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引水原理分析

合集下载

秦朝的土木工程修筑灵渠与运河的奇迹

秦朝的土木工程修筑灵渠与运河的奇迹

秦朝的土木工程修筑灵渠与运河的奇迹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以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卓越的治理能力而闻名。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土木工程项目,其中灵渠与运河建设便是其中受人瞩目的奇迹之一。

一、灵渠——水利工程的奇迹灵渠,位于今天中国陕西省咸阳市和渭南市之间,是秦朝时期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

灵渠总长约36公里,沿途引水于巨鹿山脉的南麓,经过灵岩山一带,最终在渭水汇入渭河。

1. 水利意义灵渠的修筑对于解决渭河流域的灌溉与排水问题至关重要。

在秦朝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灌溉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由于当时渭河水量不稳定,不时发生洪水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困扰。

灵渠的建设不仅增加了渠岸地区的农田灌溉用水,还有效地引导了洪水,保护了渭河流域的农田免受洪涝灾害。

2. 施工难度灵渠的修建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

首先,灵渠所经之地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和河谷等多种地貌。

其次,由于渠道的长度较长,需要跨越平地、小山和山口等不同地形。

此外,修渠的过程中还需要控制泥沙淤积、水平均衡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3. 工程技术为了克服各种困难,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技术手段。

例如,他们采用了分段修筑的方法,将整个修渠过程分成数段,分段修建,降低了工程难度。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他们还使用了多种工具和设备,如镐、锄、水平仪等,保证了修渠的质量和进度。

二、运河——连接南北的纽带在灵渠的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另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运河的修建。

这条运河横贯中国南北,通达黄河与长江流域,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交流。

1. 建设规模运河的修筑规模庞大,总长约1800多公里。

它从中国北方的华山山脉开始,经过中原平原,穿越淮河流域,最终进入长江。

修筑运河需要跨越山川河流,因此需要克服大量的地质、水文和工程技术问题。

2. 经济作用秦朝修建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南北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与物资运输。

通过运河,北方的粮食、丝绸和瓷器等商品能够便捷地运往南方,而南方的茶叶、铜器和草纸等物品也可以通过运河迅速输送到北方。

灵渠引水原理分析ppt课件

灵渠引水原理分析ppt课件
3
南渠自南陡口往北经兴安县城、大湾陡、折向西北穿越越城峤至铁路村 会始安水,长4公里,全为人工开凿的航道,宽8~15米,水深1~1.8米, 河床全为泥沙结构;
4
湘江故道 南渠(通漓江)
北渠
5
灵渠由北渠、南渠、铧嘴、分水坝、大天平、小天平和秦堤等组成 1)与都江堰分沙堰功能类似的是:
分水堤,都具有拦水并提升水位,排沙,泄洪的功能;
南岭阻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3分)
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6示意灵渠位置。
(4)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8分)
)(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 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4分) 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 交流;(2分)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 1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6示意灵渠位置。 (3)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说明原因。(12分)
主要目的是运输粮食等物资, 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来自原因是(对秦政权而言,岭南
地区位置偏远,为军队稳定
长期统治,保障后勤供给尤为重要。)
岭南地区地形崎岖(丘陵广布),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
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3分)
9
4)沿AB一线三条河道 地势高低情况
A
AB一线,南渠靠越城岭山麓,地势高, 由于北渠水位经拦河坝抬升,次高, 湘江故道位于原水系河谷,地势最低
B
10
南渠往兴安县城方向地势逐渐 降低,这段是怎么行船的
沿途修建了一系陡门,又称斗门,来蓄水行船,陡门是现代船闸的雏形;
11
2012年全国卷高考题就是以灵渠为案例进行设计题目的

红旗渠引水原理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红旗渠引水原理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红旗渠引水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部分的内容:1.1 概述:本文将详细介绍红旗渠引水原理,包括其设计与规划、引水方式与方法以及主要水源及输送路径。

红旗渠作为中国重要的灌溉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技术挑战。

文章将对红旗渠的背景与历史意义进行概述,并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为本篇文章的开篇之作,主要对整个文章进行概览性介绍,明确目标和框架。

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红旗渠引水原理相关内容,包括渠道设计与规划、引水方式与方法以及主要水源及输送路径。

第三部分则是对红旗渠进行概述说明,包括其背景与历史意义、建设技术挑战与突破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接着第四部分将解释红旗渠引水原理中关键因素和作用机制,包括水量调控与分配机制解析、渠道防漏措施及效果分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介绍。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红旗渠引水原理的重要性和成果,展望其在其他地区的应用前景,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与措施。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而详细地介绍红旗渠引水原理,解析其设计与规划、引水方式与方法以及主要水源及输送路径等关键内容。

同时,将概述红旗渠背景与历史意义,并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通过解释红旗渠引水原理中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其水量调控、渠道防漏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和效果。

