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一)
视觉文化

1.视觉文化的概念1913年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提出,以电影为代表。
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样式,成为视觉文化崛起的表征。
较之于口传文化与印刷文化,电影主要是一种以影像来传递信息的视觉文化。
电影并不直接等同于视觉文化,电影史视觉文化的诸多表征之一。
视觉文化的概念(名解)其一,视觉文化概念是指一个文化领域或研究对象,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其中视觉性占据主因或显赫地位,所谓视觉文化就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性现象,它与后现代和消费社会密切相关。
其二,视觉文化也可以用来标示一个研究领域,或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研究。
图像的劣根性:浅薄化、粗鄙化、平面化。
2.解析视觉文化的当代发展趋势①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当代文化或文化中的高度视觉化,就体现在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像到服饰、美容、建筑、城市形象等形形色色的视觉图像无处不在。
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快感凸现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法则。
在“眼球经济”时代“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是充斥着权利和影响的东西.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
当代文化不仅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即是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的“殖民”。
②图像压倒文字如今图像更具优势,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印刷中图像凌越文字占据了主导地位,就电影和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字描绘的图像化倾向,在读图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读图时代(名词解释)从广义上说,读图时代这一表述揭示了图像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领域。
从狭义上说,所谓读图,就是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抽象的文字解读中“解救”出来,转向了种种直观生动的图像。
图像淩越文字,表明了视觉文化不同的特性。
③对外观的极度关注历史的看,没有那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外观如此关注。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711艺术概论考研真题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711艺术概论考研真题
基本信息
以下资料由才思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教学培训部整理,以下资料完全符合中国艺术研究院要求,对报考中国 艺术研究院的考生极为重要,请考生仔细阅读。
才思教育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最权威的辅导机构和领军机构,自开办中国艺术研究院
7 1 1 艺 术 概 论 考 研 真 题 茶 水 :
答题范例
(2)和而不同说共存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 子路》,这种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笔者以为它也 应该是“全球化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和”是全球化艺术的共同载体 和理念,“不同”是多样性的“本土化”艺术。 套用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理论,笔者理想中的跨文化世界当属一个“文化地球村”。在这个文化地球 村之中,笔者畅想着这样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民族文化艺术以其各自独立的属性呈共通相融的模式 编排于一种载体里,体现出全球化属性。好比看迈克尔· 杰克逊的MTV《Black or White》:画面时空 在美国城市、非洲、印第安部落、东南亚、俄罗斯快速变换,观众不仅欣赏到了各不相同的旖旎风景, 也体验了不同民俗民风、建筑风格和舞蹈样式。短短几分钟,“全球化”艺术标本MTV便带领观众来 了一次万花筒般眼花缭乱的“环球旅行”。“本土化”的陌生体验,“全球化”的融合糅杂,读者在 一次又一次的视觉震惊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叠加着对这种多元融合体的无意识认知。
①“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属于用了绝不会犯错的结构。
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构:这种结构对大家提出的要求比较多,有些问题也不是很适用。 比如去年考的“什么是视觉文化”这道论述题,“是什么?”比较好写(鉴于去年专硕题目出现了两 道关于视觉文化的题目,这点在《三驾马车——权威笔记》P204进行了详细的标注,大家可以自行 翻看)。在“为什么”中写出目前这个事物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面的“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③“定义—框架—总结”结构:这个结构和简答题的结构有点类似 ,首先是进行名词解释,解释这 是个啥。然后按照书本逻辑框架(可参考《三驾马车——思维导图》)回答3-5个点。最后进行简单 总结。最后的总结部分属于升华部分,这部分最好是可以写出自己的观点,关键是这个观点还不能是 错的。
浅谈钱初熹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鉴赏教育

