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酒器文化教学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酒器文化
饮酒须持器,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
也就是说有了酒,就要有酒器。
说到饮酒之器,我们不禁想起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情景。
从成语中的“觥筹交错”,从书圣王曦之“曲水流觞shāng”饮酒(觞古代的酒杯,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
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
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诗仙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到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酹le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再到李清照“三杯两盏,怎敌他、晚来风急”……直至江湖豪杰“以瓢沽酒”或“大碗筛酒”。
上面提到的觥、觞、樽、“杯、盏、瓢、碗等等,皆是饮酒器具。
只不过时代不同而饮者有别,上古之人临池用手掬捧而饮,草莽英雄瓢舀碗盛豪饮,文人雅士持杯把盏酌饮。
这些酒器标志着我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酒的文化和工艺水平,酒器作为中国源远流长酒文化的实物见证者,不仅可让人追忆到历史文明的遗风,而且让人依稀可见前人生活习俗、审美价值的风韵,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生产也不断发展变化。
酒器的制作无论在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等均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各种酒器。
一、酒器分类
(一)按照用途分类
1、盛酒器:古有尊、觥gōng、彝yí、瓿、晕、卣yǒu。
现有罐、桶、壶、瓶等。
2、温酒器:古代的晕、岙ào,既是盛酒器又是温酒器。
现代有锡壶、烫酒器等。
3、饮酒器:古代有爵、角、觚、觯zhī等,现代有杯、盏、盅等。
1)尊亦作”樽”、“缶fǒu尊”:为古时盛酒器皿,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古代文人对“樽”似乎特别珍爱,在一些诗词作品中,常出现“樽”字。
汉代《古歌》:“上金殿,著玉樽。
迎贵客,入金门。
”李白《前有樽酒行》:“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绿酒生微波。
”韩愈《赠张籍》:“尊酒相逢十载前,君为壮夫我少年。
尊酒相逢十年后,我为壮夫君白首。
”欣赏这些诗词,感觉到尊的华贵与不凡了。
尊的形制最常见的有圆形、侈chǐ口、圈足的,也有侈口方形的尊。
另外,在尊一类的器物中,还有一些鸟兽形状的,即所说的鸟尊、象尊,这应该是尊的一种特殊形制,统称为鸟兽尊。
它们的用途均为盛酒器。
在汉文字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尊敬、尊重。
据传:商代用尊盛酒,限制非常严格,只有国王和宰相~级的人物方可用尊,因为这些人地位高,人们必须对他们尊敬,其含意由此而来。
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了一件遐迩闻名的商代四羊方尊,是我国迄今所见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也是最精美的一件,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黄材月山铺出土,尊高58.3厘米,边长52.4厘米,重约34.5千克。
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喇叭状的方形口部,有一种强劲的张力。
羊角、蟠龙和饰蚊使该尊造型富有气势,线条光洁刚劲,尤其是四角的大卷羊角形象,宁静而有威严感,是商代青铜工艺和制作技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该器上部的尊口,呈外侈关正方形,舒展豪放。
中部是器的重心部位。
四角各塑一羊,栩栩如生。
尊体的四面正中各有一龙。
尊的下部,八条浅浮,雕的羊腿呈外撇状,既与上部的方形尊口相呼应,又增加了器身的稳定感。
四羊方尊,不仅是青铜工艺精品,而且是稀世珍宝。
是我国商代最大的铜方尊,造型雄健洒脱,铸造工艺精湛,装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国家级的文物珍品。
牛尊:商晚期,湖南省博物馆藏。
高14厘米,长19厘米。
这件商代晚期青铜牛尊,也叫牺尊,有的专家认为应称牺觥。
该器的造型构思很巧妙。
盖、身组合为一牛形,盖为牛首,背部饰立虎、鱼状纹,腹部所饰凤鸟布满器身。
平面、立体浑然一体。
西周容酒器牛尊:通高24厘米长38厘米腹深10.7厘米重10公斤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省宝鸡市所辖的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