最后,本文还将展望红旗渠引水原理在其他地区的应用前景,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和改进方向。

2. 红旗渠引水原理:2.1 渠道设计与规划:红旗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项目,其引水原理主要包括渠道设计与规划。

在红旗渠工程中,专业工程师进行了详尽的渠道设计和规划工作,考虑了地形、水文、土壤等多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各种信息,确定了最佳的渠道路径和施工方案,确保了整个引水过程的顺利进行。

2.2 引水方式与方法:红旗渠采用了多种引水方式与方法。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地下水源为主的抽取方式和以上游河流为主的引流方式。

灵渠的原理及设计思路

灵渠的原理及设计思路

灵渠的原理及设计思路灵渠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原理和设计思路令人惊叹。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灵渠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您呈现其原理和设计思路的多个方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灵渠的基本原理。

灵渠是一条人工渠道,可以将运河中的水引入到附近干旱地区,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引入运河水源,与干旱地区的河流相连,实现灌溉。

这样,农田可以得到充足的水源来滋润作物,提高农业产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设计灵渠时,工程师们必须考虑到多个因素。

首先,他们需要确定灵渠的引水源头和接纳点。

引水源头通常选择自然河流,以确保足够的水量和稳定的供水。

接纳点则需要考虑灌溉需求区域的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分布情况。

其次,为了确保水能平稳地流入干旱地区,设计师们需要研究并采用合适的水利工程技术。

例如,他们可以设计水闸、溢洪堰等结构,以调节水流速度和分配水源。

此外,为了防止灌溉用水过多造成水源枯竭,他们还会设计节水措施,如排水系统和灌溉计划,以合理利用每一滴水。

另外,设计师们还需要考虑灵渠的维护和管理问题。

创建灵渠只是第一步,对其长期运行的保养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确保渠道的畅通,防止积水和淤泥阻塞。

此外,及时修复渠道损坏和维护水闸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灵渠原理和设计思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项古代工程的成功在于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水利技术和人们的需求。

灵渠不仅解决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还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总结回顾: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灵渠的原理和设计思路。

通过引入水源和合理分配水资源,灵渠实现了对干旱地区的灌溉,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设计师们通过选择合适的引水源头和接纳点,采用水利工程技术,以及维护和管理渠道的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灵渠的长期运行和效益。

整个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技术和人们需求的综合考虑。

个人观点:对我而言,灵渠是一项令人钦佩的工程壮举。

它展示了人类智慧与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力。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灵渠为干旱地区带来了生机和繁荣。

灵渠

灵渠

大天平、小天平
接铧嘴下游是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 成人字形(夹角108度),因二者原属湘江故道,稍有崩坏,则无滴水入渠。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 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据1985年12月~1986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 利电力设计院和水电建筑工程处对灵渠大小天平勘测,大天平坝顶长344米,宽12.9~25.2米,砌石体最大高度 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7米,河床底高程213.5米。下游鼻坎高程212.3米,河床冲刷坑底高程210.9米。 小天平坝顶长130米,宽24.3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3米,河床底高程212.8米,下游 鼻坎高程212米,河床冲刷坑高程210.8米。大小天平均为面流式拦河堰,轴线间之夹角108度,与河床方向的夹 角大天平57度,小天平51度。坝体外部为浆砌条石及鱼鳞石护面,上游条石砌成台阶状,从4号和7号的钻孔获得 资料,两孔间距1米,4号孔布于大天平前缘0.5米,浆砌条石2.24米高,其下为混粘土砂卵石,7号孔布在河床, 距天平前缘线0.5米,孔深0~2.8米为砂卵石层,2.8~3.03米为石灰岩条石。上游条石顶面用石榫连接形成整体, 天平中部块石近于直立砌筑,称之为鱼鳞石,厚度0.7~1.3米。鱼鳞石下伏的沙卵石,上部为人工混粘土的砂卵 石坝体,下部为原生沉积砂卵石。上下两部分很难分清。条石及鱼鳞石之间的胶结物,一部分为沙粘土及石灰, 已风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掺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红色之胶结物,结构致密,抗风化力强,特别坚硬。
广义的秦堤,是指从南陡口至大湾陡止,全长为3.25公里。从接龙桥至大湾陡一段,秦堤两边都用条石砌筑, 宽为2米,高为1.5米。现保存完好。

灵渠的功能主治

灵渠的功能主治

灵渠的功能主治灵渠简介灵渠(Lingqu)是中国古代人工运河的代表之一,位于中国陕西省灵台县和陕西省榆林地区榆阳区交界处。

灵渠由井渫引水、隧道暗渠、人工运河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当地的水利灌溉和农田排水问题。

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灵渠的功能主治灵渠既具有实用的水利功能,同时也对当地的农田灌溉、运输及防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灵渠的主要功能和主治。