浅谈钱初熹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鉴赏教育作者:黄聪丽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1期[摘要]“艺术治疗取向”是钱初熹在美术鉴赏教育研究领域所体现的总体价值取向,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她的《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与《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两本著作中,结合书中的内容,对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鉴赏教育的主要内容及观点进行概括,并探讨启示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鉴赏;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图分一、观点: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鉴赏教育(一)视觉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何为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视觉文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混合体。
在钱初熹的《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与《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都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阐述。
她认为在视觉文化时代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受广告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逐渐改变;二是在“网游”影响下普遍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的“网络成瘾”现象。
青少年长期在这两种视觉文化产物的影响之下会造成如反社会人格等心理问题,这无疑影响青少年未来正常的生活。
也就是说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在生活中接触到来自电视、网络等媒介提供的大量视觉图像,毫无选择地接受并深受影响。
类似于信息时代来临而造成知识容量的爆炸性膨胀及飞快的更新速度,而造成人们无法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局面。
所以钱初熹认为,在视觉文化时代的挑战下的美术教育必须有所改变方能适应新的变化趋势。
(二)美术鉴赏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钱初熹认为美术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那么反过来说“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也就是说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这就涉及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
她也在《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一书中提到:“透过艺术的安全环境,学生可以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作直接的表达并在行为态度方面有所改变。
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与美学探究

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与美学探究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视觉文化。
我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不仅是电影、电视、广告,还有社交媒体、游戏、VR等新型媒介的涌现,都带来了新的视觉文化的可能性和考验。
作为一个哲学和美学学者,我想探究的是,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视觉文化,以及在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下,如何审视当代视觉文化的形态和内涵。
一、视觉文化的基本属性要探究当代视觉文化,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形态,它指的是通过视觉的方式创造和传播出来的各种艺术、表演、设计、广告、影像等文化内容,包括丰富多彩的图像、影像、符号等等。
视觉文化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多样性。
视觉文化的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影视、漫画等众多艺术门类,同时也包括各种广告、商业设计、品牌包装等实用性设计。
2、媒介性。
视觉文化是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和表现的,包括纸张、画布、屏幕、电影胶片、数字影像等。
3、多元性。
视觉文化涉及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表达,这并非是一种单一、对称的文化,而是许多互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文化。
4、消费性。
在当代社会中,视觉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和文化消费品,人们通过购买、观看、体验等方式来消费视觉文化。
二、视觉文化的哲学思考视觉文化的多态性和消费性使得视觉文化本身不可避免地与文化市场联系起来,这也引发了哲学上的一些思考。
1、认知与想象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视觉文化的第一个问题是:视觉文化如何影响人的认知和想象。
对于视觉艺术来说,人们会通过作品中所展示的认知入口,以及压抑、隐喻等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试图触发观众的视觉认知和想象,打破习有盲点。
2、真实性从哲学的本体论角度来看,视觉文化能够传递真实的信息吗?或者说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一种虚幻的世界观?在新媒介时代中,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深刻,尤其是在众多不可信的新闻、互联网现象中,“真相”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
3、知识产权在文化商品化的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论视觉文化批评

