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华盛顿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华盛顿会议
课标要求:掌握华盛顿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各种原因;《四国条约》及其影响;《五国条约》对各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不同安排;该协定在国际裁军史上的地位、主要作用与影响;山东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其评价;《九国公约》的名义内容和实质内容及其影响。
2、理解:《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分别对美、英、日等国的影响以及背后所隐含的各自用心和说明的问题。
3、了解: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实质与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与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归纳: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对美、英、日三国的不同影响及《五国条约》中各国在条约规定比例背后的得与失。
透过华盛顿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地位的个性表现,归纳它们的共性,揭示它们的实质与局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的原因,重点认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的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关于海军军备的安排;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难点:《四国条约》;《九国公约》。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1919年的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关系,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
亚太曾是英、俄、法、德、美、日等国争夺的焦点;战后,德国战败,退出了这一地区的角逐;法国暂时对亚太地区无力顾及。
于是,美、英、日三国成为这一地区的竞争主角,再加上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捞到便益,便想在亚太地区争得应有的地位。
那么怎样协调好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呢?
一、华盛顿会议
1、召开:
(1)时间:1921年11月;
(2)参会国: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国。
2、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
(1)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尖锐。
特别是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激化了美日矛盾,这是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取代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
一次大战期间,日本趁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欧战,进一步侵略中国,夺占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权益。
1915年日本政府诱迫袁世凯接受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完全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
1916年袁世凯死后,日本先后扶持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作为它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日本的势力迅速扩大。
1920~1923年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占日本出口总数的47%。
1920年下半年,日本海外投资的90%都在中国,有独霸中国之势。
一次大战后,日美、日英之间争夺中国的斗争日益尖锐。
(2)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碰壁使它把外交注意力转到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而阻止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由于英法的阻挠,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野心未能实现,实际上近乎一无所获。
美国决定在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扩大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势力。
但美国又不想通过战争对抗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设想了勾结英国通过国际会议来加以实现的计划。
(3)缓解英、美、日三国战争结束后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
大力扩建海军,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持殖民统治、争夺海上霸权的重要手段。
英国历来十分重视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
它一贯坚持所谓“两强标准”(指的是英国海军实力不应低于任何两个海军强国加起来的海军力量,即其实力至少相当于世界第二名和第三名国家海军实力的总和),一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保持了海军的优势。
美国首先向英国提出了挑战。
美国政府提出了三个造舰计划,要超过英国海军。
日本也不甘落后,海军军费投入占到整个国家预算的1/3。
而无限制的军备竞赛使它们精疲力竭。
(4)平息巴黎和会后形成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
巴黎和会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反帝怒潮始终激荡,这使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火,来维护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
这既需要帝国主义一起来协商新的侵略策略、制定新的规则,也需要把中国拉进来对中国进行安抚和欺骗。
所以召开一次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会议是完全必要的。
目的:缓和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矛盾,限制海军军备,重新划分在亚太的势力范围,建立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3、议题
I、亚太地区问题:《四国条约》的签订:
(1)目的:拆散英日同盟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
规定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
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续约为10年。
美国要想在亚太地区与日本争霸,就必要拆散英日同盟。
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2)签订:1921年11月,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3)内容:
①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②上述权利受到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
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
(4)影响:
①对美国:成功地拆散英日同盟,消除了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
②对英国:保证了它的既得利益,也平衡了英国与日、美的关系,但是同盟解散后,使英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将会受到日、美的双重压力。
③对日本:今后的侵略行动将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通使日本第一次处在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它所获得的绝大多数既得利益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承认。
II海军军备问题:《五国条约》
(1)、时间:1922年2月
(2)、名称:《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
(3)、内容: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以及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
但没有对其他舰种进行限制。
《五国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单位:万吨)
主力舰:旧时指海上作战的主力战舰,包括战列舰和巡洋舰。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过去曾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空母”,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
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
目前世界上一共有12个国家拥有航空母舰:美国(13艘,11艘现役)、英国(3艘)、意大利(3艘)、印度(3艘)、中国(1艘)、俄罗斯(1艘)、法国(1艘)、西班牙(1艘)、泰国(1艘)、巴西(1艘)、韩国(1艘)、日本(1)。
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
(4)、对主要国家的影响:
(1)对美国:这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取得了同英国相等的制海权,也限制了日本的海军扩张。
(2)对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标志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结束。
受一战的影响,英国这个拥有全球性海军霸权的国家,其经济遭到惨重打击,根本无力继续维持其特有的“两强战略”,签订《五国条约》,损失最重的就是英国,而美国则名正言顺地获得了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实力和权利。
(3)对日本:有得有失。
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这使它比较强的海军扩张能力受到抑制,难以自由地发挥,甚至于还要被迫进行适当的约束。
但它在海军基地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受到束缚,使它在新加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占有优势、限制了美英向西太平洋扩张,保证一旦发生战争,日本海军能够在太平洋上取得主动。
总之,有人戏称,《五国条约》签订后,各主要大国的心态是欢欣鼓舞的美国、郁闷失落的英国、态度勉强的日本、不太在乎的法国和意大利。
(5)、整体评价:
(1)《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具有暂时缓和主要大国之间海军军备竞赛的作用。
(2)条约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能发挥阻止战争的作用。
除了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对其他舰种没有任何限制。
而其中的巡洋舰和潜水艇都是具有强大攻击性的海军武器。
再加上在海军基地方面又给了日本极大的让步;特别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以至于日本根本就没有遵守条约的限制,一直在埋头扩大航空母舰的规模,也没有受到有效的制裁。
因此,不能遏制侵略行为的发生。
III中国山东问题:《九国公约》
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1)由来:
①1897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
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
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由于袁世凯几乎全部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使得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③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
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引发了“五四运动”。
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解决: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1922年2月)
根据条约,日本将山东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同时它仍在山东保留一些特权。
(3)评价:
①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修正;
②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取得的少有的重大外交成果。
【思考】为什么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的山东问题得以解决?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②美英与日本矛盾。
这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产生尖锐矛盾的特定条件下才得以实现的,日本独霸中国损害英美在华权益。
《九国公约》的签订:
(1)时间:1922年2月
(2)名称:《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
(3)内容: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中的材料,回答: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这些条款是否能够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其中的哪些条款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侵略中国而安排的?
