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北工程简介(王俊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介绍
陕西省防护林工作站站长王俊波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22个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刀耕火种、战争及统治者大兴土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三北地区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少,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沦为裸地,黄土高原的“民以板为室”也变成了“民以窑而居”。
植被的破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
从新疆到黑龙江,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绵延连片,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
恶劣的生态环境使三北地区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心腹大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极为重视。
197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
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北方地区造林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资料
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
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该项工程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七十三年来完成,共需造林3560万公顷。
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1.工程总体情况
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三北地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西北大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这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标志着我国林业建设开始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转移。
同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建设范围最广、期限最长、任务最大的林业工程,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1. 1 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km,南北宽560~1460km。
建设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市、区、旗),总面积406.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2.4%。
1. 2 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建设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共73年,分三个阶段、八个工程建设期。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
1. 3 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0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0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7%;飞播造林111.40万公顷,占3.17%;封山封沙育林759.80万公顷,占21.66%。
四旁植树52.40亿株。
1. 4 建设目标
1. 4.1主要功能目标
(1)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
(2)满足社会对林业及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3)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14.2具体建设目标
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北方地区造林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资料(1)三北地区林地面积(四旁树按2000株/公顷折算)由1977年的2314.00万公顷,增加到6084.00万公顷,净增3770.00万公顷;
(2)对工程建设区的森林覆盖率贡献为10%;
(3)立木总蓄积由1977年的7.20亿m3,增加到42.70亿m3,增长5倍,使木材产量由1977年的470.00万m3,增加到2800.00万m3,净增5倍;
(4)经济林面积由1977年的106.00万公顷扩大到300.00万公顷,通过对林、副、特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多种经营年产值达到107.00亿元;
(5)林业年产值由1977年的9.00亿元增加到240.00亿元,实现林业产值翻5番;
(6)平原、绿洲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通过林网的防护作用,使农作物产量提高10~15%;
(7)结合农、水等措施,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使大部分水土流失区侵蚀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
(8)沙漠停止前进,沙地得到治理开发,沙化面积不再扩大。
1.5 三北工程第一阶段建设成果
三北工程第一阶段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共完成造林面积2203.7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538.6万公顷,封山育林576.95万公顷,飞播造林88.17万公顷。
到2000年末实际保存面积约1700万公顷,对工程区森林覆被率的贡献约为4.2个百分点。
据统计,三北工程共营造防风固沙林476.1万公顷,净增治沙面积400万公顷,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一些地区已实现了土地沙漠化的逆转;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662.6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1
万公顷,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营造农田防护林212.9万公顷,68%的农田实现林网化,2130万公顷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营造牧场防护林36.7万公顷,保护、恢复草场3003万公顷。
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工程建设与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基地,培植地方财源,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目前,工程区森林蓄积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9.97亿立方米;营造薪炭林106.8万公顷,年产薪柴1200万吨,解决了6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
营造经济林369.1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1255万吨,产值达169.8亿元。
经过23年的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生态效益,改善了三北地区尤其是重点治理区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
工程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一些重点治理区域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山西昕水河流域、陕西延安、甘肃天水、内蒙古赤峰、通辽、京津周围等一批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重点平原农区和牧区初步实现了林网化,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树立了我国政府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在国际环保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开创了我国林业建设的先河,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情况
2.1 建设范围
三北四期工程自2001年开始,2010年结束。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北方地区造林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资料
的总体布局和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林业局六大重点工程整合的思路,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范围进行了适时调整,将原三北工程86个县(市、区、旗)划出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7个,沿海防护林工程15个,太行山绿化工程4个);新纳入105个县(市、区、旗)(其中东北地区原属松嫩辽流域工程的98个县和黄土高原等地区7个县被纳入四期建设范围);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增加30个县;调整后的三北四期工程建设范围为600个县(市、区、旗),其中原有三北工程县465个。
2.2 建设布局