论视觉文化批评视觉文化批评包含了“视觉”、“文化”、“批评”的三个词,其简单定义就是:第一我们要寻找可观看的对象;第二我们要用文化这把钥匙打开观看到的现象,去了解这个现象的奥妙;最后我们试图揭开现象的内在问题或是把不同现象结论放在一起分析。
它以文化研究为基础,结合多种其它的理论资源,审视和考查各种不同的视觉对象,形成一个新颖的、跨学科的解释框架。
内容既包括建筑、城市、景观、居所等空间对象;也包括艺术、影像、声音和肢体语言等表意符号体系。
其目标在于呈现出如何塑造视觉表象的社会力量与历史过程,以揭示隐藏在视觉体验背后的各种社会生产机制现象的,并对审美、艺术和象征的领域提出诸多的解构性批评。
下面主要以建筑为例来研究这一主题。
1 样式与观念——如何解读建筑的意义什么叫样式呢?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有外观,这就是样式。
观念就是我们对这个事物的解释,匹配在一起就是观念与样式的匹配,就像一个人的外形和名字的匹配。
我们的大脑其实就是在不停的做着这样工作,我们对不同的事物都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例如我们看到一个建筑,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它呢,这个理解的过程,就是意义产生的过程。
建筑是有一个原产地,他跟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种文,有深厚的血缘关系。
如果把建筑的地点进行置换,将会对我们的认知与判断力产生较大的干扰。
建筑并非只是一个建筑师所设计的结果,其实建筑是多种力量汇合在一起博弈的结果。
美国有个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有句名言叫做“形势追随功能”,也就是说历史上著名建筑都是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完成的,并不具有绝对普遍性的价值。
有一个观念就是可见的外在的建筑形态对应了不可见内在的权力关系。
同时,样式意识形态对称,显现权利的建筑,是建筑的工具化。
2021年中考考点:与”视觉文化“相关的考题(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考点:与”视觉文化“相关的考题考点:1.文本材料——李曼《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2.论述文阅读: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考点研究】文本材料——李曼《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作者:整理/李曼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和“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学者们的关注,后现代话语也风靡了全球,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扩散。
作为后现代理论思潮之一的视觉文化研究,不但被哲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关注,而且有西方美术教育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概念。
一、理论基石: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批判否定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
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种文艺现象,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更是一种新的方法论、新的世界观,是一种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又反过来对抗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
20世纪8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开始冲击教育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仿佛是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文化批评家们的关注目光,从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转向物象之间,以及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制度之间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运动。
后现代的含义在不同领域表现是不同的。
为后现代主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后现代主义大旗下的学者们,也因对该思潮的不同心态而区分成不同的理论群落。
因此,我们仅可以粗略地勾勒出该思潮在不同领域的含义:在社会经济方面,是指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在文化思想方而,指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考;在艺术方而,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前卫艺术运动,其特征是强调平民化和生活化,反对创作的正统性和经典性,追求艺术语言的异质性和矛盾性。
视觉文化最终版

一填空1 马丁·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吾宁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2 1913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明确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标志着视觉文化新形态的出现。
3、视觉技术的三大发明及对应三种文化历史形态镜子------模仿的视觉文化相机------复制的视觉文化电脑------虚拟的视觉文化4、在波德里亚看来,构成虚拟文化最为重要的就是模拟和仿像5、从传播媒介来分:口头文化,视觉文化,从地位角度来分:主导文化,新兴文化,衰微文化从传播学角度看,人类传播技术经历三个阶段:口传媒介文化阶段,印刷媒介文化阶段,电子媒介文化阶段6、叙事蒙太奇的四种:线性蒙太奇,倒叙蒙太奇,交替蒙太奇,平行蒙太奇7、当代电影的奇观可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面奇观8、艺术史家夏皮罗认为,艺术史的历史分期有三种主要类型:①政治朝代型:例子有,加洛林王朝的,奥拓王朝,都铎王朝②文化型:中世纪、哥特式、文艺复兴③美学型:罗马式、古典的,风格主义、巴洛克9、符号虚拟论的“宗师”————波德里亚10、言,象,意的关系一直是古典哲学的经典命题11、霍尔区分的观众的三种解码类型:主导性解码协调性解码对抗性解码12、历史叙事的三种类型:①宏观的历史叙事②中观的历史叙事③微观的历史叙事13、1939年,福克斯·托伯特发明了照相机14 麦克卢汉说媒介乃是人的延伸。
