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主体性教育研究开展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呢?
一、创设质疑环境,让学生勇于质疑。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但长期以来,师传生学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就所学的内容向老师质疑。是不是他们真的没有疑问吗?我想肯定不是的,是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问的自由权,他们不愿质疑,不敢质疑,不会质疑。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创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教师对学生应持多表扬多鼓励的心态,不压制不挑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我常常面带微笑,用期待的眼神去望着他们,让学生从内心放松,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接着用温和的语言去激励他们,比如“你们能提问什么问题?”“你能从课文中看出了什么?”“你这问题很有针对性。”、“你的想法很特别。”……有时我还配以手势,用饱满的情
怀来感染他们。这样,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来带动学生进入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他们也就乐于思考,勇于质疑。
其次,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平时我很少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质疑,常鼓励学生要大胆去质疑,大胆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当学生提出奇离古怪或幼稚甚至错误的见解时,我会先肯定他的勇于质疑,然后再指出其不足,不会断然否定或加以指责;而对提出有针对性问题的同学,加以表扬,从而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其感受到质疑探究的乐趣。这样,学生打消了思想顾虑,解除心理压力,增强信心,就能轻松思考,从容质疑,自主性也就提高了。
二、指导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授之以渔”,通过指导示范,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高能力。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
1、初步感知,抓住关键点质疑
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要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循循善诱地让学生抓住质疑的关键点: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修辞手法、主题、材料的选择甚至文章插图等。如课题通常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之眼。针对课题质疑能够从总体上提纲挈领把握文章内容。如教《背影》时,我教学生针对课题
提出这些问题:本文写的是谁的背影?这背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描写这背影?这背影的背后是怎样的故事?学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好好感受那一幕幕让人感动的画面,既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丰富情感体验,又能引导学生珍视亲情,善于理解父母,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每篇课文往往有一些重点句、关键句,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的作用,这一类句子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重点句引疑推导,能“触一发而动全身”。如教《芦花荡》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最能体现老头子性格的一句话: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让学生认真去分析这句,我提出以下问题:怎样理解“过于”二字?能否去掉?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质疑探究,让学生明白“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就能引导学生较好地把握老头子的性格,同时也深化了对小说人物的理解。这样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学会如何从关键点入手,能对课文加以质疑,揣摩分析,把握其内涵意蕴。
2、不同文体,不同质疑。
现在的教材内容比较系统化,一般把同一文体的几篇课文作为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主题,学生学起来比较系统化。我经常引导学生根据同文体特点、结构特征及相应学习方法,
以文体共性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质疑问难。倒如: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对所有的小说,我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中的共性——人物、环境、情节的分析可以把握其主题,由此引导学生可以做以下的质疑:这篇小说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文章在情节上作了怎样的安排?文章有哪些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如此训练,使学生在遇到同一文体的文章能有针对性地质疑,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会自己探究,自主能动地去学习。
3、围绕空白点质疑。
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课文有时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时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时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本身是有内容的,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填补“空白”。如《石壕吏》这课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空白质疑:那个幽咽的
人是谁?他为何不被捉走?谁天明登前途?他看到了故事的发生?他怎样躲过官差夜捉?在质疑的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组织语言把这空白的故事情节描述出来,这么一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得到扩展。
4.在比较中质疑。
有比较才有区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别事物间的异同,从中挖掘出质疑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文章进行内部比较,也可以对不同文章进行比较。如我在教巴金的《短文两篇》这一课时,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我让学生把两文联系起来阅读,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在不同的两篇课文中提到相同的东西?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比较中质疑,就能让学生对每篇课文有个具体把握,还能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自己探究,自主学习。
三、整合质疑问题,让学生善于质疑。
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贫乏和质疑经验不足,理解与提问能力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提出的问题内容表达可能不明确或是针对性不强;或问题显浅俗套,缺乏深度;或艰深难懂。面对这些问题,这时我注意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针对课文重点内容提出质疑。对所提问题进行整合、去粗取精、删改优化,使所提问题更有针对性、更有质量。同时,让学生在这一分析整理问题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