1.灌溉–灵渠通过引水和运河的方式,将来自山区的水源引入到平原地区,为农田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种可持续的灌溉方式有助于种植业的发展,提高产量和质量。

2.农田排水–灵渠不仅向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还能起到排水的作用。

当农田受到暴雨等天气因素的影响,产生大量积水时,灵渠通过渠道将该积水进行引流,以减少农田受灾的可能性。

3.运输–灵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成果之一,不仅解决了水利问题,还起到了运输的作用。

古代的灵渠曾经成为重要的运河,为当地的贸易和交通提供了便利。

商人可以通过灵渠将货物运输到不同地区,提高了物流效率。

4.防洪–灵渠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能够及时将积水引出,以减轻或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通过对水位的控制和管理,灵渠可以有效地降低洪水对农田和住户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生态保护–灵渠沿岸的植被丰富,山水相依,形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灵渠的存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当地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同时,灵渠还起到了净化水质和改善水环境的作用。

小结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拥有多种功能和主治。

它不仅解决了灌溉和农田排水的问题,还为物流和运输提供了便利,起到了防洪和生态保护的作用。

灵渠的存在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伟大成果。

灵渠

灵渠

水利工程示意图
灵渠全景沙图
三、灵渠主体建筑
• 南渠、北渠 • 铧嘴
• 大小天平
• 泄水天平 • 秦堤 • 陡门
(一)南渠、北渠
• 为什么开凿北渠?
• 如果只开凿南渠.把湘江一部分水流导入南渠. 并使越过分水岭与漓江连通,这样虽然达到 导湘入漓的目的。但是当洪水来时,无泄洪 场所,势必就会泛滥成灾。北渠的开凿和湘 江故道的设置则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 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 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
北陡
南陡
(六)秦堤
秦堤南渠东岸的一段渠起南陡口. 穿过兴安县城市区,至太史庙山 麓的大弯陡止。其走向基本上与 湘江故道平行因始筑于秦代,故 俗称秦堤。 • 秦堤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南陡口 至飞来石,长约半公里。堤身紧 靠湘江故道,而与南渠分开,堤 面宽约5一10米.高出水面1米左右; 第二段自飞来石至马嘶桥,长约1 公里,堤身紧靠南渠,而与湘江 故道分开,中经大泄水天平,大 泄水天平上有多孔平桥相连接;第 三段自马嘶桥至大弯陡,堤长约 半公里。

⑤ 回龙堤
大泄水天平
• 位于南渠距起点约1公里的秦堤上,堰长42米,底宽17.3 米,顶宽6.3米,堰顶高度略低于渠岸,用条石砌成,是 灵渠中最大的溢流堰,俗称大泄水天平。
马嘶桥泄水天平
• 位于南渠兴安县城东郊的马嘶桥 下。这里正是双女井溪与南渠交 汇处,该堰横跨双女井溪而筑。 长13米。上面是桥,桥下是溢流 堰。清乾隆年间在堰上设闸门, 可以启闭。洪汛期间开启闸门, 可使双女井溪的洪水泄入湘江故 道。枯水期间关闭闸门,可接纳 双女井溪的来水,以抬高南渠水 位,有利于行舟。因此,小泄水 天平是南渠第三道控制水位的有 效工程设施。

灵渠主要工程

灵渠主要工程

灵渠主要工程灵渠,这条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古老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始皇统一岭南的伟大决策之一。

它位于中国南方湖南省的兴安县境内,全长37公里,主要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等部分组成。

一、铧嘴铧嘴是灵渠的起点,位于南渠和北渠的交界处。

其工程结构包括一个分水尖、一个分水三角洲和左右两个铧嘴。

铧嘴的作用是在分水尖的指引下,将来自漓江的水量分流到南北两渠。

在分流过程中,一部分水流进入南渠,流向珠江水系;另一部分水流进入北渠,流向长江水系。

二、大小天平大小天平是灵渠中的两座船闸,位于南渠和北渠上。

船闸的作用是调节水位,使船只能够顺利通过。

大天平长253米,宽12米;小天平长167米,宽6米。

当船只从低水位进入高水位时,船闸能够将水位提高2-3米,使船只能够顺利通过;当船只从高水位进入低水位时,船闸能够将水位降低2-3米,使船只能够顺利通过。

三、陡门陡门是灵渠中的一座水闸,位于南渠上。

它的作用是控制水位,使船只能够在不同的水位之间自由切换。

陡门的结构包括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和一个闸门。

当需要提高水位时,闸门关闭,阻止水流向外流出;当需要降低水位时,闸门打开,允许水流向外流出。

四、秦堤秦堤是灵渠中的一道人工堤防,全长10余公里。

它的作用是保护渠道和周围的农田免受洪水侵袭。

秦堤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14年,历时三年完成。

在修建过程中,秦堤使用了大量的黏土和石料,以增强其防洪能力。

此外,为了确保秦堤的安全,还修建了多个护堤坝和排洪设施。

五、南北渠道南北渠道是灵渠中的两条主干道,全长分别为3.2公里和4.5公里。

它们的作用是将来自铧嘴的水流输送到南渠和北渠的下游。

南北渠道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14年,历时三年完成。

在修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黏土和石料,以增强其输水能力。

此外,为了确保渠道的安全,还修建了多个护坡和排洪设施。

六、总结灵渠的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陡门、秦堤、南北渠道等部分。

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也称颍渠)是中国古代一项具有重要历史、经济和文化价值的水利工程,被誉为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下文将详细介绍灵渠的历史沿革、工程特点、文化价值和保护措施。