15科学的革命是范式的变革一样,视觉文化的演变也就是看范式的嬗变。
视觉文化是就是视觉范式的演变史,亦即福柯所说的认知型的发展史。
16英国美学家克里夫贝尔在对艺术特性惊醒考察时发现,导致艺术独立于其他人类活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
视觉文化内涵浅析

视觉文化内涵浅析摘要:视觉文化成为21世纪文化的一种主导性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
从对视觉与视觉文化内涵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当今社会变成视觉文化占主导,某些媒介技术推进了,或者可以说使得这种情况得以产生。
关键词:视觉视觉文化媒介技术引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影像技术、电子传播技术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图像叙事渗透到西方社会政治、军事、医疗、教育、文化和日常娱乐等各个方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影视为代表的现代图像叙述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
视觉传播,尤其是影像的作用越发重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信息接受最主要的媒介手段。
在当下,计算机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产品的日益丰富,更使视觉文化传播成为21世纪文化的一种主导性力量。
人类利用信息机器来生产图像,来“观看”,电影、电视、激光视像、电脑网络,数字电视等视觉媒介占据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 [1]视觉文化传播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视觉文化研究也开始成为当代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极为重要的方面。
正如西方视觉文化研究者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所言,“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之间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示了这一研究的需要。
”[2]那么究竟什么是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视觉”与“文化”是偏正组合,在这里,“视觉”修饰“文化”。
因而要界定当前被频繁论及的“视觉文化”的真实涵义,首先有必要重新探询视觉的本质内涵。
一、视觉之本质视觉,在通俗意义上即为“观看”。
它又分为不同的注意方式,如看、静观、凝视、观察等。
“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
实用视觉文化读后感(案例13篇)

实用视觉文化读后感(案例13篇)视觉文化读后感篇一1、但是今天,计算机视觉还达不到那个程度。
2、每一个场景都必须有清晰的视觉,设计和目标。
3、那么,你们能理解为什么他可能由于所有的视觉输入都是来自芝加哥的信息而陷入误以为自己在芝加哥的陷阱中。
5、这个部分处理来自视觉的信号和以及我们眼睛的运动信号。
6、这些代理人也有类似人类的视觉和听觉,所以他们只能朝自己能看见或记得的出口逃跑。
7、这些图标不仅使你的电脑变慢,还会造成视觉杂乱。
8、其中的原因,研究人员说是因为我们有双重的视觉系统。
9、在我们重复这些动作的过程中,网络向我们的视觉、感觉和听觉的大脑皮层稳定的传输信息流。
11、在这个接口之下,潜伏着两个视觉系统并行工作。
12、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个是听觉处理者的老师,用他或她的语言对你有视觉思想的孩子说话。
13、今天我仍不敢说自己明白了艺术是怎么一回事,但我的确知道自己早年那些想法与艺术的'本质毫无关系,而仅仅和纯粹的视觉刺激有关。
14、图像艺术家通常负责提供视觉形像,而编辑的作用是将这些形像赋予思想,找出它应代表或显示的资讯,并确定其准确性。
15、使用视觉设计上的一些最优方法可以帮助团队保证在他们的用户需要登录功能的时候找到它。
16、当在创造产品设计时,设计师们在利用视觉模式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他们可能非常精通模式识别的这种形式。
17、但是我感兴趣的是一个视觉和互动设计相重叠的空间。
19、当我坐下来第一次看到我的完整作品时,我想它是我创造的视觉,以一个统一的实体形式表现出来。
20、你拍摄的图片都是由形状组成的,你无法拍摄一棵真正的树,你只能通过拍摄树的形状和颜色来传达一棵树的视觉信息。
21、像业务仪表板一样,业务空间的视觉外观是由主题确定的。
22、然而,当你画出草图,你的视觉系统就能够把信息整体地一口“吞掉”,在某种程度上,这样更适合于在你的大脑的图书馆中进行检索。
23、人们有点惧怕她,就像一个人惧怕那些视觉清晰并可看清一切的人,就像一个人惧怕生活,好像生活带有灵感、带有艰涩难懂的诗意似的。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引言视觉文化传播是一种旨在通过视觉形态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独特文化内涵的传播方式。
它通过图像、设计、摄影、电影等不同形式的视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背后的符号、符号系统和符号意义进行沟通,进而达到传递意义、建立共识、引起共鸣的目的。
视觉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媒介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
本文将对视觉文化传播进行阐述,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视觉文化传播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
相比于纯文字传播,图像和视觉元素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人类视觉系统对于图像的感知和理解是一种原始、直观的方式,能够快速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和内在共鸣。
其次,视觉文化传播具有隐喻性和多义性。
图像和视觉元素往往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可以通过视觉符号携带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意义。