浑源牺尊:春秋晚期酒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
1923年出土于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
礼神酒器——铜猪尊: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1981年出土于湖南湘潭县,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汉代墓室出现了陶尊。
宋代有了瓷尊。
汝窑、官窑、定窑仿照西汉铜尊式样,常为宫廷烧制瓷尊。
瓷尊造型多样,流传下来的有兽形尊、莲花尊、出戟尊、牛头尊、观音尊、百鹿尊、苹果尊等。
欣赏尊瓶,使人想到了中国古老的酿酒史,想到了几千年来酒具的变迁和发展,想到了先民们饮酒的民俗风情……
觥gōng:中国古代的盛酒器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在商周时代的神话和美术中,动物和动物纹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是众所周知和得到承认的事实。
青铜礼器在当时是用于祭祀仪式而且在主人死后一起埋葬而进入祖先世界,因此,各种动物形或动物身体的部分成为青铜礼器的装饰母题而使这些青铜器具有宗教上和仪式上的意义是可以理解的,考古学家分析了从商代到战国的青铜器装饰纹样,把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花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识别,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的动物、禽类,可慨括为写实动物,如猪、牛、羊、鹿、鸟、鱼等,此类动物在祭祀中可作奉献的牺牲;另一类动物是神话世界才提到而自然界见不到的动物、禽类,它们被夸张,或被图案化,可慨括为抽象动物,如饕餮、龙、夔、凤、怪兽等,在祭祀中被规作神奇力量,扮演沟通天地的助手。
(饕餮tāo tiè: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它是
贪欲的象征。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
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书馆。
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夔kuí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古代也有传说是一种龙形异兽,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
司母辛奇兽铜觥: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是一件样子很奇特的盛酒器,其形象似兽非兽,似鸟非鸟,怪诞难解。
该器乍看属马驴之形,然而却又头生一对大弯角,前肢奇蹄,双肩及前肢饰卷龙纹,后肢有鳞纹如禽鸟腿,下为鸟爪状足,臀部正中为乌面纹,两侧有巨器,扳恰作首尾,扳首饰兽头,盖背兽角之后雕一条卷尾巨龙,龙生兽耳,相状角,三角纹鳞,龙背有扉核,空白处填充二虎一夔。
揭去就盖,可从献中以斗勺舀酒,亦可捧觥前倾使酒从觥中斟出。
就高36厘米,重8.5公斤,有铭文“司母辛”,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妇好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理1976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一座殷代王室墓。
墓上有一座殷代房基。
根据有关资料,在建苑时复原为妇好享堂,房基下的墓圹为竖井型,随葬器物分7层埋入,品类繁多。
墓内出土的器物有青铜器、玉器、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共计1900余件。
1999年妇好墓圹复原。
根据墓中所出土的铜器铭文和器物形制,参考甲骨卜辞中的有关记载,此墓墓主应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
妇好是最早的华夏巾帼英雄,庙号辛,死于丁武时期。
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国、礼制和铜器断代以及古代科技等问题,都有重要价值。
)
折觥:西周高28·7厘米,1976佳陕西扶风出土。
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刻有铭文,内容是:周代某王十九年命做册折给相侯赐赠望土,并赏赐给折奴隶和青铜,折因受荣宠,而为父乙做器。
该器造型稳重,装饰富丽,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商晚期觥: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高23.5厘米商代晚期。
盖前作虎首形,后作鸮xiāo(鸮鸟即猫头鹰)首,器身后无鋬pàn(鋬指器物上备手提拿把握的部分)作长颈禽形,翼在器腹,足在圈足。
盖饰龙纹,器圈足饰目雷纹,盖器对铭文二字。