根据三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特征,考虑其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灾害类型、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需求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在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布局下,依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建设分区,将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在地域上区划为四个建设区,即:蒙新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逐步向西部生态极度脆弱地区转移。
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大力植树种草扩大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被率,整体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通过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布局重点建设项目,加大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实行集中治理,在新疆绿洲、龙羊峡水库周围、河西走廊、黄河河套地区、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晋陕峡谷和京津周围地区等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使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重点突破;通过对松嫩辽流域的扩展与综合治理,提高治理水平,将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建设成比较完备的省级
防护林体系;通过在不同类型区设立示范区,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探索不同类型区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优化模式和管理经验,示范带动提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质量、效益和整体水平。
2.3 建设方针和思路
2.3.1 建设方针
坚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思想,维持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四期工程建设遵循以下建设方针:
(1)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2)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
(3)坚持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并重,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建设一片、保护一片,实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充分体现国家投资的主体责任,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5)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工程建设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2.3.2 建设思路
三北四期工程的建设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程建设全局,紧紧围绕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部署,以防沙治沙为重点,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调整布局,突出重点,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讲求效益,整体快速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
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北方地区造林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资料
建设,促使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三北”做出积极贡献。
2.4 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的宗旨是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植被恢复和建设,因此,森林资源管护和造林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的两大基本建设内容。
2.4.1森林资源管护
四期工程把森林资源管护纳入四期工程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工程区森林资源有计划地实行封育保护,特别是要提高荒漠植被单位面积的覆盖度和质量,并以其作为扩大发展荒漠植被面积的前沿阵地。
工程规划森林资源管护任务为2787.00万公顷,按三分之一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为930.00万公顷进行管护。
2.4.2营造林工程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造、封、飞三种造林方式,通过大力植树种草,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并根据不同类型区治理的需要分别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做到针阔并举,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多树种混交,建设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防护林体系。
四期工程规划造林950.02万公顷,其中“十一五”期间造林431.42万公顷。
2.4.3重点项目
在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区内选择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灾害类型突出及危害严重,治理后对改善全国生态状况最具影响,对实现三北四期工程目标最为重要的区域作为重点治理区,规划重点项目9项,实现重点突破,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重点项目为:①新疆绿洲外围荒漠植被保护及基干林带建设,②龙羊峡库区防风固沙林建设,③河西走廊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④黄河河套地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⑤毛乌素沙地防护林体系建设,⑥晋陕峡谷防护林体系建设,⑦科尔沁沙地防护林体系建设,⑧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建设,⑨呼伦贝尔盟防护林体系建设。
三北四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造林面积379.91万公顷,占三北四期造林总任务量的39.99%。
2.4.4示范区
按照示范区建设的连续性,考虑到其完善性和深化性,三北四期工程建设要在继续抓好原有三北地区示范区的基础建设上,并适当增加和丰富示范区内容,四期规划三北地区级示范区6项。
示范区为:①新疆自治区天山北坡防沙治沙示范区,②甘肃省景泰、古浪及平凉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区,③陕西省永寿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区,④山西省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区,⑤辽宁省朝阳市山地及康法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区,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区。
三北四期工程规划示范区造林面积83.28万公顷,占三北四期工程造林总任务量8.77%。
另外,还有种苗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及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2.5 建设目标
(1)主要功能目标
①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
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北方地区造林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资料
②满足社会对林业及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③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建设目标
①到2010年,在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的基础上,规划造林950.0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30.21万公顷,封山(沙)育林193.66万公顷,飞播造林126.15万公顷。
其中“十五”期间规划造林518.6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48.58万公顷,封山育林104.61万公顷,飞播造林65.41万公顷。
②四期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10.47%,净增1.84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净增1.00个百分点。
③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30.00万公顷,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④东北地区建成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荒漠绿洲建成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2.6 建设投资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规划总投资354.12亿元,“十五”期间规划投资191.8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34.61亿元,在中央投资中,中央基建投资89.28亿元,占中央投资的66.32%;中央财政专项投资45.33亿元,占中央投资的33.68%。
