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浅谈转喻的英汉互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喻[浅谈转喻的英汉互译]

转喻(Metonymy)最早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名称提出的。《韦氏新世界词典》(第3版)是这样定义的:转喻是一种修辞格,其实质在于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替代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名称。转喻又称换喻,借喻或借代: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也有学者把转喻称为隐性隐喻,并分为三级。认知语言学家们对于转喻的研究则更加层层深入。

从转喻的认知特点来分析,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不然翻译就无法完成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翻译转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保留本体,即转喻所表达的含义。能否保留喻体形象,则要视文化与语言的差异而定。本文试图以英汉两种语言中转喻的互译为例说明,转喻的翻译要根据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认知结构的同异程度决定其法和度,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1、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些差异,却更多的是令人惊讶的相通。当两种语言中某种转喻的运用和人们的认知模式相同或相通时,转喻的翻译就可以采用保留喻体(用于指代另一事物的事物)的直接译法。

例1: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在这句话中,用“pen”(钢笔)这个喻体转喻语言(language),而用“sword”(宝剑)这个喻体转喻武力(military force)。

具体的指代链如下:

Pen→any writing tool(part for whole)→article(tool for result or production)→language(part for whole)Sword→any fighting tool(part for whole)→military force(part for whole)

恰好,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指代链,或者说这种对应的指代

链完全可以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即:钢笔→任何书写工具→文章→语言//宝剑→任何武器→武力。于是,这句英语转喻可以采用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而又毫不改变转喻的喻意,即译成“钢笔要比宝剑更锋利”,或更简单化一点,“笔比剑更锋利”。中国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指语言文字的力量比武力更有影响力,更能最终解决问题,这也正是英文原句的喻意所在。

2、保留喻体加解释

翻译的目的除了让目的语文化读者了解原语所表的含义之外,应该起到介绍外国文化,让读者了解外语语言的魅力及外国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的作用。如果保留转喻中的喻体不能直接让目的语读者明白其含义,可以采用保留喻体加解释的翻译方法。

例2:I am reading Lu Hsun.这句话中是用Lu Hsun 代指Lu Hsun“s works。这是一种常见的英语表达方式,已经形成了常规。但是在汉语中这种用法却还没有被人们认可。除了翻译出于喻体之外,还得加上解释,即可翻译成:我在读鲁迅的作品。

例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一句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谚语。其实,在英语中也有表达相似意义的谚语: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二人智慧胜一人)。但是,在翻译例3时,如果采用“归化”翻译方法,就可以直接翻译成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也能表达同样的交际效果。但是这样并不利于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但是如果采用保留喻体的直接翻译方法,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讲,可能会困惑不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诸葛亮是何许人,和臭皮匠又有何关联。所以最好还是采用保留喻体加解释的方法来处理,对诸葛亮的特点进行说明,并指出所比较的内容是智慧。从而,例3就可以翻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3、丢弃喻体

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中的差异,对于同一件事物不同文化中人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因而在人们的认知域中形成了不同的指代链,在

一种语言中的某种单体对应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或者可能有不同的对应,或者也存在着相同的单体对应关系,但不具备合适的语境。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的方法进行转喻的翻译。

例4:He is fond of the bottle.在这句英语中用“bottle”这个装酒的瓶子(容器)指代瓶中的酒“wine”(内容),已经在英语中形成了常规用法,人们会毫无困难的理解为“He is fond of drinking wine/alcohol”。如果直接翻译成:“他喜欢瓶子。”中国人就不会理解其真实含义,也就不是忠实的翻译。所以还是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的译法更合理,即译成:他喜欢喝酒。

在中国,人们对酒也有常见的转喻用法。

例5:“劲酒虽好,可不能贪杯!”(广告词)

例6:“他每餐都要喝两杯。”

这种用“杯”(盛酒的容器)指代容器中的内容“酒”的形式在汉语中已经形成了常规。如直接翻译成:“Jin liquor is fine, but don’t be greedy for glasses”那就令人费解了,因为在英语中用“glass”指代“liquor”的用法并不常见。所以还是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翻译为好――“Jin liquor is fine,but don’t drink too much.”但是,如果把例6翻译成“He would have a few glasses with every meal”也是可以被人理解的。虽然用杯子指代酒的转喻用法没有在英语中形成常规,但是英汉语言中都有用容器指代内容的认知方式,而且又有具体的语境参照,所以这一句采用了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也是可行的。这就是常规与语境对转语翻译策略的影响。

4、转换喻体

由于不同文化中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可能有不同,或者因有不同的文化起源,有些在一种语言中常见的或已形成常规的转喻用法在另一语言中不存在而用了另外的喻体来表现同一个本体。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采用转换喻体的翻译方法。

例7:The film has a strong cast that includes several big names.本句中用“big names”指代“famous actors”,表示名气很大的演员。在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