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概要
中国传统医学的产生、发
展和医疗理论
孟伯思维
中医的产生源于朴素的原始居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医”一词是在近代西医东传之后为了区别本土医学与西方近代实验性、精确性的医学而产生的。在上古时期中医并不叫中医而叫做“巫医”,当时的医术玄之又玄,完全是以神鬼的名义在进行,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完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与臣服;稍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文开化及知识的传播,我国传统医术开始进入了实际的、有参考物的“科学时代,这时我国的医学界流派纷争,其中以儒医(讲求实用和普及性,内容几乎全部公开)和道医(相对比较神秘,多为沉溺于修仙炼道者所用,多有真传、秘传之术,内容不对外公开)为盛;到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随着实用性技巧的盛行,医学界内儒医之风大盛,成为医学的主流,道医则几近失传。
自1827年西方近代医学传入我国之后,西医以其疗程短、见效快的特点为社会上层人士所推崇和采
用,并逐渐蔓延到整个社会,中医从此走向了没落。民国以后,由于某些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中医学曾一度受到打击和排挤,得不到传承和发展。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文化建设被提上日程,中医学作为传统文化才被大力发掘和发展。
我国的医学理论大抵是以《黄帝内经》为本源的,此后又出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由此形成了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因此,我国医学又叫“歧黄之术”。因为我国传统医学没有可以量化操作的数据指标,所以并不为近代科学医学所承认,而只是认为它是一种具有神奇效应的“术”。
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腑脏经络学说以及气血津液学说等。
阴阳学说本事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点,它是对自然界中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抽象概括。在中医学中阳指得是具有活跃的、外在的、上升的、热烈的、功能集体亢进的特征的症状;阴指的是具有沉静的、内敛的、下降的、寒性的、功能集体衰减的特征的症状。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彼此制约,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升、降、入、出是再中医学描述人体生理变
化的四种基本形式。
五行学说也源自我国古代的哲学观点,它是根据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间的物理关系形成的。五行相生是指一种食物对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有着促进的、滋生的作用;五行相克是指一种食物对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有着阻碍的、一致的作用。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医学中,“木”其“曲、直”之意;“火”取其“炎、上”之意;“金”取其“从、革”之意;“土”取其“稼、穑”之意;“水”取其“润、下”之意。
中医学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生命有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四种基本物质。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细之物,具有起动、温润、防护、固化、摄取之功效,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血,行走于经脉之中,具有提供营养、温润躯体的功效。
清而稀薄的体液曰“津”;浊而浓稠的体液曰“液”。津液具有温润、滋养的功效,津液不足则皮肤易干燥。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队人体机能组成部分的划分。五脏是对全体机能的主要划分,六腑则分别配属于相应的五脏区。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五大区域。
中医学认为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躯体上下内外的通道,是用来传输和促进生命物质循环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之间、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稳定的动态的平衡,当这种平衡遭到了破坏而又不能及时获得修复时,便会导致疾病。
致病的原因有: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淤血、环境、外伤、虫兽伤等。其中六淫、七情为内因,饮食、劳逸、痰饮、淤血为外因,其它为不内外因。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热)。
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是:食补为主、药补为辅,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协调脏腑功能,调和气血,因因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