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学-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Mullins,1990 发明PCR技术 • Watson等,1990 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
• 1995年,Venter and Smith,完成原核生物 Hemophilus influenzae的基因组测序 • 1996年,完成啤酒酵母的基因组测序 • 1997年,Blattner and Horiuchi等,完成大 肠杆菌的基因组测序 • 2000年,人基因组草图测序完成 • 2001年,拟南芥菜 • 2002年,水稻 • 此外,果蝇、线虫及一些微生物的基因组 测序完成
这些成果尽管证明了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对应 关系,但仍未揭示基因究竟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其实, Griffith于1928年用细菌转化实验来证明 遗传物质是DNA,他将活的无致病力的R II型 肺炎球菌与灭活的SⅢ型肺炎球菌(存活时有致 病力)分别注入小白鼠体后,小鼠仍然健康, 但是当用R II型活菌与灭活的SⅢ型死菌共同注 入鼠体后,则小鼠被感染死亡,在死鼠体中发 现大量活的SⅢ型肺炎球菌。这意味着SⅢ型死 菌的遗传物质使R II型转化为SⅢ型
Watson和Crick在1953年《Nature》杂志上(Vol 171, pp737-738)发表“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 糖核酸的结构”(图1-9),这标志着遗传学乃 至整个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的新时代。 在同一期3篇:Watson,Wilkins,Franklin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与X射线衍射提供的螺旋构型的参数相吻合。 其主要内容是:① X射线衍射数据表明DNA具有规则的螺旋形式, 每34Å(3.4nm)形成一整圈,其直径为20 Å(2.0nm),由于临近核 苷酸的间距是3.4 Å。由此每圈必定是10个核苷酸;② 糖-磷酸组 成的骨架处在DNA分子外侧,嘌呤和嘧啶碱基位于DNA内侧,双螺 旋中的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依赖碱基之间的氢键相连,而且嘌呤总是 与嘧啶配对。因而DNA直径保持不变;③ DNA分子中G=C,A=T。 沿着任何一条DNA链,这四种碱基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排列顺序,但 任一DNA的组成可通过其碱基比例,即C+G来说明,不同物种比例 从26%到74%不等;④ 两条通过碱基间连接的DNA链称为互补链 (complementary chain)。两条互补链呈反向平行的螺旋结构,碱 基成对连接且垂直于螺旋的轴,每一碱基对沿着螺旋轴旋转36°, 所有10个碱基旋转成一圈完整的360°。两条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 带有小沟和大沟的双螺旋。
Conrat 于1956年用一种 RNA病毒-烟草花叶病 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作为实验材料。 TMV 有一个圆筒状蛋白质外壳,由很多相同的 蛋白质亚基组成。 外壳内由一条单链的 RNA分 子沿其内壁在蛋白质亚基间盘旋。 TMV 中 94 % 是蛋白质,6%是RNA。如用RNA和蛋白质分别 感染烟草,结果 TMV 的 RNA 可以感染,并形成 完整的TMV。而TMV的蛋白质则无法感染烟草
1923年,英国医学与生物化学家Garrod根据对人体的 一种先天性代谢疾病尿黑酸的研究发现该病是一种隐性 遗传病。Garrod的这种一个突变基因决定一种代谢障碍 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受到关注。
1941年, Beadle和Tatum对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的进化突变型进行研究时才发现了Garrod 的 工作,明确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one geneone enzyme)的理论。后来将“一个基因一个酶”改 为 “一个基因一种多肽”(one gene-one polypeptide)。这表明基因是通过控制多肽的合成而 影响生物遗传性状的发育和表达。
1950 年, Wilkins 用 DNA 晶体做 X 射线衍射分析, 表明 DNA 有很精细的结构。就在此时, Wilkins 的同事 Franklin 用含有较多水的 DNA 做 X 射线衍 射分析。她从得到的图像中判定DNA是双螺旋结 构。在DNA长链上,每个核苷酸相距0.34nm,每 个螺距为3.4nm,由10个核苷酸组成。 根据已测 定的DNA分子宽度为2nm,推测DNA分子不止由 一条链所构成(图1-10)。以上各项成果为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工作基础。
1961年Nirenberg和Mattheai用酶促合成尿嘧啶核 苷酸多聚物(poly(u)),并将poly(u)加入除去 正常mRNA的细胞抽提物中,结果只合成苯丙氨 酸连接成的肽链,这个结果表明UUU一定是苯丙 氨酸(Phe)的密码子。 poly(A)编码赖氨酸(Lys)肽链 poly(C)编码脯氨酸(Pro)肽链 随后,用两种或多种核苷酸随机混合的多核苷酸 替代mRNA,破译了部分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到 1966年Khorana用两种或三种核苷酸重复组成的多 核苷酸,如GUGUGU……,AAGAAG……和 GUUGUU……等做实验,终于破译了所有编码 二十年代,Levene研究了核酸的结构,并提出 了四核苷酸假说。 • Erwin Chargaff 1949 DNA是由四种脱氧核 苷酸(nucleotide),就是腺嘌呤(adenine)、鸟嘌 呤(guanine)、胸腺嘧啶(thymidine)和胞嘧啶 (cytocine)组成的,且在不同物种中四种核苷酸 的比率不同。但A 与T的量相等,G与C 的量 相等,即A=T;G=C,这就是所谓的Chargaff 规则(Chargaff's rules)。 • 不同来源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含量比较
德国植物学会杂志,1900年18卷
1871年 Miescher核素 1902年,Sutton 和Bover在观察蝗虫减数分裂 过程中的染色体时发现,遗传因子的行为与 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是完全 平行的,并由此认为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位 于细胞核内染色体上,从而奠定了遗传的染 色体学说(chromosome theory of inheritance) 的基础。 Johansen于1909年提出用“基因”(gene) 一词代替Mendel “遗传因子”