2.7 工程建设成效
2.7.1计划任务如期完成
“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统计上报完成造林任务305.2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2.57万公顷,封山育林133.77万公顷,飞播造林8.91万公顷。
依据全
国营造林综合核查中“三北防护林工程”核查结果对“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实际完成造林面积进行测算,实际完成造林任务170.20万公顷,占计划任务的108.87%。
2.7.2造林质量稳步提高
实施三北四期工程五年来,从三种不同造林方式的综合核查结果来看,不论是面积核实率,还是核实合格率都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造林质量逐年提高,人工造林面积核实率从2001年70.40%逐年递增到100.00%,面积核实合格率从2001年的78.40%增加到2005年的92.70%;封山育林的面积核实率、核实合格率从2001年的42.00%、46.20%增加到2005年的97.30%、99.30%;飞播造林的面积核实率、核实合格率从2001年的99.90%、0.00%增加到2005年的100.00%、66.70%。
2.7.3重点工程和示范区建设进展良好
“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共规划重点建设项目9项,完成造林58.86万公顷。
“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共建设示范区6个,完成造林10.22万公顷。
2.7.4 建设政策机制灵活多样
“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在严格执行国家各项宏观林业政策和工程管理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对林地林木产权管理、营造林机制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等政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推动了工程的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谁造谁有、允许转让”的林权管理政策,提高了群众造林的积极
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北方地区造林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资料
性。
“十五”期间三北工程建设各地普遍推行了“谁造谁有、允许转让”的林权管理政策,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明晰了林地林木产权,为工程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是实行承包制与股份合作制造林机制,改变了传统的工程建设方式。
推行承包制和股份制造林,使工程建设的责任落到了实处,改变了传统群众大兵团造林责任不明,重造轻管的弊端。
三是加快林地流转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使工程建设主体多元化。
通过林地流转优化了资源配置,盘活了林地资产,使资源、资金、技术等林业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最优化,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使工程建设主体更趋多元化。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促进了林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了资源与生产力要素有机结合,加快了工程的建设步伐。
“十五“期间,山西省在创新产权制度上做文章,把三北工程建设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采用不同的营林机制,多种形式推动民营林业发展,实现了防护林建设的良性循环。
临汾市为了更好地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扶持引导个体民营林业发展,一是在大的生态建设布局的统领下,组织科技人员规划设计出了不同区域内民营林业发展的模式。
二是鼓励以土地使用权的入股、转包、置换和租赁等方式发展民营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集中连片治理开发。
三是由政府设立生态建设投资基金组织直接对个体造林大户进行扶持。
四是规定了机关干部从事民营林业的合法收入受保护,允许在岗参与治理或离岗带薪开发,且其身份不变,工资待遇不变,职务级别不变,给机关干部从事民营林业吃了定心丸。
柳林县在坚持统一规划,谁地谁造,谁造谁有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
运作机制。
一是在边山、远山采取大户牵头,典型引路的办法。
二是在以工补农型乡镇,实行一矿一山、一企一山,同一标准,用企业资金弥补造林资金的不足。
三是在人多地少、劳力外流严重、投入相对不足的地方实行土地流转、大户购买、利益分成的办法。
民营林造林成活后,政府规定统一发林权证,土地使用权一律延长到70年不变。
对权属为集体“四荒地”造林,一律拍卖到户,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2.7.5 工程建设技术得到丰富和完善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紧紧围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这一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解决工程建设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国内、国际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提高工程建设者素质,为三北防护林工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了工程建设在新世纪持续高效快速地发展,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十五”期间在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中,2005年国家主要选择了8个规模大、影响大的项目予以推广,特别是对生态、经济效益结合紧密,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
其中四个项目是针对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安排,以求为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和样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无国家计划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运用市场机制谋发展。
在工程建设中兼顾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充分利用林业科技资源和手段发展科技产业,为三北地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做出实效。
例如辽宁发展大果沙棘及其种苗产业,宁夏发展枸杞产业,陕西发展花椒和柿子产业,新疆发展核桃、香梨和肉苁蓉产业,山西的枣产业,内蒙古的沙柳产业,河北的山杏产业等已逐步做大
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北方地区造林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资料
做强,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
“十五”期间,由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直接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国际合作项目共3项,其中“中国三北地区造林、林业研究、规划与开发”项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比利时政府无偿援助我国的一项技术开发合作项目,为科尔沁沙地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三北防护林工程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是德国政府援助中国政府的一项林业技术合作项目,该项目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建成三级工程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三北工程建设区域内森林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消长变化监测与客观评价,为各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中国三北地区杨树天牛实情预防与控制”项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中国政府的技术合作项目,该项目实施有效防治、控制、监测天牛并阻止其省际之间的扩散。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大大地提高了三北工程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2..7.6工程建设效益显著
“十五”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170.20万公顷,工程实施28年来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373.92万公顷,取得比较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平原区农田林网化明显提升,村镇绿化建设得到有效发展,逐步形成了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体系基本框架,有力地促进了三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7.6.1 生态效益
三北四期工程“十五”期间造林保存面积170.20万公顷,其生态效益为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