学生从单元主线的大视角来整体把握。 2、以问题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带 着问题主动构建知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地位和自主探究过程。 3、精选教材相关内容,合理补充恰当的 时政图片、音像等材料,创设探究情境。
三、统一之盼--展望海峡两岸关系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说课稿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的回归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本科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本课的学习是在第四单元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我国领土,造成国土分离的基础上开展的,而本单元前面两课讲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解放独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对于解决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本课中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且“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得到成功的实践,结合近年来香港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重新对一国两制的反思和思考。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含义;概述一国两制在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实践。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阅读《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叶九条”以及邓小平的重要讲话等历史材料,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直接去感受香港回归的庄严时刻;利用在近年来香港近年来出现的问题相关的图片资讯,重新对“一国两制”的认识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学习欲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欠缺。
三、说教法五步教学法、问题探究、阅读历史材料和资讯信息等四、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观看《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宣传片视频,让学生体会“一国两制在澳门得到成功实践,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澳门的发展和繁荣。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能够分析祖国统一大业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推进祖国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2.港澳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及祖国统一大业的展望;
4.祖国统一大业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推进祖国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掌握港澳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素养,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篇直接输出: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采用清晰的布局和简洁的视觉风格。板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标题、学习目标、知识点框架、关键词和重要历史事件。布局上,标题位于顶部,学习目标和知识点框架分列两侧,关键词和历史事件则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依次排列。风格上,我使用清晰的字体和不同颜色的高亮标记来区分不同类别的内容,以及强调重点。板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梳理和强化知识结构的作用。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提前规划板书内容,避免过度冗余,并在书写时保持字体工整。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来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我会通过讲授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中国共产党为推进祖国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历史背景详细讲解其过程、意义和影响,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复杂性。
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的统一大业课件(共21张PPT)
1
2
3
1982年 中英会谈
1984年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不享受国防 权和外交权
驻香港部队 三军仪仗队
2、澳门回归
八七声明
九九回归
江泽民主席为澳门回归题词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意 味着中 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4、回归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百年国耻
(1)对港澳: 开创新纪元: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2)对大陆: 迈出重要一步: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对世界: 提供典范: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
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范例。 (4)对台湾: 启示作用: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和海 水的绿色旗帜。五星象征国家 的统一,表明澳门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莲花是澳门居民钟爱的花种, 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莲花代表澳 门特区有澳门半岛、氹仔岛和 路环岛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 澳门的自然环境;绿色象征着 生机的祖国。
1、香港回归
------于右任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问题:建国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进 程如何?
1、海峡两岸关系历程
四九七九结坚冰(隔岸对立);
隔绝八(零1年94代9-吹1暖97风9)(放宽三通暖限风制()8;0至90年代)
九零以后起寒流(“台独”猖獗);
零五之后契机生(交往增多)。
契机(2005-)
寒流(90年代)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6.22《祖国统一大业》 (共20张PPT)
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4)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5)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6)2000年3月后,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
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7)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列举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祖国强大
历史依据
有利因素
国际公认 人民往来
方针正确 民心所向
榜样借鉴
文化同源
不利因素
台湾分裂势力的猖獗 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
主张“国共第三次合作”,武力解放台湾
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的八项主张,但不放弃武力
中共历任 领导人态度
胡锦涛的“四个决不”
联系课本:中央政府是运用什么政策解决了 香港、澳门问题?
二、“一国两制”的提出
1. 酝酿
(1)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的方针(建议实现三通和探亲旅游)
(2)1981年,叶剑英谈话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 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2. 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 确立及运用
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2.完成一篇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的目的:
1.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知识,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台湾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等事件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产生混淆。
2.对国家统一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难以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
3.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导致理解偏差。
2.课堂上及时调整板书,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优化。
3.注重板书的逻辑性,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部分学生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
应对措施:
1.针对学生理解不足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知识建构。
2.社会互动理论: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必修一第6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3. 当前我国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政策和措施。
4. 青少年在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中的责任和使命。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含义、地位和意义,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明确我国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行动与国家大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在这一过程中,我会使用PPT课件、视频资料和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资源,以及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国两制在某地区实施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和启示。
4. 对于如何将个人行动与国家大业联系起来,可能存在模糊的认识。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 结合时事新闻,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2. 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3.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预见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课堂互动不足以及学生对课后作业的积极性不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通过具体案例和图表辅助解释抽象概念,增加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环节,以及设计有趣的课后作业和奖励机制。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问卷调查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额外的讲解和辅导,以及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22.《祖国统一大业》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祖国统一大业》是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的一节课。本节课在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后续课程内容的铺垫。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港澳回归的历程及意义;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港澳回归的历程及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利用一段关于港澳回归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一刻的喜悦与自豪。接着,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港澳能够回归祖国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祖国统一大业》。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创设情境模拟,如模拟两岸谈判,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国家统一政策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5.设置问题驱动,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它们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 新课
自主 探究
合作 交流
研究 学习
学以 致用
两岸 论坛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以及“一国两制” 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 习。 2、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 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台湾问题如何解决, 加深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情感 态 度价 值 观
1、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 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 构想,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性与科学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 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第三组学生卡片展示: 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 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
第三组学生卡片展示: 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
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及 解决;台湾问题的由来及现状;“一国两制”的提 出和内容。(请四大组将讨论的结果制成卡片并派 代表上台展示。同时可以将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提出来。)
自主探究
第 1组
第 2组
第 3组
第 4组
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探究意识、竞争意识
1842年 1860年 第一组学生卡片展示: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香港问题由来及解决 割占 割占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 论及其实践。 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突破策略:在学生对 “一国两制”理论 及其实践自主探究、展示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领会“一 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合 作交流
第 22 课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统一之路
香港问题由来及解决
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 台湾问题的由来及现状
统一之策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 想 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
统一之梦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原因
第二组学生卡片展示: 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
1553年,葡萄牙人借 口曝晒水浸货物,强 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 贿赂明朝官员,取得 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 代,葡萄牙人先 后侵占了氹仔岛 和路环岛
第二组学生课件演示: 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
澳门回归:
1、中葡联合声明: 1987年4月13日 2、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 第二组自主探究存在的问题: 邓小平为什么会提出“一国 两制”的伟大构想?
台湾
第三组学生卡片展示: 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
第三组自主探究存在 的问题:台湾问题应 该如何解决?
山 水 相 隔 不 能 统 一
骨 肉 同 胞 不 能 团 圆
第四组学生卡片展示: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2. 1981 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
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3.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
国两制”的构想;
4.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 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两制并存: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 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 存,共同发展。 高度自治:设立特别行政区,港澳台地区享 有高度的自治权。 和平统一: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 国家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人:赣县中学 刘庭洲
第22课
教材简析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材简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 一大业》。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 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 的新发展。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 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 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 位。
教法பைடு நூலகம்法
教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
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依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和历史教学生活化的 理念。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历史发现式 教学模式”,采用聆听朗诵、阅读材料、探究讨论、 展示成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兴趣,培养能 力。
学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
重点难点
本课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 兴的意义。 依据:祖国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国综合国 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学生难于理解。 突破策略: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港澳 台问题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成果 展示、合作探究 ,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 意义。
知识与能力
掌握 “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 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 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并能初步运 用历史知识分析祖国统一对于中华民 族复兴的意义。
1898年 英国租借 新界
香港问题的解决: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构想。
2、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 明》在北京签署。英国同意于1997年归还香港。 3、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一组同学自主探究存在的问题:中国 为什么能收回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