青铜器工艺品-鸟兽龙纹觥:商代后期盛酒器原物高31.4cm,宽21.5cm,长31.5cm。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为觥类作品中最为奇特与精工的一件。
周身遍布三十多禽兽形体。
纹饰富利华美,组合变化十分丰富。
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1999年10月被选为江泽民主席出访欧盟国家的国礼。
实为一款意蕴深刻、风格独特的镇宅之宝和馈赠佳品。
彝yí:盛酒器。
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据甲骨文,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
本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彝尊”二字常联用,是作为祭祀礼器的共名。
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
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
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
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
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
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
师遽方彝: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彝为容酒器.此方彝两侧置有上卷的象鼻形双耳,较为少见。
盖及器体饰变形兽面纹,口沿下及圈足饰兽体变形纹饰。
盖、器各铸铭文六十七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物品,师遽因以作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
妇好偶方彝:商晚期88.2×60×17.5厘米此器横长多于纵长,为长方形。
有盖,盖似屋顶形,项两端置纽。
器内有铸铭“妇好”两字。
其造型凝重雄伟,纹饰精美富丽,铸造工艺高超,形制独特,为商周青铜器中的珍品。
垂鳞纹铜方彝:春秋早期32×18.4厘米,1970年湖北随州熊家巷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器型与前相比颇有变化:口呈方形,盖甚高,垂腹,两端置环状纽,圈足略外撇。
器具饰垂鳞纹,为青铜器典型纹饰之一,春秋时期尤盛。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
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三羊饕餮纹瓿:三羊饕餮纹瓿,商代后期,容器,高52厘米,口径41.3厘米,重51.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兽面纹瓿: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高23cm;口径18.5cm,大口,折沿方唇,直颈,折肩,腹部宽扁,腹壁斜直,圈足。
颈饰三道弦纹,肩部、圈足饰变形龙纹,腹部上下两端各饰一周目雷纹和斜角目雷纹,腹部饰兽面纹,这种兽面纹具有高度的图案化,整体以粗线条作。
2006年5月2日0426在澳门,估价:¥368,400至¥552,600。
菱格乳钉纹瓿: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口径23.1,通高22.8厘米.这件瓿为商代南方地区制品,当时既可用米盛酒,也可盛放食物。
肩部以云雷纹作地,上饰6组图案化的凤鸟纹,但大胆夸张,要每只凤鸟足顾前伸上扬,几乎与长尾等长。
腹部和圈足上分别装饰整齐、规整的菱格状乳丁纹及云雷纹,器身扉棱作秿匍匐在地的小鸟状,为整件瓿增添几分生机。
瓿流行时间很短,存世数量少,像这样保存极好、装饰相当讲究的铜瓿更属凤毛鳞角。
卣yǒu: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容器,也有说卣专门盛放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
卣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卣的基本形制为扁园、短颈、带盖、鼓腹、圈足,有提梁。
还有少数为直筒形、方形和圆形,还有动物形状的鸟兽卣。
商代铜卣多为扁圆体,盖较高,上有钮,提梁多横跨两面,腹最大颈在中部或略下,圈足较高。
器饰饕餮纹、云雷纹和联珠纹。
筒形卣主要出现在晚商、早周,数量不多。
方卣也在晚商时期出现,器形呈圆口方腹、长束颈、方圈足、大提梁,器上花纹为浮雕式。
器物端庄浑厚,在商器中属精品。
晚商还出现动物形卣,形象主要有鸭、豕、虎、鸟等。
饕餮牛首纹卣:商代后期,盛酒器,青铜器.1956年湖南石门出土,通高47.5
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虎食人卣:商代后期,盛酒器,传湖南安化出土,通高35.7厘米,重0.9公斤,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铜鸮xiā卣: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可爱的双猫头鹰酒器,
