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古典美与创作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wenjianshe001@
47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古典美与创作研究
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曲洁
摘要:川端康成作品众多,我们将从川端康成小说“清寂”艺术特色的形成进行细读。川端康成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模式及其反映出的人物生存境遇,通过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这一主题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残酷并进而探讨生命的意义。通过对川端康成作品的分析进而把握川端康成生命美学思想的内涵。
关键词:川端康成 文学融合 创作理念
引言
作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一系列作品。川瑞康成的小说主要抒发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感叹,映射着对现实生活的疑惑,探讨了生命何去何从的真谛,人类的情感交流模式及人物生存境遇也通过这一主题的讨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研究命运无常的问题,是他贯穿始终的小说主题,对死亡入微透彻的描写使得对活着的含义得到了最精确的释义。在我国,川端康成的著作存有各种不同版本。其中以《川端康成小说百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卷本的《川端康成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十卷本《川端康成文集》最具有研究价值。虽然我国还未出版过川端康成全集,以上颇具规模的文献资料已然可以为我们揣摩川端康成的整体文学风貌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笔者针对他的著作展开细致的阅读,关注了近年来其小说在中国地区的影响,着眼于他的作品所形成的“清寂”的艺术特色。由此,本文主要对川端康成的著作进行解析,期望透过此类解析把握其生命美学的思想含义。
一、古典的“清、寂”艺术特色
论及川端康成文学书写方面的特点,
“清、寂”两个特征是不可忽视的。“清、寂”全言“和敬清寂”,出自于日本的名人千利对于茶道的“四规七则”的感悟,这也是茶道的精华所在。“清”“寂”作为茶道术语,说的是茶室与茶庭的干净和整洁,与缭绕周边的清幽氛围。“七则”包括:浓淡适宜的茶、热度刚好煮茶的炭火、与季节适应的茶温、新鲜的插花、提前恭候的主人、为客人制备的雨具、乃至尽心照顾客人们的待客之心。茶道所包含的道德情操、伦理觉悟与艺术美感都可从这些规则中初窥一二,茶道把精神上多修行融会贯通在生活乐趣里,使得生活充满欢愉,通过主人及客人之间协同合作达到陶染情操的目的。茶道中的“清寂”神韵与川端康成的文学特质更是一脉相通。
“清”之韵,体现于作家惯用的以清淡中和、委婉内敛的笔调来描述角色的内心世界,体现感情,书写命运的写作方式。相较于现实主义,川端康成不太注重对现实的机械模仿,而是落笔于感官世界,这使得他的作品透出水一般冲淡、柔和、清灵的质感。如小说《古都》中,主人公千重子本就是个敏感的姑娘,自了解自己曾被遗弃的身世后,与父母的关系就不可逆转地变化了,甚至常为了父母的无心之言而潸然泪下。千重子和其孪生妹妹苗子重逢以后,其内心转变趋势就显得更为明显,她一面期盼可以与苗子共同居住,但自知会辜负养父母的恩情。当笔触落于描写大森林中,千重子和苗子两个小姑娘在相会时,清新凛然而又略带感伤的气氛更是跃然纸上。
“寂”之韵,则是另一种川端康成看似信手偶得,实则苦心雕琢的一种意境。再以《古都》为例,其中情节的叙述都在静谧中娓娓道来。如卷首提到千重子
及真一于平安神宫相约观赏樱花,那背景里只有两人身影矗立于静静落花。千重子喜静,常往返徘徊在庙宇或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内心期盼的那个清寂世界。名篇《雪国》之中,同样也充盈着这种幽静的氛围,作品运用简洁明练的语言,将喧嚣的尘世抛却,引读者缓步而行,进入被积雪覆盖,毫无杂色杂音的纯净的雪之国。同样,小说《名人》也反映了棋手心神凝注所形成的幽暗寂寥的内心氛围。
综上,我们不仅能从文本中切实体会到川端康成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的“清、寂”之感,还受到作者恬淡超然的心境的影响而心绪宁静。这正是川端康成之人生经历的积累,人生底色的折射,人生态度的反映。
二、“风雅”与自然观的渗透
作为传统东方美学的范畴,“风雅”一直存在于我们常探讨的文学领域,并有着相当漫长的发展历史。而它的起源毋庸置疑是中国现实主义经典——《诗经》,在《诗大序》中提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乃《诗经》依据文体分成的三种:“风”指国风,也就是西周各个国家的民谣;“雅”是乐歌,周人把周王京畿叫做夏,古时候雅和夏通用,所以有了这个称呼;“颂”是形容、称赞之意,乃那个时候当权者在祭祀之时演奏的乐歌,后来的人就用“风雅”来指代诗歌文章。“风雅”传到东洋后,并未被如旧套用最初的含义,而被填充了新的内涵于其中。“风雅”概念在日本的接受下进一步焕发活力,得益于俳句大师松尾芭蕉。
作为江户时代声名鹊起的俳谐大家,松尾芭蕉整个人生近乎都用在旅行道路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26.023
48
WEN XUE
文学2016.09当中,他云游于自然聆听美的旋律,他徜徉于山水中找寻艺术的真实,成就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日本文学历史上让人无法忽略的一代“蕉风”。川端康成明显受到了风雅境界的影响浸润,其说过:“风雅,就是发现现有的美,感悟现已发现的美,创造让人感悟的美。”将“风雅”定义成为“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从正面提出人和自然融洽共处的观点,阐述将心灵放置于渺茫宇宙去感受微妙悸动的独特感触,通过纤细敏感的神经抒发不可言喻的微妙情怀,这予以了风雅极大的发展。