这使得视觉文化传播更加丰富和有趣,能够触及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第三,视觉文化传播具有较高的传播效率和延展性。
视觉元素可以在不同的传媒平台上进行传播,包括网络、电视、印刷媒体等,进而形成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它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迅速扩散和传播。
视觉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视觉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广泛多样,包含了艺术作品、广告、品牌标识、影视作品等多个领域。
首先,艺术作品是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通过视觉元素传达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广告作为商业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也是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精心设计的广告画面和形象,广告传达着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特征,还有品牌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优秀的广告作品往往能够引起公众的共鸣,形成品牌认同与忠诚。
第三,品牌标识是企业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独特而富有辨识度的标识能够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符号,并在市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第六章 视觉文化 《文化研究导论》

主要特征
女性处在被动的、被人观看和被展示的位置上, 而男性则是主动的、看的载体。
电影选择以视觉快感为轴心的方式来安排,叙 事的要求或逻辑被边缘化为外在的、可有可无 的因素。
2.奇观电影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奇观可称之为动作奇观,如《卧虎藏 龙》。
第二种奇观可概括为身体奇观, 如《阿凡 达》。
第三种奇观可谓之速度奇观,如《007》系列。 第四种奇观可名之为场面奇观,如《星球大
视觉消费成为消费社会中重要层面
原因:看与被看的行为都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 由于观看物品已经成为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路 径,所以,商品外观、品牌、及其复杂附加意 义,便成为认同和发现自我身份的活动。 。
典型例证:约翰·费斯克关于牛仔裤的分析。 在消费社会中,牛仔裤含有复杂的文化意义和 身份建构功能。
传统文化:身体标准受制于特定时间和空间,具有 明显的地方文化局限性。
视觉文化:通过各种传媒把关于身体的标准推演成 为跨文化的全球普遍范式。
传统社会的身体标准及塑造技术是通过强制性的措 施实施的,当代视觉文化则把暴力强制内化为人们 的主动选择。
传统社会的身体视觉范式是在封闭的、数量有限的 结构中存在的。而当代视觉文化则生产出数量惊人 的各种形体样板。
第三,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人们的消费行为明显受 制于商品形象的控制,这就出现了所谓“视觉导向 的消费者行为”。
居依·德波从另一个角度 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形象 霸权。
在德波的理论中,景象 这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十 分复杂,它不是形象的 聚合,而是人们社会关 系,以及经由形象所中 介的社会关系。
2.视觉消费的文化意涵
对于视觉文化研究来说,重要是人们视线后面 所隐含的复杂的视觉观念。
不同的眼光塑造了人们不同的视觉经验,而不 同的视觉经验又决定了特定的视觉文化及其对 它的理解。
什么是视觉文化

何谓视觉文化?*[美]尼古拉·米尔佐夫王有亮译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
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
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
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
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
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
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
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
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
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橥了这一研究的需要。
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
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者用来观看或者用来提高肉眼的视力,从油画到电视再到因特网等,不一而足。
这种评论解释了图像制作的重要性,解释了某一给定图像形式上的组成部分,以及通过其文化接受而使作品最终实现。
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经常被定义为现代主义的危机,即广泛复杂的种种表征观念和模式的危机,从业已形成的关于进步的信念,到抽象绘画和现代小说的兴起。
现在,由于没有出现其他变化,这些表征手段似乎不再令人信服了。
结果,后现代的主导风格就是反讽:一种刻意的混杂,它被当做新发明的手段而受到品评。
视觉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

视觉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视觉文化研究的核心是()A. 视觉艺术B. 视觉传播C. 视觉符号D. 视觉感知2. 下列哪项不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A. 电影B. 广告C. 音乐D. 摄影3. 视觉文化中的“图像转向”是指()A. 图像在文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B. 文化越来越依赖于图像的传播C. 文本的重要性逐渐被图像取代D. 以上都是4. 在视觉文化研究中,“视觉素养”指的是()A. 理解视觉信息的能力B. 创造视觉作品的技能C. 艺术鉴赏能力D. 视觉艺术的理论知识5. 视觉文化研究通常涉及哪些学科领域?()A. 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B. 文学、历史学、人类学C. 政治学、经济学、法学D. 以上都是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6. 视觉文化研究只关注现代和当代的视觉艺术作品。