【目录】1.历史沿革1.1 建造背景1.2 建造时间1.3 建造者2.工程特点2.1 渠道布局2.2 水源引入2.3 渠道规模2.4 渠道技术3.文化价值3.1 历史影响3.2 工程艺术3.3 古代科技4.保护措施4.1 国家级保护4.2 地方性保护4.3 公众意识提高【1.历史沿革】1.1 建造背景灵渠的建造背景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泛滥导致灾害的问题。

黄河经常泛滥,造成数千年来的灾害,因此修建可有效引导黄河水流的渠道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1.2 建造时间灵渠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世纪,到了公元前1世纪完工。

整个建造过程历时约百年。

1.3 建造者灵渠的建设是由当时的汉代发起和组织的。

具体的建造者暂无确切记录,但可以确定的是该工程是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和计划,并由大量民工参与建设完成的。

【2.工程特点】2.1 渠道布局灵渠的总长度为约1200公里,穿越山脉和平原地带,连接了黄河和淮河流域。

整个渠道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精心设计的渠道和水闸。

2.2 水源引入灵渠的水源是通过引入黄河水来解决的。

工程设计了适当的引水口和水闸系统,以确保在干旱季节和水稀缺时,仍能保证水利灌溉需要。

2.3 渠道规模灵渠的渠道规模十分宏大,宽度在10米至20米之间,深度达数米。

整个渠道由连续的渠道段组成,每个渠道段都设计有水门,方便调节水流。

2.4 渠道技术灵渠的建设利用了古代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工具。

建渠之初,人工开凿渠道,随后采用了排石、滚石等方法来清理渠道。

工程中还运用了土夯、夯石等技术以增强渠道的稳定性。

【3.文化价值】3.1 历史影响灵渠的修建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灵渠的运作原理

灵渠的运作原理

灵渠的运作原理灵渠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宏大工程,是为了解决北方干旱地区的水利问题而建设的。

灵渠的运作原理主要包括引水、排水和蓄水三个方面。

首先,灵渠的引水工程。

灵渠的源头是来自汾河的额林头水,该水经过引河、引渠等引水工程运输到灵渠的水源地。

在灵渠的水源地,还设有一套完整的调度机制,以确保供水能够充分满足各地的需求。

调度中心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水源的引入,从而保证了水源的稳定供应。

其次,灵渠的排水工程。

在引水工程中,灵渠主要承担的是从水源地将水引流到干旱地区的任务。

为了使水能够顺利流经整个灵渠,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排水工程。

这包括在合适的位置修建渠道,确保水能够便捷地流动。

同时,还需要进行河堤的加固和排水系统的建设,以防止水流外溢、泄漏和渗漏,从而确保引水的顺畅和水质的保持。

最后,灵渠的蓄水工程。

为了应对干旱时期的需求,灵渠还需要进行蓄水工程的建设。

灵渠沿途有许多湖泊和水库,通过修建排水闸门、船闸和拦蓄堰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水流的蓄放和流量的调节。

在蓄水工程中,还需要进行水质的监测和处理,以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卫生。

除了上述的引水、排水和蓄水三个方面,灵渠的运作还涉及到水位的维护、流量的控制和水质的监测等多个环节。

为了确保灵渠的有效运作,需要进行定期的巡查和维护,以及人工的调节和控制。

此外,还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包括人力、物资和技术等,以确保灵渠的正常运行。

总的来说,灵渠的运作原理主要包括引水、排水和蓄水三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科学的建设和管理,确保了水流的顺畅和水源的稳定供应,为北方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灵渠的成功运作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也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灵渠,沟通中国两大水系的运河

灵渠,沟通中国两大水系的运河

灵渠,沟通中国两大水系的运河凡来桂林旅游的游客,单是对如诗如画的漓江山水就足够尽兴而返了,而对距桂林只有57公里的兴安县来说,游客们往往与它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对于我来说,兴安这座位于广西湖南交界的小城,则如同一部典藏的古籍善本,是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翻阅,从容品读的。

我之所以对兴安有浓厚的兴趣,主要还是因为一条水渠“灵渠”。

灵渠不是一般通水灌田的沟渠,它是一条古代战争的生命线,它是一条和平时期的经济带。

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它连接着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两千两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扩大疆域而调动军队向南方进攻。