高23.7厘米,口径7.8-11.6厘米,重1.38公斤.湖南株洲出土.此鸮卣通身满花,作两鸮相背形。
索状提梁。
钮帽四阿形,上饰云纹。
器口下鸮翅上加饰夔纹,四足亦饰夔纹。
直纹卣:西周早期盛酒器,青铜器,980年至1981年陕西宝鸡竹园沟出土,通高26.6厘米,口径10.5厘米,宝鸡市博物馆藏。
壶:盛酒器和水器。
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
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
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
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
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耳。
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
许多壶盖上端做成莲瓣形,也有一些在壶盖或壶身外表装饰鹤、龙、璃虎等立体动物形象。
战国相汉代的壶由垂腹改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显得秀丽灵巧。
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便于外出携带。
弧形壶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
造型为长颈,圆腹,腹旁有鉴,平底或圈足。
壶颈向一侧倾斜,形状类似瓢瓜。
耀州窑青釉提梁:倒灌壶,没有壶盖和上口,从底部注水,构思奇特。
高18.3厘米,宋代,陕西省西安市出土(存陕西省博物馆)
良心壶:壶体为神采飘逸的寿星造型,亲朋相聚,老人做寿,典雅的寿星造型会平添喜庆的气氛
2、温酒器:古代的晕、岙ào,既是盛酒器又是温酒器(黎福清著《中国酒器文化》)。
现代有锡壶、烫酒器等。
温酒器是中国酒器系列中的重要一项。
早在商周青铜文化中就已出现,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历代文人均有咏温酒的词句,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严寒冬日的夜晚,取红泥小炉盛上木炭。
以小壶盛酒置于火上,既可取暖又可以热酒驱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曾有“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说明古
代人喜热饮。
自青铜酒器始,在酒具文化中即有温酒器,材质有铜、铁、锡、陶瓷之类。
有炉杯配套、碗壶配套、套杯相配等。
宋代湖田窑生产的温碗,以大碗盛热水将执壶置碗中温酒,风行一时。
还有一种“自温壶”,为锡制扁形,可盛酒半斤,冬季出远门时,将壶放在杯里,以体温保持酒的温度,途中以酒驱寒。
阳信家铭文杯炉配套青铜温酒器:在汉武帝茂陵东侧的陪葬坑中,就曾经出土过“阳信家”铭文杯炉配套青铜温酒器两套。
没有图
“四神”杯炉配套的青铜温酒器:1982年12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钢铁公司尖草坪医院一座西汉墓中也出土,当时用木炭作燃料,耳杯置其上,注入酒温之。
炉身镂空可发火散热,炉下承盘接盛灰渣,不仅设计科学且卫生方便。
唐宋以后,温酒器以陶瓷为主流,风行套壶、套杯,民间称为烫酒壶、烫酒杯。
江西景德镇产品有青花、彩瓷制品,宜兴生产的紫砂套壶、套杯亦颇具盛名。
套壶与套杯以小壶小杯与外壳相配外壳内可注入热水用以温酒,这些器具工艺均很精湛,有圆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鼓形等。
壶身纹饰图案秀丽雅致,尤其是紫砂器“均属能工巧匠之作文人雅士刻绘花鸟鱼虫、人物山水诗文于壶身四周更显精美古朴。
晚清民国时期景德镇生产的温酒杯亦有特色,以外套、杯、盖结合,适宜独酌之用。
现选晚清至民国时期套杯数件介绍给同道者赏鉴。
虽不属精品,但能反映当时的酒器风貌。
宋辽金元白釉莲花温酒器,分两部分,一是温碗,二是注酒。
使用时温碗内盛热水,再把盛满酒的酒注放于温碗之中让酒加温,再斟入酒杯饮用,是古人饮酒时的用具。
温碗,圈足,莲花瓣状,上面刻画缠枝花卉。
酒注为六瓣瓜棱形,直口广肩,口部套以筒形盖,盖顶塑一蹲狮,昂首翘尾目视前方。
酒注上刻有莲纹图案,温碗和酒注互相组合和谐统一,美观雅致。
温酒器为影青瓷品即青白瓷,宋代的一种名贵瓷品。
宋代饮酒之风盛行。
宋人饮酒有温酒的习俗,不管是独酌还是对饮或者宴饮,温酒器是少不了的。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第四《会仙酒楼》载:“……凡酒店中人,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说明那时使用温酒器是相当普遍的。
温酒器盛于宋代。
随着朝代更替历史的发展,温酒器也在变化发展。
清代大户人家使用的是金银制的,显得豪华富贵。
《红楼梦》第八回对于温酒描写的很详细,道:“这宝玉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歉,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
宝钗笑道歉: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温酒是有科学根据的,酒内除了乙醇外,还有甲醇、醛、醚等对人体有害成分。