()7. 视觉文化中的“读图时代”意味着图像已经完全取代了文字。
()8. 视觉文化研究认为,所有的视觉表达都是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反映。
()9. 在视觉文化中,色彩、形状和构图等元素不具有象征意义。
()10. 视觉文化研究强调跨学科的方法来分析视觉材料。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
12. 描述视觉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3. 论述视觉文化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和接收。
14. 分析一个具体的视觉文化案例(如一部电影、广告或艺术作品),探讨其如何体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共30分)15. 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你对于该现象的批判性看法。
答案:一、1-5 D C A D D二、6-10 × × √ × √三、11. 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包括跨学科性、重视视觉材料的分析、关注视觉表达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强调视觉素养的培养。
视觉文化与社会性别课后答案 (2)

1【单选题】强奸破坏的是()。
•A、性的完整性•B、心理健康•C、对个人自由意志的控制•D、生理健康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单选题】强奸是一种违背个人意志的()。
•A、暴力•B、骚扰•C、行为•D、挑逗我的答案:A得分:0.0分3【判断题】类似侵犯贞操权的案件,我们更容易以强奸罪来进行起诉,并获得胜诉。
()我的答案:X得分:0.0分4【判断题】社会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将简单的道理展开,复杂化,也能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原到最基本最本质的样子。
()我的答案:√1【单选题】争辩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更优越,哪一类人是“范本”,这样的思路是陷入了()的漩涡。
•A、本质主义•B、形式主义•C、性别主义•D、反本质主义我的答案:A得分:0.0分2【单选题】在性别的界定中,用来判断性别归属的条件有()个。
•A、1•B、2•C、3•D、4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3【单选题】玛丽莲.梦露的染色体是()。
•A、XY•B、XX•C、XXY•D、XYX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对男性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是()。
•A、自我•B、无序•C、事实•D、逻辑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5【判断题】男性的体内不含雌激素,女性体内不含雄激素。
()我的答案:×1【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制度是起源于()。
•A、人口再生产•B、劳动分工•C、亲属制度•D、性行为的主客体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2【单选题】社会性别机制需要从()个方面来认识。
•A、1•B、2•C、3•D、4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作为个体的性别的组成要素的是()。
•A、生理性别类型•B、社会性别身份认同•C、社会性别化的亲属关系•D、社会性别展示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单选题】认为“社会性别一种复杂的政治机制”、“产生于身体、行为和社会关系间的一套效应”的人是()。
•A、涂尔干•B、荣格•C、弗洛伊德•D、福柯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5【判断题】认为社会性别制度起源于亲属制度的人是盖尔.鲁宾。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
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著,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
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
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
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著,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
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
我们现在所见的视觉论著,更多的是持一种社会学或文化学的立场,而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进行探讨还显得非常欠缺。
在我看来,文艺学和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展,恰恰应该以视觉问题作为一个突破点和生长点。
可见与不可见:视觉文化的双重属性

可见与不可见:视觉文化的双重属性鲍懿喜【摘要】将可见与不可见的命题从哲学和美学领域引入视觉文化研究时,可发现它们在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是作为视觉文化的双重属性相互依存的,并且在视觉文化的模仿、复制和虚拟等不同发展阶段,对应性地发展出了表征、消解和共融的相互关系.本文依据图像学的三个层次理论对视觉文化中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形态进行了分析,试图进一步发掘视觉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3页(P239-240,243)【关键词】设计;艺术美学;可见与不可见;视觉文化;表征;消解;共融;艺术传播【作者】鲍懿喜【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可见与不可见原本是个视觉哲学命题,关涉的是事物的二分法,指在可见与不可见、物质性事物与其所代表的非物质意义、外在形象与内在观念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区分,是泾渭分明的。
