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现代阐释_朱凤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2年第5期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现代阐释

朱凤琴

摘要构建当代生态文化,必须发掘、转化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资源。由此出发,本文从自然本体思想、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保护思想和环境管理思想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论述这些思想为生态文化建设所提供的宝贵而深刻的启示。最后,本文指出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作为古典形态的理论,其当代运用还需要结合现实进行必要的改造。

关键词中国传统生态文化

作者朱凤琴,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合肥230601)。

生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基本一致。探索、挖掘传统生态文化元素,按照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使之成为现代化强大精神动力与现代文明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思想资源,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探讨生态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各家各派对这一命题都有极为精辟的解说,其中道家、儒家和佛家是主要代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思想。其中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和儒家都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

首先,道家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组成自然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老子的宇宙观首先看到的就是,大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庄子进一步概括了这一思想,庄子说:“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①这种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表达了中国文明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其次,道家认为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这个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老子认为大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并谓之“天道”。既然天与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应服从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人以地为法则就是遵从自然。“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由于圣人不违反自然,只是辅助万物使其自然生长和发展,而不敢随意妄为,因而圣人不会失败。要不随意妄为,必须认识自然规律。“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③认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才叫做明智;不认识规律,又要乱作妄为,必然会招致凶险的结果。

再次,儒家文化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从根本上与道家是一致的,它对自然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目标。“天人合一”以天、地、人的统一为基点,主张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人与天地一物也”。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同处的关系,应该和睦相处。“事各顺於名,名各顺於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④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三才”————天、地、人的协调一致,把自然(天地)与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思考,要求建立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人是自然之人,同因属自然,它的价值指向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天人合一”这一命题以极为朴素的道理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中最深刻最本质的问题。

(二)“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对待生命问题上,儒家传统思想提出了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原则。“仁爱万物”的思想最先由孔子提出。他主张把协调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仁”、“爱人”推广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并把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为对行为善恶的评价标准。在孔子看来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各有其生长规律,有其存在的价值,人应该对这些东西仁爱、珍惜。早在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中,就把“生生”,即尊重生命、常养生命、维护生命作为人的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⑤荀子就认为,“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主张对自然万物施以“仁”从“爱人”向爱物扩展,“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⑥把人类的人性关怀按照血缘亲疏关系推广到整个生态资源,并且以生态伦理来约束人类对生态资源的行为。人们只要爱护和维护生态资

001

源,就能确立与生态资源共生共存的大生命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尊重生命思想表述最完整的是佛教。在佛学中,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佛教中的众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人,广义指生物。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佛面前,人与其他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佛学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生命的伤害,而且包含着对所有生物的伤害。中国佛教的“放生”,体现着对生命的积极保护,是一种传统的生态美德。当然,佛教的“不杀生”并非基于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物保护,而是一种宗教信仰,仅靠这种信仰是无法解决人类对生物保护问题的。但其中表现出来的尊重生命、善待自然思想是有价值的。

(三)“取用有节”的生态保护思想

古代生态文化的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所以在利用自然赐予的各类资源时十分慎重,主张人类必须认清事物固有的限度,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贪得无厌。老子针对那些追求名利、贪图财利的极端奢侈行为,提出了如下的忠告:“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⑦名誉与生命相比,哪个更亲近?生命与财产相比,哪个更重要?获得与丧失相比,哪个更有害?所以,贪得无厌必然招致更大的破费,过多的贮藏必然招致更多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可以长久。

儒家要求人要按照大自然节奏来安排自己的行为,节制欲望,而不能过分索取,提出了“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当年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孔子就直接指出:“政在节财”。战国时期的荀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强本节用的主张。崇尚节俭,反对奢糜浪费成为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与禁贪欲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唐代名相陆贽在《翰苑集》说过:“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量入以为出”。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它客观上具有保护自然的意义。

另外,古人还提出过要保持资源再生能力的思想,反对采取灭绝性的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吕氏春秋·义尝》中写道:“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指出:“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其年不得食”。这些颇有见地的思想主张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建立在维护资源再生能力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思想。

(四)“以时禁发”的环境管理思想

在治理山河中主张给自然休养生息,如我国在秦代以前就制定了在一定时间范围不准上山砍树的法规,以法律手段来保护生态,让自然休养生息。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他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山林川泽管理和生物资源保护,提出了“以时禁发”的原则。他说“山林虽近,草水更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⑧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按照规定的时节进行。后来的孟子、荀子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以时禁发”思想。孟子主张对生物资源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⑨孟子认为如能认真保护生物资源,生物资源就会丰富起来,反之,就会枯竭。“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得其养,无物不消”。⑨荀子则明确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⑩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对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启迪

当代生态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拥有非常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这些思想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而深刻的启示。

(一)塑造生态价值观。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人与自然这对矛盾跟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一样始终贯穿整个人类社会,这就充分说明了发展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的长期性和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就是要改变人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观念,实现“天人合一”。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导致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的过程,表现为矛盾与对抗的过程。没有这种冲突,就不可能有人类今天的繁荣和文明,同样,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培养生态伦理观。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处置,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教养。传统生态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基调,以朴素系统观把人看做自然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把人和自然视为有机的统一体,自然对人而言体现着极为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在推进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传统的人际伦理向生态伦理延伸,弘扬崇尚自然、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伦理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人的一切活动都要自觉遵守环境伦理,维护生态平衡,要依法严格

101

精神文明与思想文化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