Rosalind Franklin(1920~1958): The Dark Lady of DNA(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2) 布蓝妲 • 麦多克斯(Brenda Maddox) 2011年新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她,以表彰她在 DNA双螺旋上的贡献,但是对她已是太晚
分子遗传学的孕育阶段
Gregor Mendel (1822-1884)是遗传学的创始人 1865年豌豆杂种后代形性状分离实验,35年后又 被重新发现
1. 荷兰Hugo de Vires(1848-1935)月见草杂交F2分离 2. 德国Carl Correns(1864-1933)杂种后代表现方式的 Mendel法则 3. 奥地利Erich von Tschermak Seysenegg(1871-1962) 关于豌豆的人工杂交
•显微注射术开始转基因动物的研究 •转基因植物的诞生 •基因治疗技术
由于密码子的三个碱基位置都有4种可能,因此有43=64 种可能的三联体核苷酸序列,其中61个密码子编码各种 氨基酸,3个密码子使蛋白质合成终止,故称终止密码 子(termination codon)。密码子编码何种氨基酸是由 与之相应tRNA决定的,而终止密码子的识别则是由蛋 白质因子直接决定的。由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数量为 61个,远比氨基酸数量20个多。所以几乎所有的氨基酸 都由一个以上的密码子编码,只有甲硫氨酸和色氨酸除 外。几种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这称为密码子的简 并性(degeneracy of the codon)。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 两种以上的密码子称为简并密码子(degenerate codon) 或称同义密码子(synonym)
1956年Kornberg 等,1956在大肠杆菌的无细胞 提取液中 实现了DNA的合成。这一工作获得了 1959年的Nobel奖。 1958年,Meselson-Stahl实验证实了该复制模 型,他们将大肠杆菌置于含有较重同位素13C和 15N的培养液中生长,这些细菌的DNA中含有13C 和15N。然后将这些细菌转入只含12C和14N培养 液中生长繁殖两代,每代都从细菌中抽提DNA, 离心检测其密度,结果每代DNA形成的带与半 保留复制的预期结果一致
第一章
分子遗传学绪论
1.1.1 分子遗传学的涵义
遗传学是以基因作为研究的核心,是研 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变异、传递和表达 规律的学科。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上 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揭示生物遗传和 变异以及表达的分子机制。
1.1.2 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研究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与传递机制 (2)研究遗传信息表达的分子机制 (3)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 (4)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5)研究生物遗传变异的分子机理 (6)研究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分子机制
从简并密码子可以看出前两个核苷酸都是相同的, 第三个核苷酸则是变动的,一般不是特别重要。 密码子最后一位碱基因特异性降低的现象称为第 三碱基的简并性(third-base degeneracy)。
•Khorana,证实了Nirenberg 所破译的遗传密码获 得了1968年的诺贝尔奖。 •1961年,Jacob 和Monod操纵子学说 •Robert Holley,tRNA结构
1955年, Sanger测定了牛胰岛素中氨基酸碱基的 精确顺序 1958年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从而将核酸与蛋 白质之间线性结构联系起来,并导致1967年“遗 传密码字典”的问世。从DNA编码链上5’端到3’ 端方向的三联体核苷酸密码子(triplet codon) 序列与蛋白质的N端到C端的氨基酸序列相对应, 这种对应关系称为遗传密码(genetic codon)。 DNA中的遗传信息是由信使RNA(messenger RNA, mRNA)介导而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1970年,Temin 和Baltimore发现逆转录酶。 • 阿尔伯(Arber)、史密斯(Smith)和内森斯 (Nathans),发现限制性内切酶,获1978年诺贝尔 生理学和医学奖。 • Sanger 设计测定DNA分子内核苷酸序列,1980 年与伯格(Berg)(重组DNA技术)分享 Nobel 生理医学奖。 • 1989年Altman、 Cech发现核酶共享Nobel化学奖.
Hershey 和Chase 于1952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 记噬菌体T2的蛋白质与核心DNA,发现在感染过程中, 蛋白质外壳留在宿主细菌体外,只有DNA进入菌体。在 感染后约25min菌体被裂解,产生出100-150个完整的T2 噬菌体。这个实验令人信服的表明,只有DNA是联系亲 代与子代之间的遗传物质基础
分子遗传学
主讲人:路铁刚
参考书 1.路铁刚,丁毅 。分子遗传学,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8 2.Gene VIII Lewin 3.分子克隆实验(冷泉港)
1. 绪论 2. 基因与基因组 3. 基因表达:DNA复制、转录、翻译 4. 基因表达的调控 5. 基因突变、损伤与修复 6. 遗传重组与转座 7. 基因与发育 8. 基因与免疫多样性 9. 表观遗传学 10.重要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11.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 12.分子遗传学研究常用技术的原理
1910年,Morgan (1866-1945) :果蝇近交实验: Gene 存在于染色体上 Morgan于1926年发表了著名的《基因论》,论 述了基因在上下代之间的传递规律,认为基因 控制相应的性状,基因可以发生突变、交换和 重组。由此提出,基因既是一个功能单位,一 个突变单位,也是一个交换单位的“三位一体” 的概念。并预言基因是一个有机的化学实体。 显然《基因论》对遗传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也为分子遗传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