然而在视觉文化中,可见与不可见则是对立统一的。
视觉文化的特点是不仅能用可见的事物指示不可见的内容,而且能将不可见的事物予以视觉化,因此,可见与不可见在视觉文化领域中相互关联,成为视觉文化的双重属性。
当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视觉文化中可见与不可见的内涵与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有学者根据视觉文化的发展进程,将之划分为模仿的视觉文化、复制的视觉文化和虚拟的视觉文化。
[1]与视觉文化这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分别存在着表征、消解和共融的关系形态。
一、模仿的视觉文化:可见是不可见的表征模仿说(Mimesis)是古希腊美学的基本原则和信念之一,被视为艺术的起源或知识的起源,关注的是艺术如何保持其真理性,如何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在其著作《美学理论》中曾提出:“只有当人们的体验达到区分真理和非真理,或者作为初始阶段达到区分正确与错误的水准时,才能理解艺术作品……对作为真理之显现的艺术作品的理解,是将它置于同其非真实的联系之中,因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涉及到其外在的非真实,即某个历史瞬间所具有的非真实性。
视觉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103■教育学视觉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丁卓(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自动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摘要:在融媒体背景下,以视觉文化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将视觉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具有极大的优势。
针对视觉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分析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提出将视觉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路径,探讨视觉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视觉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应用路径基金项目:2014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4I13);陕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SGH17H04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02017HQZZ03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20)00-0103-04收稿日期:2020-09-19作者简介:丁卓(1980-),女,陕西韩城人,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育与视觉文化研究。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1]。
在新时代,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更好地深入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融媒体背景下,视觉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
视觉文化研究把视觉从阅读的辅助功能中独立了出来[2]。
与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同,视觉文化拓展了大学生阅读的新空间。
如何将视觉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探讨的课题。
一、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一)
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
不言而喻,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
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着,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
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
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
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着,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
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
我们现在所见的视觉论着,更多的是持一种社会学或文化学的立场,而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进行探讨还显得非常欠缺。
在我看来,文艺学和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展,恰恰应该以视觉问题作为一个突破点和生长点。
我认为,一方面视觉文化本身的问题还需要从内部进行探究,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这两点是使这个问题得以向前推进的两个进径。
我们无意于以某种夸张的姿态以求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是想以学理性的客观与平和来探索视觉文化在本体上的建构和文艺学美学方面的延展。
这里的几篇文章,尽管角度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这样的初衷。
视觉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分别讨论视觉文化研究三个相关问题: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看的方式和视觉文化研究的反学科性。