由此观之,“风雅”的精髓已然深深植入了他的写作风格,而把“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至“雪月花时最怀友”这个境界更展现了他著作里面不可磨灭的人文关怀。从人和大自然之间的感情相通,返回至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对话,川端康成在松尾芭蕉苦苦寻觅的那种寂静平淡美以外,更拾遗了人和大自然、人和人的移情美、余情美。“风雅”精神如种子一般深植于川端康成的心中,并汲取养分枝繁叶茂,开出花来,这对他自身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在文本上体现出以下独特的美学特色:
(一)表现在重视季节感,以及对生命律动的精准把握
关注季节与旋律,可追溯到我国古代文论里面的记载。《文心雕龙・物色》篇:“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日本传统作家在文学积淀方面颇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加之其独特的大和民族性格,使得这种审美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日本的和歌及俳句里面有的“季题”理念就是两者相互作用之结果。“季题”是指在俳句中体现和春夏秋冬相关的自然现场和认识现象。独特的季题能令读者体会诗作中包含的节律氛围与伴随而来的澎湃感情。尽管从文体创作角度上看,川端康成并非诗人,但在其所创作的作品里面,季节感乃至
“季题”仍有值得关注的重要影响。在《古都》《山音》之类著作中,春夏秋冬的景色常被当作题目来使用,这种从一个角度来说流畅地推进文中的时间改变架构转变,另一个角度也同时烘托了人的感情与自然现象的融洽相处。除此之外,他的著作中情节演变一般都遵守一个比较稳定的周期,一般来说以一年为单位。在这一年的过程中,人物命运和春秋流转通过季题意识表现出形式上的契合与逻辑上的一致。
(二) 人和自然间情感的相互渗透川端康成笃信万物都有它的灵魂,坚持万物一如,在这种思维意识下“我”和自然经常不分彼此。以至于人和物之间开始存在了相互对话的情况,感情也达到了相互融入的理想状态。 川端康成写道:“每当看见有人伐木,我便产生自己身体亦被截断的痛切之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作者坚持人和自然密切相关,存在撕扯不断感情联系的信念。可以看出,他持着平等态度看待世间万物,生命的力量就是他信念中万物沟通之桥,情感间原始的相互渗透是生命体间交流的顺理成章。
(三)植物的命运和人的命运相似他还坚持这样一种思维——植物与人的命运有着类似之处,这是全部抒情诗永远不会改变的主旨。诺贝尔奖授奖辞上有这样两句话:“读他的作品,会使人想起日本的绘画。由于他非常喜欢纤弱的美,喜欢用那种笔端时常带着哀伤、且有着象征性语言来展现自然界的生命与人的宿命。”上面这段文字评价相当精确,置身于川端康成的世界,自然界的生命市场代表了人的生命,这种象征含义包裹了一种纤弱又柔韧的伤感意味。如,《古都》一书中,那长于树干的两株紫花地丁,就一脉相承地预示了孪生姐妹聚散离合的宿命。忧思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如同蒙了一层朦胧的轻纱,又隐约揭示着注定的宿命。再如《雪国》,“秋天越来越冷,他房间的席子上,每一天都有死去的虫子……其实走近一看,脚和触须还在抽搐、挣扎。”凄
凉的描绘,正是相对明确地预示了叶子即将离去,叶子与蛾子之死在作者的描绘下,呈现出了相似的安静与唯美。
结语
探究生命的本质和执着地追求美,如同主线一般始终贯穿在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他的创作是不懈地在美和生命之间建立关联,把生命不停歇的变化和与美无终止的发生消逝统一。在独特的审美过程中,他书写出整套奇绝的经典,淋漓地展现着他对生命与美的真知灼见。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包含的这深厚的艺术内涵,其对美学的追求长期处于流变的状态下,根本原因是川端康成之文学思想的复杂性与多维性。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主题内容涉猎广泛,可以说他始终在跟随着时代的脚步,通过各种主题的建立,构造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将他地道的都市气质融入到作品中去,在新感觉派时期,他实践了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创作方式。而其在回归传统时,又把东西方美学思想融为一体,开辟出了新的艺术途径。这些复杂的潜藏要素不可分开地来进行研究,它们是紧密结合于一体的。语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十卷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荣生.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取向比较及讨论[J].语文建设,2002(10).
[3]张琨.析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留恋与迷惘[J].语文建设,2013(08).
[4]川端康成.雪国古都[M].叶渭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李慧,王盛.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析[J].语文建设,2015(20).
[6]樊云.川端康成《雪国》中人物与创作风格研究[J].语文建设,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