参考答案:这些条款不能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也不能维护中国的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侵害中国主权的行为比比皆是。
严重侵害中国领土主权的国之中国──租界依然存在,外国在中国领土上的驻军一个也没有减少,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等损害中国主权的不平等特权一项也没有废除。
所以,“尊重”也好,“给予中国机会”也好,都是虚伪的说教。
而真正的目的在于第3、4两款。
帝国主义想在前两款对中国欺骗的基础上,诱使中国接受帝国主义共同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4)实质: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虚伪的,实际上是使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这一阴险的侵华政策,以九国公约的方式得到确认。
(名义上尊重中国独立完整,实质上使中国恢复到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5)影响:
对美国:又一个外交胜利,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还由此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对日本:又一个外交失败,它在中国的扩张不得不受到这个公约的极大限制。
对中国:又使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华盛顿体系的构成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条约》、《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九国公约》所构成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称之为华盛顿体系。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华体系的构成: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体系则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它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建了一战后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它是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只能暂时地缓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能长期维持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虽然日本被迫归还了中国的山东,但并不等于日本放弃了灭亡中国的计划,相反,由于中国在这次会议上极大地利用了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获取了不少外交成果,更激起了日本对中国的仇视和报复之心。
此后日本抓住种种机会,不断制造事端,寻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矛盾越来越激化。
加之,日本在这次会议上受尽了美国的气,从此怀恨在心。
此后埋头扩军,到30年代,利用欧洲注意力集中在德国身上、美国集中精力医治经济危机的创伤、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的机会,一再突破华盛顿体系,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将华盛顿体系彻底打破。
而这一行动突破了美国妥协的底线,招致美国的全面制裁,这种制裁逼得日本无路可退,被迫贸然发动对美国的袭击,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资料回放】名人对凡——华体系的评价
列宁曾评论道:“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日本出席会议的代表抱怨道:“这哪里是什么谈判,这简直就是对日本的审判。
”
瓦解:这两个体系确立的秩序是怎样被打破的?
凡尔赛体系:1919-1923凯末尔革命,产生冲击;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进行备战;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河非军事区进一步打破;1939年二战爆发后彻底打破。
华盛顿体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
总结:华盛顿会议是以美国居主导地位、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是最大的赢家:①拆散英日同盟;②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③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④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日
本、英国和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日本:①英日同盟被拆散;②海军力量受遏制;
③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英国:丧失了海军强国地位;中国:虽争回了部分权利如山东主权,但是最大的受害国,《九国公约》的签订使中国回复到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使帝国主义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学习延伸:
1、(材料略)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对我国山东的意图如何?
参考答案: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企图将从德国手中夺取的中国山东据为己有,为了达到此目的,日本正在寻求英国的外交支持。
2、后来巴黎和会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这一问题的前后结局如何?
参考答案:在巴黎和会上,由于英法等国为了避免日本在解决欧洲问题上制造麻烦,决定用当时与自己利害关系还不大的亚太地区的利益暂时来安抚一下日本,所以当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对山东的要求之后,英法给予明确的支持,而当时美国的注意力,放在了谋求对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权,不愿因一个具体的外交问题引起与英法日等国的纠纷,基本上默认了日本的要求。
它们共同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结果,使日本占有山东的目标得以实现。
3、以上材料表明,当时英国与日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维持了多久?
参考答案:以上材料表明,当时英日两国属于同盟关系,即英日同盟。
但是,随着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逐渐成为亚太地区主宰的美国,极力反对这个同盟,英国也不愿意再让日本借这个同盟谋取私利,而自己却获利不多,甚至于有牺牲自己利益的危险。
所以在华盛顿会议上,这个维持了近20年之久的同盟,被迫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