由于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之间,横亘着巍峨的五岭山脉,陆路崎险,水路不通。

为保证军队粮草物资的运输,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史禄负责建渠。

通过精确测量,史禄在桂北的兴安费时3年开凿了灵渠,奇迹般地把湘江和漓江沟通连接起来。

渠成当年,兵员和补给源源不断地通过灵渠运往前线,秦军因此才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岭南地区也正式并入了秦朝的版图。

这条为秦军平定岭南的水渠,此后成为了古代湖广连接岭南的重要水上枢纽,为促进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当我来到景区时,看到这里的游人并不多,景区内美丽而恬静,绿树掩映的秦堤上偶尔可见提着篮子洗衣的村姑和几对相互搀扶着的神情安祥的老人。

风和日丽的天空中偶尔吹来一阵微风,给古渠营造了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这样的天气最适合抒怀古之情了。

我在景区导游的陪同下,游览了灵渠内的景点,走进一个久远的梦。

在灵渠景区,我对灵渠的设计巧妙和匠心独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条水渠之所以称为“灵渠”,首先是它的选址,发源于兴安的湘江和漓江分别向北和南两个不同方向流淌,当时的秦朝在没有任何地理资料的情况下,却在这层峦叠嶂的山区精确地测量出沟通湘漓两江的最佳方位,开凿了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这令拥有现代高科技的科学家也感到惊叹。

灵渠是古代水利工程中最具有科技含量的工程,它科学的设计、灵巧的结构、精致的工艺,令后人为之赞叹。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四)——灵渠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四)——灵渠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四)——灵渠678地理工作室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四)——灵渠正文共6483字79图阅读时间17分钟作者:牛书平老师灵渠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2018年8月14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为灵渠颁发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书和牌匾。

一、灵渠的修建秦始皇一生都在征服,公元前221年,秦在消灭了六国之后,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

紧接着他的目光转向岭南,秦军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主要原因是五岭山脉横卧在两广与中原地区之间,军需物质运输极为困难,秦军在两广不能实行连续作战,肌饿的士兵是无法打胜仗的,从而无以扩大战果。

要想征服岭南必须要先解决粮草运输的难题,然而在这无穷的南岭之中如何能找到运量的大路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劈山修路以通岭南则耗时太长,于是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与漓江之间劈山凿渠,开辟一条水上运输线,这就是灵渠。

灵渠渠首鸟瞰图灵渠在南岭西侧的群山深处,南岭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向北流的大多进入长江水系,向南流的大多进入珠江水系。

在多种连接两水系方案中,秦朝人选择了湘江与漓江,图上能够看出这是最短的距离,我们不得不佩服秦水利工匠的智慧,即使今天看来这也是最短的连接方法。

在修建过程中,用拦河大坝挡住湘江之水,挖两条渠分别为南渠和北渠,南渠使湘江水流入漓江支流,通过南渠与北渠使湘江与漓江连接在了一起。

北渠回湘江,南渠通漓江从上图看出南渠修建并没有采用最短距离(下图),这样舍近求远,是为什么呢?因为湘江与漓江这条小支流的落差有7米,这就意味着要建7米以上的大坝才能使湘江水流入漓江支流,而建7米以上的大坝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做到的。

秦朝工程师的做法是将大坝向上游移,这里地势更高些,大坝高度只需两三米就可以了。

建两三米的大坝,在秦朝是不难做到的,付出的代价就是增加南北渠的长度,不仅如此,北渠被开发成弯弯曲曲的样子,这无疑更使工程量大大增加,这又是为了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因为在秦朝,灵渠的功能主要是运输,落差对于灵渠这条运河来说,至关重要,直线型的渠道施工量小但落差大,顺流而下的船速度难以控制,逆流而上的船上陡坡更使难上加难。

灵渠名词解释

灵渠名词解释

灵渠名词解释一、什么是灵渠?灵渠,又称郑国渠,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灵渠全长36.3公里,自伊水引来水源,穿越伊川县境内,并最终注入黄河。

灵渠被誉为“中国南水北调的鼻祖”。

二、历史背景灵渠修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27年,距今已有约22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秦朝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决北方干旱地区缺水问题以及加强对北方边防的控制力度,决定修建这条运河。

他派遣大臣郑国前往洛阳进行勘察和规划,并颁布了《治水法》。

三、设计与规划灵渠的设计与规划充分考虑了地理条件和水文特点。

根据勘测结果,在伊川县境内选择了一条地势较高的山脊作为引水起点,通过掘渠引水,最终将伊水引入灵渠。

为了克服地形的差异和保证水流顺畅,灵渠采用了大量的堤坝、闸门和堰坝等工程措施。

四、工程实施灵渠的修建经历了艰苦的劳动和技术挑战。

修建过程中,数以万计的劳工参与其中,他们使用简易工具和人力进行挖掘、石块加固以及土方填筑等工作。

由于当时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施工过程中需要依靠人力和经验进行测量、计算和控制。

