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遗传学-19-20遗传变异的分子机理-重组,转座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存在会使染色体上该位置发生断裂的机会增 加,并由此改变邻近基因的表达。当Ds因子插 入到玉米颗粒色素基因C的近旁或中间时,就 不能形成色素,当Ds转位离开后,C基因所受 的抑制作用会解除,玉米又出现色素。
Ds因子特点:非自主转座子
2.Ds因子不稳定,它受另一调控因子Ac的影响
Ac存在:能解除Ds对色素基因C的抑 制作用,使C基因表达,颗粒出现色素斑点;
切除
➢噬菌体的attP和细菌的attB中O 序
列完全相同,是发生特异性重组的部
位。
右图示:环形噬菌体DNA通过attP位 点和attB位点的交互重组将噬菌体 DNA变成整合的线形原噬菌体DNA。
(2)催化重组的酶类。
催化整合和切除反应需要
不同酶类催化:
①整合反应(attB attP)
需要噬菌体基因 int 产 物
大肠杆菌中编码重组功能的有关基因: RecBCD形成单链、RecA使单链同 化、 RuvA识别连接体,RuvB与 RuvA结合,RuvC切割双链,拆分 Holiday连接体形成两条DNA分子。
上图示:RuvAB蛋白是一个促使 分枝迁移的不对称蛋白复合体。 右图示:细菌的酶类能够催化DNA修 复中所有阶段的反应而产生目的DNA。
右图示:RecBCD核酸酶从一端靠近Chi 位点,在移动中降解DNA。在Chi位点 行使内切酶活性切断单链,然后丢掉 RecD,只保留解旋酶活性。
上图示:根据切断发生链的不同, Holiday连接体的拆分可产生两种双螺 旋:亲本双螺旋分子和重组双螺旋。两 种螺旋分子都含有一个异源双链区。
上图示:在RecA催化下发生在部分双 链和完整双链间的交换产生一个类似重 组中间体的结构。
重组过程的步骤和酶:(a) 一对同源双链;(b)由recB,C核酸酶在第一对 DNA双链的一条链打开缺口,并使螺旋部分松开。SSB结合到单链区使 之稳定,recA的蛋白也能结合到单链上,引导双链形成,使原双链中相 应的单链被置换;(c)另一对DNA双链的一条链打开缺口并与第一对 DNA双链的一条链配对;(d) 切口由连接酶封口;(e) 开始180o旋转的 结构。
和一种称为整合宿主因子
(integration
host
factor,IHF)的蛋白质。
②切除反应(attL attR)
除了需要Int和IHF以外,
还需要噬菌体基因 xis产
物。
上图示:对attP和attB核心区共有序列的交错切 割产生交叉重连,最后产生交互重组复合体。
等位基因重组引起基因转换
(1)减数分裂后分离 (postmeiotic segregation)。指在减数分 裂后形成异源双链的分离。 证明了重组DNA等位基因中 存在异源双链。 ➢子囊菌减数分裂是在4个细 胞核产生之后发生的,并形 成8个呈线性排列的单倍体 细胞核 (图14.14)。 (2)异源双链错配修复导 致基因转换(Gene conversion ):对异源双链 DNA中错配碱基修复,使一 个等位基因转换为另一等位 基因的现象。

➢复合转座子:有些转座子除转座 功能外还携带抗药性(或其它)标 记(marker),被称为复合转座子 (composite transposon)。 ➢复 合 转 座 子 含 有 IS 模 序 。 两 臂 既可以相同方向,也可(大多数是) 相反方向排列,其结构为: 左臂 >—— 中 心 区 ——> 右 臂 或 左 臂 >——中心区——<右臂。 ➢复合转座子命名为Tn+数字。 ➢IS的转座频率为每代10-3~10-4 次,切除频率低,约为插入频率 的千分之一。复合转座子的转座 频率较低。
第19章 遗传变异的分子机理II —重组
第一节 同源重组
➢如果没有遗传重组,每个染色体中的等位基因将会永远固定在其特定 位置,有害突变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将每个染色体消除(并因此将任何 发生过的有利突变淘汰)。 ➢重组可分为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座和拷贝选择四种类型:
1)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NA同源序列间发 生的重组称为同源重组或非特异性(generalized)。在真核生物中,重 组在雄性和雌性中都是在减数分裂时期发生,在雄性中发生在精子发生 期,雌性发生在卵子发生期。此时正值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期”,其中 只有两条参与重组。大肠杆菌要求同源区>13bp,枯草芽孢杆菌基因 与质粒需要>70bp,哺乳动物应>150bp。
说明不是由缺失,无义突变,移码突变或点 突变造成,实验证明是由IS因子引起的。
(3)IS元件是细菌的正常组分。 IS后的数字表示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其被分离的历史
转座酶基因
IS),可用双冒号来表示一个特异
位点的插入,例如,: :IS1表示
一个IS1元件插入到噬菌体。
➢在卵子和精子中整体重组频率也不相同,在人类女性中发生重组的频 率是男性中的两倍。基因组中重组频率受染色体结构影响;例如在异染 色质附近,交换就会受到抑制。
同源重组可在一定长度的同源DNA任何位点发生;位点特异性重组只发生在特 殊位点。
细线期:染色体浓缩可 见,通常结合膜。
偶线期:染色体在一定 区域配对。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均有发现。 如大肠杆菌、 酵母、果蝇、玉米。
转座子:能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 位置 或另一条染色体上的一段DNA 片断。 转座子结构特点:一般具有反向或正向末端重 复序列。
转座子类型: 自主型和非自主型。
第一节 玉米中的转座子
➢ 上世纪三十年代,玉
米遗传学家 Barbara McClintock在研究中发 现了玉米籽粒色斑不稳定 遗传的现象,认为是一种 可转移的遗传因子所致。
➢1948年McClintock首先确认和提出了复 合转座子 的概念,70年代后在原核和真核 生物中不断发现有转位因子。
McClintock(1902-1992):1944: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45:美国遗传学会主 席。1983:Nobel Prize ,35年后将可动基因重大发现归功于她。
1.Ds因子(dissociation,Ds) 即解离因子,能在玉米基因组内移动,它
减数分裂后 分离
基因转换
上图示:子囊菌形成孢子的过程,允许减数 分裂的每个DNA双链发生交换。
三、同源重组与特异性重组的区别
插入式重组:λ噬菌体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和沙门氏菌控制 鞭毛形态的正反方向插入重组涉及遗传因子的加入。
替换式重组:一般性重组中两个染色体交换了一部分。
区别:
1.DNA同源部位的大小:λDNA和E. coli DNA只有附着点
由于Ds和Ac两因子频繁转位,使玉米颗粒上出现散在斑点。
第二节 原核生物的转座子
1、插入序列(IS):最早在有激酶
缺陷的E. coli突变体中发现有IS
因子,在gal半乳糖操纵子的各个 部位都有发生: (1)在任何一个激酶缺陷的突 变体中,其突变位置可以位于K 中,或位于T或E中,能抑制激酶 基因表达的T基因突变不会抑制E 的表达。各个突变只能影响到同 一操纵子中转录下游其它结构基 因的表达而不影响其上游基因的 表达——极性突变。 (2)上述突变体能自发回复为 野生型(说明突变不是由缺失引 起);任何诱变剂不能提高回复 为野生型的频率。
2)位点特异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指在一对特异 性序列之间进行重组,通常在原核生物中发生。将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 细菌染色体中就是位点特异性重组。该重组过程与噬菌体和细菌的特异 性DNA序列有关,包括一小段同源序列。参与此过程的酶仅作用于一 对特殊的靶序列。相关反应负责转化细菌染色体的特殊区域。
Ac激活因子丢失:Ds趋于稳定,抑制 了C基因的表达,玉米颗粒呈无色。
Ac激活因子特点:自主转座子
Ds
Ds
玉米调控因子的作用模式:
(a) Ac激活因子的位置不稳定,在无Ds转位因子时,C基因不受抑制,颗 粒呈深色。
(b) 当Ds因子插入C基因时,C的色素表型受到抑制。 (c) 每当Ds转位后,C基因又可表达,颗粒出现斑点。 (d) 无Ac激活因子时,Ds能稳定插入到C基因中,使颗粒为无色。
➢IS元件的末端是反向重复
(inverted repeat)序列,在插
入位点,IS DNA两侧总是短的
转座子
正向重复(direct repeat),其重
复序列的长度一般为3~9bp。 ➢末 端 可 被 自 身 编 码 的 座 酶
全长
热点
(transposase)识别,启动转座。
图15.1 转座子的末端反向重复能够在 靶位点的两翼产生正向重复,图中靶 位点重复5bp。转座子末端反向重复 为9bp。数字1-9表示碱基序列。
alt的核心区O同源,而在同源重组中,两个染色体是同源的。 2.重组部位的大小:同源重组中,虽然整个染色体同源,但
实际重组部位可大可小,而特异重组中,同源部位虽很小,但 重组一律包括整个λDNA。
第20章 遗传变异的分子机理III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
也称为 jumping gene or mobile element 发现:McClintock (美,20世纪50年代在玉米种 发现,1988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大肠杆菌重组的分子基础
( 1 ) RecBCD 识 别 chi 序 列 引
发重组。 重组中涉及到的细菌 的酶已经通过其基因rec 突变 体得到鉴定。rec 突变体的表 型是不能进行全面重组。现已 经鉴定了10~20个基因座。
➢图14.9说明了在含有chi位点
的DNA序列上反应何协同进行 的过程。 ➢Chi序列(5GCTGGTGG 3)天 然存在于大肠杆菌DNA中,大 约每5-10kb出现一次。
右图示:复合转座子的中心区携带 某种标记(如抗药性),两侧有IS模序。 每个IS具有短的末端重复。
2.人工转座突变技术
(1)原理:人工改造转座子,目标是敲除转座酶基因, 使转座子不能自主转座。
(2) 人工转座技术与谋略: (a)利用自杀质粒(没有在受体细胞中复制的复制位点)
编码转座酶基因。自杀质粒与人工转座子共同转入 受体细胞中。 (b)体外将人工转座子与转座酶进行组装形成转座复合 物,将转座复合物转入受体细胞中。
粗线期:联会复合体配 对伸展到染色体全长。
双线期:染色体分离, 但交叉点仍相连。
终变期:染色体浓缩、 与核膜分开,交叉点处 连接,4条染色单体均可 见。
右图示:重组发生于减 数分裂的前期,前期是 根据两条染色体出现而 定义的。每条含有两个 副本,但只在前期最后 才观察到。单个交换的 分子作用发生在这四个 双链DNA之间。
第二节 特异性重组
(1)DNA位点特异性重组。
①要进入溶原状态,游离的DNA必
须整合到宿主DNA中。
整合
②要脱离溶原状态进入裂解周期,原
噬菌体DNA必须从染色体上切除下来。
➢重组反应在附着位点发生。 整合和
切除过程在细菌和噬菌体DNA上被称
为附着位点(attachment sites)的特
殊位置上通过重组作用发生。
1、双链断裂起始重组:核 酸内切酶切口启动重组。 如图所示。 ➢如果两个连接点以相反方 式解开,即被切开的链一 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 结果就发生了遗传交换。 ➢酵母突变体(rad50)能阻 止平末端转变为单链突出 从而干扰重组。说明双链 断裂对重组是必需的。
右图示:重组开始于双链的断裂, 之后产生两个3端,一个3迁移 到同源双链附近。
3)转座(transposition):属异常重组类型,是使一段DNA序列插 入到另一段DNA序列中,而不依赖任何序列同源性。这种使某些元件 从一个位置向其它位置移动的方式称为转座。转座机制涉及DNA链的 切割和重连,因此与重组过程有联系。
4)拷贝选择(copy choice):另一种重组类型是在RNA病毒中使用 的,聚合酶可以在合成RNA时从一条模板链转换到另一条链上。因此, 新合成的分子把两个不同亲本中的序列信息融合一起。这种类型的重组 机制称为拷贝选择重组。在双链DNA底物重组中不使用此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