(一)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
在视觉文化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的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研究主要关心的是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
在他看来,视觉文化研究具有某种“非学科性”或“去学科性”,即是说,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学科结构(如艺术史)或学术运动(如文化运动)的新型研究。
他在视觉文化课程大纲中,以关键词的方式详述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范畴和关键词:
视觉文化:符号,身体,世界
在这个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词家族中,第一个术语是环绕着符号概念做文章的,但并不是为了把握某种视觉文化的符号学,而是要提出有关视觉符号的问题,也就是视觉的与阅读的东西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个概念旨在提供形象和视觉经验解释的工具,同时由视觉符号向社会、文明、历史和性别等范畴延伸拓展,视觉符号本身复杂的文化意义由此显露出来。
假如说第一个概念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基础的话,那么,第二和第三概念则更多地涉及到形形色色的视觉现象与视觉经验。
身体乃是主体性的标志,而世界则是对象世界,两者构成了复杂的相关
性。
从中可以看出米歇尔极力提倡的视觉文化研究决不囿于一个具体学科,而是学科间的,这就是他所说的“非学科性”和“去学科性”的意图所在。
那就是用这些带有开放性和“家族相似”视觉文化关键词,来消解成型的学科及其方法对视觉文化的“曲解”和“限制”,把视觉文化研究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另一种看法认为,视觉文化研究集中在视觉性上。
英国学者海伍德(IanHeywood)和塞德维尔(BarrySadvwell)就提出,视觉性的研究可依据视觉现象的四个不同层面来分析:第一,在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实践层面。
在构想“他者”的政治和伦理实践中,在每天的社会体验中,这种意义实践确立了我们的经验结构,也建构了从艺术、新闻到人文科学等活动中的视觉范式。
第二,晚近出现的解释性问题结构(关于看的不同方式的种种理论叙事),它带有某种探索视觉秩序的社会学和政治的经验性承诺。
第三,在反思这些问题和实践的社会建构中历史地形成的理论科学和批判思想的作用。
第四,元理论层面,即关注质疑和解构视觉组织范式,以及使之合法化的实践、机构和技术的历史和意义。
这一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设想立足于某种视觉的解释学,更关注如何为视觉文化研究确立合理的理论范式和解释方法。
另一些学者强调,视觉文化研究关心的是一系列的提问方式,我们正是依据这些提问方式才生存于并重塑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赋予视觉文化以本质。
因此,视觉文化领域实际上至少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
第一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形象,它们是多种常常充满争议的历史所要求的。
第二是存在着许多我们视觉观看的机制,它们受制于诸如叙述或技术等文化模式。
第三是存在着不同身份或欲望的主体性,我们正是以这些主体性的视角,并通过这些主体性来赋予我们所看之物以意义的。
这种主张专注于形象或对象的接受而非生产问题上,并把它视为视觉文化最有意思的问题之一。
以下我们从两本比较有代表性的视觉文化研究的导论性著作出发,来看在西方学术界如何规定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的。
纽约州立大学艺术史教授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NicholasMirzoeff,AnIntroductiontoVisual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9])由英国的罗德里奇出版公司于1999年出版,该书注重于讨论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视觉性,包括图像界定、摄影时代和虚拟性三个小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文化,包括超越文化、看性别等;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全球性和地方性,从戴安娜之死来看全球视觉文化等。
另一本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美国学者斯特肯和卡特赖特所著的《看的实践:视觉文化导论》(MaritaSturkenandLisaCartwright,PracticesofLooking:AnIntroductiontoVisualCultur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1]),该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发行。
该书分析了9个问题,分别是:1.看的实践:形象,权力与政治;2.观者制造意义;3.观看,权力与知识;4.复制与视觉技术;5.大众媒介与公共领域;6.消费社会与欲望的生产;7.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8.科学地看与看科学;9.视觉文化的全球潮流。
从这两本代表性的著作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视觉文化研究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视觉性及其对人的社会文化影响。
换言之,视觉文化就是要把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过程当作基本主题。
在西方学术界由于福柯等人的影响,视觉文化研究特别关注阶级、性别、种族等社会关系中所呈现出来的权力关系和身份建构。
一言以蔽之,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性对每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渗透了复杂的社会文化权力制约过程。
我们通过视觉来与他人和文化交往,交往过程中社会文化的种种价值观、权力/知识、意义理解便不可避免地进入个体不断内化的视觉经验之中。
因此,对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的分析始终是视觉文化研究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