五、技术特点与创新灵渠在古代水利工程中具有许多独特的技术特点与创新。

首先,它采用了引水与分流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北方供水的同时也兼顾南方农田的灌溉需求。

其次,灵渠运用了闸门调节水位和流量,确保运河畅通无阻。

此外,在设计上还考虑到了地质条件和地形起伏,采取了适当的建筑措施,提高了运河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六、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灵渠的修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改善了北方人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灵渠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和经济发展。

同时,它也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与贸易,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联系。

七、文化价值与遗产保护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杰出代表,灵渠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灵渠的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介绍灵渠是中国古代民用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灌溉渠道之一。

它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全长36.7公里。

灵渠在中国古代农业和水利工程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灵渠的设计原理,以及它在古代农业中的意义。

灵渠的历史灵渠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期,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布局。

灵渠的设计和建设是由当时的水利专家所完成的,他们运用了许多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灵渠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环境分析在确定灵渠的设计方案之前,水利专家首先对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们考察了附近山脉的高度和坡度、河流水位的变化以及降雨情况等因素,以确保灵渠能够合理地引水并保持稳定的水量。

水流控制灵渠的设计考虑到了水流的控制问题。

为了确保水流不会过大或过小,水利专家运用了堰坝、分水口和堤坝等控制水流的结构。

这些结构能够调节水流的速度和流量,使其适应农田的需求。

施工技术灵渠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施工技术。

古代水利工程师运用了一些创新技术,如运用黏土和石头建造渠道的结构,以及使用木材和石灰石加固河岸。

这些技术保证了灵渠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灌溉系统灵渠的设计中也考虑了灌溉系统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水利专家设计了复杂而有效的灌溉系统。

他们将灵渠分为数个支渠,并设置了灌溉磕头和漏洞等结构,使水流能够准确地流向每一片农田。

灵渠在古代农业中的意义灵渠的设计原理使其成为了古代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高效灌溉:灵渠利用其设计原理,为农田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灌溉水源。

这使得农田可以在极其干旱的环境中保持足够的湿度,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农田排水:灵渠的设计原理也考虑到了农田的排水问题。

在雨季或长时间降雨后,农田可能积水,这会对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灵渠通过适当设置分水口和排水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排除农田积水,保护作物的根系和生长环境。

灵渠运河的名词解释

灵渠运河的名词解释

灵渠运河的名词解释灵渠运河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杰作之一,为黄河流域的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在实现农田灌溉和水利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也是古代工程技术的珍贵遗存。

本文将围绕灵渠运河这一名词进行解释,从其历史背景、技术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灵渠运河建造于公元前214年至前212年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疆域内对南水北调的一项重要工程之一。

它连接了黄河的两个分支,由北边的泗水引水向南,输送到华北平原河南的灵渠灌区。

其运河的总长度约70多公里,横跨了当时的几个地理行政单位,包括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省份。

灵渠运河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

首先,工程师们必须解决工程线路的问题,确保灵渠运河能够准确地引水流入灌区。

其次,在修建主渠的同时,还建造了多个分支渠道,以保证灌溉水能够覆盖大面积农田。

最后,在运河的两端建造了取水口和放水口,以调控和管理水量的流向。

这种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工程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当时农田的灌溉效率。

灵渠运河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大大改善了当时农田的灌溉条件,增加了作物的产量。

南水北调的实施使得北方干旱地区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其次,灵渠运河的建设也使得灌溉技术得到了提高,从而为后来的灌溉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灵渠运河的建设和使用,对于推动整个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灵渠运河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有限,灵渠运河在使用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水漏的情况。

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到整个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其次,由于灵渠运河跨越多个行政单位,在管理和维护方面存在协调困难。

这也给后来的朝代带来了一定的管理压力。

尽管如此,灵渠运河依然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之一。

它不仅代表了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果,也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灵渠水利工程原理

灵渠水利工程原理

灵渠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一、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

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

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

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

”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历4年艰辛,这条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

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

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

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秦国军队对水路的利用从陕西省咸阳出发,沿汉水(汉江),顺流南下,至武汉(汉口,汉水入长江之处)。

由汉口,沿长江溯流西南而上,至湖南省洞庭湖,从洞庭湖(湘江入湖之处),沿湘江溯流南上,由永州市,沿湘江,进入广西全州市,至兴安县(灵渠)。

由灵渠,顺流西向,至溶江镇,进入大溶江(流向由北向南);顺流向南,进入漓江江段,经桂林、阳朔、乐平,入桂江江段,经昭平,至梧州。

从梧州市,若向东,则进入广东西江江段,至珠江(旧称粤江),入海口在广州;若溯流,则可西向,进入广西腹地。

二、修建原理。

兴安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

形象地概括了兴安的地理特征。

兴安的地形是: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形成了“湘水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现象,中间是著名的湘桂走廊。

