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尚贤”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尚贤”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析【摘要】“尚贤”是墨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其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理解和把握墨子的“尚贤”思想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大力借鉴和弘扬。

【关键词】墨子;尚贤;人才;和谐社会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出身卑贱,尝遍民间疾苦,因此成为社会下层民众的代言人。其“义高于君”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当时封建社会中独树一帜。尽管他的主张与真正的道德教化和德性培养相去甚远,但其“尚贤”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韩非子把墨学与儒学并立称为“世之显学”。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时期,人才问题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墨子“尚贤”思想出发,分析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墨子“尚贤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以前的氏族贵族社会,用人完全依据血缘关系,才能并不作为考量的因素,它的作用为人们的血缘关系所掩盖,从天子到卿大夫均为世袭。虽说存在从下层人民中选拔人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到了春秋中叶,社会经济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旧的宗法制度逐渐崩溃,为孔子“举贤才”思想的提出创造了前提基础。

孔子所认为的“贤才”可以做大夫,甚至要和执政的大夫、高

级贵族同列。这样的主张实质上部分否定了宗法世官制度。但孔子所谓的“贤才”的主要成分仍然是下层贵族人士,其贵族色彩然浓厚。与此同时,孔子以复兴“周道”为己任,要求维持封建宗法秩序,其中一个重要制度就是世官世禄制度。他认为“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这又同他“举贤才”思想相矛盾。

而墨子在孔子之后,叫出了庶人的高昂声音。他认为以前所谓的“聚贤”、“明贤”并不是真正的尚贤使能。他说:“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尚贤下》) [2]。在这里,墨子明确认识到天下的君子们之所以在尚贤之时只是明白小事而不明白大事是因为血缘或宗族的关系造成的,而并不是真不认识贤能。在墨子时代,领主贵族的统治基本沿袭着老一套,用他的话说就是“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尚贤中》)” [3]。也就是说,王公贵族所任用的“贤士”都是他们的“骨肉之亲”,都是“富贵之人”,这种普遍情况使得以墨子为代表的这种既非贵族“骨肉之亲”,又非“富贵之人”的庶子中的贤人想要参与政治十分困难。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便是“民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尚贤中》)[4]。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出了以“尚贤”为核心的一系列主张,“代表了一种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重建政治秩序的呼声。

其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同时也反映了普通民众要求参政的愿望” [5]。

二、墨子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贤”之标准

墨子认为,贤才对于为政非常重要,何以为“贤”则是“尚贤”的基本前提。墨子所确立的“贤”之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 [6],即德行深厚、善于言谈和精通道术。由此可见,墨子把德行作为“贤”的首要标准,德行敦厚之士,就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 [7]。其次,“贤”者必须具备高超的言谈技巧和交际能力,否则,即使胸怀经世治国之才亦难被诸侯亲睐。最后,贤者必须是知识渊博的“智人”。说到底,墨子心目中的贤才是具有较高品德、能力学识,并能为社会做贡献之人。需要注意到的是,墨子所说的道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所学到的众多知识。

墨子所确立的“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标准,是非常全面的。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些标准包含了德行、才能和学识三个方面,只有达到这三项标准,才能营造出“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中》) [8]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墨子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当时平民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更是墨子所谓之“贤”的终极意义。

(二)如何“尚贤”

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 [9]。“尚贤”关系到国家是否得治。因此,关于君主如何做到“尚贤”,墨子提出以下几点:

1、举贤:不避贫贱、不避亲疏、不避远近

在选拔人才方面,墨子批判了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明确提出了选拔人才的三条基本原则:“举义不避贵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他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 [10]。有才有德就可以选拔上来,不论他们与王公大人的关系是否疏远,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是否低微。而那些无德无才之人,即使他们是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也要罢免。这样,不但能够广聚贤才,而且能够使广大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气氛。

同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明确主张打破宗法制度,提出“任人唯贤”的选拔人才原则的思想家。墨子的这三条原则,把原先宗法制度中“亲亲”、“尊尊”、“任人唯亲”、“任人唯美”的原则全盘否定了。墨子甚至主张“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尚同上》)[11]。在这里,他不仅反对世卿世禄制,而且反对天子世袭制,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设想。它反映了当时下层民众反对天子世袭制度的不满和要求提升自己政治地位强烈愿望。

2、贤: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由于墨子代表的是社会下层人民,政治地位比较地下,他们企

图得到王公大人们的任用,挤入统治者的行列。所以他们要求统治者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尚贤上》)[12],这样才能让贤士忠心耿耿地为国家效力。所谓“富之”,就是让贤人有物质保障。“贵之”,就是要给贤人相应的政治地位。“敬之”,就是要尊敬贤人,对之有礼。“誉之”,就是要给予贤人应有的荣誉。墨子说,要“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尚贤上》)。

[13]

贤者若要在治国中发挥较大的作用,爵、禄、权三者缺一不可,墨子将此三者称之为“三本”。只有给予“贤士”此三本,才能真正意义上尊崇贤人。而若只是口头上空喊“提高地位”而不付诸实施,“贤士”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进而国家也得不到“大治”。墨子在这里看到了君主重视“贤士”度对“贤士”发挥作用大小的影响,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借鉴之处。

3、考贤: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

选拔人才后,应该如何任用和考察呢?墨子说:“以德就列,圣人听其言,迹其行,观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尚贤中》)。[14]他认为,对人才考察和任用时,虽然能从他们的讲话中认识到他们的才能,但这只是片面的,还不能从这个小的方面具体全面地了解到这个人。要真正认识到他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行事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