这些物质沸点很低,酒温升高容易挥发出去,减少了有害成分。
酒的芬香也会随酒温升高而蒸发,使得满室友生香,酒味更浓,给饮酒者营造一种更美环境。
3、饮酒器:古代有爵jué、角、觚gū、觯zhī等。
现代有杯、盏zhǎn、盅zhōng等。
爵: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
流行子夏、商、周。
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pàn(器物上备手提拿把握的部分),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仿古青铜器日月爵:饮酒器,西汉,该器宽流,帽型长柱,纹饰华丽精美,造型古朴典雅,寓意日月同辉之意。
产品尺寸:210×70×210(mm) 妇好爵: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五号墓出土,通高:26.3cm,口高:21.6cm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在河南安阳妇好墓中出土的酒器、礼器大都成套,而且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
此爵带有明显的商晚期青铜礼器的特征。
流长,尾尖,伞形顶立柱。
流、尾下及器身也都有一条较高的扉棱。
爵身、流及尾部皆饰以雷纹、蝉纹。
下配三棱形锥尖实心足。
整个器形非常精致。
觚【gū】:饮酒器和礼器。
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
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爵、角、酒杯。
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
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mí棱作为装饰。
西周时期,觚趋向衰落,很可能用漆木觚替代了青铜觚。
但西周青铜觚也有较为特殊的,如中腰甚细的觚,体形比例皆细长,自圈足以上皆作细体管状喇叭形,外观无腹;还有腰细如笔管状的腰极细式觚,皆为西周早期觚的独特形状
商早期兽面纹觚:高15.7cm口,径10cm,1982年河南郑州北二七路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敞口,束腰,平底,圆足。
腰饰弦纹和兽面纹,圆足饰弦纹和十字镂孔。
圆足底有折棱。
商晚期青铜觚:高30cm;口径16.4cm,2007-1-20估价: RMB400,000-400,00 明铜胎掐丝珐琅觚:高35.5cm,此器造型大方,发色深沉,缠枝花卉纹流畅。
2006-12-2 ,估价RMB25,000-30,000
清乾隆豆青釉出戟觚:高16.7cm,2008年5月3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三层宴会厅拍卖,估价:¥50,000至¥80,000
觯zhī: 古时饮酒用的器皿。
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在春秋时期罕见。
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
《礼记·礼器》“尊者举觯。
”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庶觯:西周早期,通高20cm口径11.5×9.3cm.75年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椭圆体,盖顶隆起,正中置一半环形钮,钮两端各饰龙首,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
盖面及颈部各饰一周雷纹,其上下施以弦纹,圈足饰一周兽面纹。
盖内及器内底铸有相同铭文3行15字。
涡纹觯:西周早期通高17.1cm口径9.1 x 7.4m底径8 x 6.2cm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镇黄土坡村出土。
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略外撇,底内凹。
有盖,盖上置半环形钮。
钮两端各有一对双目和角组成的兽面,盖、颈、圈足上各有8个涡纹。
此器纹饰简洁,素雅大方。
西周早期的蝉纹觯: 高14cm,口径7cm-10.5cm。
觯撇口,束颈,扁圆腹,圈足。
器身自上而下装饰多层纹饰:颈部饰蝉纹,颈下为一圈蜗身兽纹,腹部及以下分饰两层兽面纹。
古人认为蝉每日只是靠餐风饮露维持生命,而且能够飞天入地,又会蜕壳变化,是一种很奇特神秘的生物,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敬。
蝉纹作为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多见于商末周初时期。
觯是饮酒器。
据《礼记·礼器》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觯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
商代号鸟纹觯:俗称猫头鹰,觯为饮酒器,该器物来自中原,高32厘米,内有16个铭文,整体造型威严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