湘漓二水虽同在境内,但在何处筑坝分水?怎样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颇需一番缜密勘察和研究。

灵渠的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

灵渠的设计原理一、灵渠的概述灵渠,又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是一条连接黄河和长江的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

灵渠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二、灵渠的设计原理1. 水源选择灵渠从黄河引水,因此在选取水源时需要考虑黄河的特点。

黄河水量丰富但泥沙淤积严重,因此需要选择具有良好自净能力的地点作为引水口。

同时还要考虑到水源地与运河之间的高差关系。

2. 渠道设计灵渠采用了分级引水和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建造。

运用了闸门、堰坝等结构物控制水流量,使得整个运河系统能够平稳地向南流动。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保证渠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沿线城市规划灵渠所经过的城市都是根据其特定地理位置进行规划和建设的。

例如扬州、徐州等城市都是利用灵渠的水运优势成为商业和文化中心的。

同时,这些城市也为灵渠的运输和维护提供了便利条件。

4. 水利管理灵渠的设计还包括了水利管理方面的考虑。

例如,为了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问题,设计者采用了人工疏浚和引进河道自净技术等手段。

此外,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管理体系,确保了灵渠长期稳定地运行。

三、灵渠的影响1. 经济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运河之一,灵渠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得南北贸易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它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人口迁移。

2. 文化影响灵渠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扬州、徐州等城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并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

此外,在宋代时期,由于运河交通便利,扬州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中心。

3. 生态影响灵渠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运河两侧形成了大量农田和水利设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灵渠的存在,当地的水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管理。

四、总结灵渠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其设计原理和影响都十分深远。

它不仅促进了南北贸易和地方经济的繁荣,还对中国文化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秦朝的巨大工程灵渠

秦朝的巨大工程灵渠

秦朝的巨大工程灵渠秦朝的巨大工程 - 灵渠灵渠,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朝时期。

这项巨大的工程不仅具有重大的水利意义,还对秦朝统一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工程背景、建设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程背景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34年的秦始皇时期,由当时的秦王政力量负责规划建设。

背景是秦国需要解决渭河与氾水之间交通不畅的问题。

这一地区地势复杂,河流纵横,交通阻碍严重,为了实现秦国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秦始皇决心兴修灵渠,使交通畅通,大力推进国家的发展。

二、建设过程1. 计划与勘测:在正式开始修建之前,秦始皇命令相关官员进行周密的勘测和计划。

这次勘测不仅涉及地理环境,还有水资源调查、水流状况等需要详细了解。

2. 挖掘与改道:在前236年,工程正式动工并以“进渠”为主。

修渠的过程中,秦始皇下令以人力为主要手段进行挖掘工作,并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石锤、铁锹等。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工程进展缓慢,许多士兵和农民被调派参与其中。

3. 渠道加固:为了保证修建的灵渠能够承受后期的流量压力,对渠道进行了加固处理。

具体做法有加宽和深挖渠道,同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水流侵蚀渠道边坡。

4. 设施建设:灵渠的修建不仅包括渠道的挖掘和加固,还包括一系列附属设施。

其中包括水闸、支渠、护坡等。

这些设施为渠道的可控管理提供了便利。

5. 完工与启用:历经数年的建设,灵渠终于在前23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通过灵渠的贯通,渭河与氾水的交通瓶颈得到了有效解决,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灵渠不仅解决了当时渭河与氾水之间的交通困扰,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灵渠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灵渠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体现了秦始皇致力于统一中国的决心和实力。

其规模和影响力在当时是空前的,为后世中国修建水利工程树立了榜样。

其次,灵渠对于国家统一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水往高处流——深度探析先秦运河,灵渠

水往高处流——深度探析先秦运河,灵渠

水往高处流——深度探析先秦运河,灵渠#打卡挑战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可是早在2200多年前,我们智慧超群的先人,就开凿了震古烁今的灵渠,颠覆了我们的想象,让水从低处流向高处。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先秦运河――灵渠的风采。

概述灵渠,古称秦凿渠、灵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全长37.4公里,它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灵渠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被赞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盛名。

2018年8月13日,被国际灌排委员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起因我们先人为什么要修建这样一条运河呢?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东方六国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将南方的长江流域也纳入了秦帝国版图,接着将统一的目光投向了五岭之南的百越之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50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

五路大军除了东路,出兵当年就平了东瓯和闽越地区,设置了闽中郡。

其余四路大军由于山高路险,地势险峻,行军作战及军粮运输极为困难,加上百越各部顽强抵抗,相持三年未能取胜。

为了解决军事运输问题,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监察御史史禄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运河。

选址史禄奉命开凿运河,便带领工匠们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始寻找合适的位置。

湘江的上游和珠江支流的上游都位于五岭山脉的腹地广西安县境内,该县素有“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之称。

虽然这两条河距离很近,不过漓江是由北向南流,而湘乡是自南向北流,更主要的是漓江地势比湘江还高。

开凿连接两条江的运河不难,难的是怎样让湘江的水流向地势比较高的漓江?也就是说咱们说得如何让“水往高处流”呢?负责开凿运河的史禄,经过实地考察,首先考虑了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和漓江支流始安水最近的地方,因为这里两江之间只隔一条300多米的土岭——临源岭,挖穿这条土岭,运河就可以开凿了。

灵渠知识点总结

灵渠知识点总结

灵渠知识点总结灵渠历史起源灵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22年之间,时隔2200多年仍然保持着完整的运行状态。

灵渠在我国水利史上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灵渠地理环境灵渠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距桂林市中心约60公里,全长约34公里。

灵渠自西至东穿越临桂县和阳朔县两县,在著名的漓江上游地区拉开了满满的浓郁的历史风光。

灵渠依山开凿,纵横疏密,流经小溪、山涧、平原,更横穿26米深的隧洞,一路奔泻。

灵渠水利特点灵渠的设计是为了将资源分散的流域内零星的农田通过引水渠道连接成一片亩均丰沃的具有一致墒情的数百千亩良田,构成一个大规模作田水利配套的灌区。

灵渠全长32.3公里,整个灌区总面积818着亩,可用于灌溉的面积6067亩,规模宏大。

灵渠水利工程特点整个灵渠工程设有数个水闸和渠道,其中以鱼美村附近的东门闸和尹家门闸为代表,能够有效地调节灌区内的水利系统,并且使得水源得以循环利用。

灵渠满汉大战的历史灵渠曾经也是历史上一些重大战役的重要战场。

灵渠也曾是满清与西汉相争的战场之一,曾经在灵渠上掀起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满汉大战。

这场大战便发生在乾嘉两年(1622年),当时天启帝逝世,开始的一场少数民族民间起义活动扩大成满清及郑成功父子之间的生死较量。

在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中,灵渠战役也曾发生过多次激烈和惨烈的战斗。

灵渠保护与开发近年来,中国政府将灵渠列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大力发展灵渠旅游资源,加快推进灵渠旅游改造提升工程。

通过加大对古桥、古街、古巷等古建筑的修缮,对大小景区进行实地整治,修复了一批陈旧的旅游设施。

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以保护和保存灵渠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灵渠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是对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同时,灵渠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不可替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江故道比两岸地势低,修坝,为了提高水位,向新开挖的南渠引水; 修坝后,坝上与坝下存在较大落差,船只无法进入湘江故道;只得另开 北渠,船只沿北渠行驶一段后,再与湘江汇合; 枯水季节,湘江故道干涸,无法行船;
4)沿AB一线三条河道 地势高低情况
B A
AB一线,南渠靠越城岭山麓,地势高, 由于北渠水位经拦河坝抬升,次高, 湘江故道位于原水系河谷,地势最低
兴安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 大工程。位于广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 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 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 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 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水渠流量较小宽度10-15米,其水位高过湘江故道, 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坝引流后,约7分水流入北渠,在 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
)(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 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4分) 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 交流;(2分)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

南渠往兴安县城方向地势逐渐 降低,这段是怎么行船的
沿途修建了一系陡门,又称斗门,来蓄水行船,陡门是现代船闸的雏形;
2012年全国卷高考题就是以灵渠为案例进行设计题目的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6示意灵渠位置。 (3)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说明原因。(12分)
主要目的是运输粮食等物资, 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
分水堤,都具有拦水并提升水位,排沙,泄洪的功能;
铧嘴与鱼嘴功能类似;
L
2)在将军墓东西两侧,西侧地势比东侧高,连通漓江与湘江 只需沿L线开挖,为何没有按照此线施工?
湘江故道水位低,直接沿L引水,无法引水到南渠 无法与湘江联系,从而不能达到湘江与漓江的汇合;
L
3)连通漓江与湘江故道可以 按此图红色箭头直接连接,为 何还要修建北渠?
原因是(对秦政权而言,岭南 地区位置偏远,为军队稳定 长期统治,保障后勤供给尤为重要。) 岭南地区地形崎岖(丘陵广布),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 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3分) 南岭阻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3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6示意灵渠位置。
(4)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8分)
湘江故道
北灵渠,可通洞庭
南灵渠,通漓江
南渠自南陡口往北经兴安县城、大湾陡、折向西北穿越越城峤至铁路村 会始安水,长4公里,全为人工开凿的航道,宽8~15米,水深1~1.8米, 河床全为泥沙结构;
湘江故道 南渠(通漓江)
北渠
灵渠由北渠、南渠、铧嘴、分水坝、大天平、小天平和秦堤等组成 1)与都江堰分沙堰功能类似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