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依然可以演绎精彩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依然可以演绎精彩
随着近来语文比赛课,职评课上第一课时的越来越多,第一课时也引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关注。

教学中曾出现的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虚脱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我们在听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中,教师为了让第一课更精彩,克服第一课的乏味想尽所有办法,十八般武艺全搬上,看似精彩,再细细品味,要么第一课时不像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不像第二课时,目标模糊;要么整节课安排读书、识字、理清文章概括文章内容,看似目标到位,却模式僵化,教学层次不清,教师百般“演艺”,学生学得却乏味。

最近我在学校的市级公开课担任了《九寨沟》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全校教师共同解读教材,试上,找出问题,再试上,再研讨,在这种滚雪球的研讨中,我做到了——我们同样可以演绎第一课时的精彩。

要让第一课时绽放出奇葩,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扣准教学目标,预设精彩。

目标使我们教学的航标。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小学语文的总目标,其次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做到本年段的教学目标熟记于心。

只要你做个简单的调查,语文老师对这两个目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不在少数。

只要总目标与年段目标理清了,有这个清晰的航标,我们才正确解读一篇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确定学习课文的总目标,然后考虑分几课时完成这一目标,最后把这一目标分散到各课时中,从而确定课时目标。

只有目标定准,我们也就知道教要做什么了,知道了做什么
我们就可以思考怎么做了。

我们所做的也就不能出现“越位”和不“到位”。

我想教什么,我怎样教,学生怎么学。

二、激发情感导入,引出精彩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

我们教师要根据学情、课文的类型、文章的体裁等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期待。

我在教学《九寨沟》第一课时的导入: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我也喜欢,我把自己珍藏的旅游中的照片带来了,我是百看不厌,买看一次都会回味无穷。

出示教师自己九寨沟游玩的图像。

(这照片上的我已是是八年前了,出现第一张照片是学生也许被对照片中的我感兴趣,慢慢地被照片的绮丽的景观所吸引)师:此时你们脑海里出现了那些词,想说什么?
生:美不胜收
生:山清水秀
……
生:那儿肯定让你心旷神怡。

生:那儿正像仙境一般
…..
师:这就是
学生异口同声:九寨沟
就这样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三、有序指导朗读,读出精彩。

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

显然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熟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听课的看点。

但目前的现状来看,教师尽管意识到读的重要性,但教学操作流程单板,读的形式单板,读无目标,读欠层次。

更严重的是读书与识字脱离,读书与理清文章脉络、文章内容脱离。

为了避免以上弊端。

在教学《九寨沟》第一课时我巧设了三个层次的读:
首先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读到你认为把每个字读正确了,每句话读流利了就坐端正告诉大家。

其次检读赛读课文。

同桌互检,一人一小节互相检读,能够做到正确、流利的给他打上两个笑脸。

没读正确流利的地方再读,做到了就该他打上一个笑脸。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纠正生字的读音,选择难读的语句,和重点段赛读,把句子读得更流利。

九寨沟课文虽长,生字很多,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自主识字能力。

读准字音不是很困难。

通过以上的自读,检读做到识字与读书的有机结合,字也初步认识了,书也读流利了。

再读课文,把识字、读书、理清文章脉络有机结合来,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教《九寨沟》我是这样组织的:
1、读、识字与理清脉络有机结合,
(1)读了课文九寨沟给你留下了什么感受?用一句话说说。

书上也有两处提到了。

你能找到吗?
(2)出示二三两自然段。

随后指名读随机指导理解“异兽珍禽”。

指导朗读出四个字成一段句节奏美来,指导读好了语段,随机问这两句话分别课文的那里?
(3)这两句一在前,一句在后,中间自然段具体写了九寨沟,这种结构称为什么结构
(4)这样的课文我可把分为几大段?
这样理清文章脉络就水到渠成了。

2、读、识字与了解重点段的主要内容相结合。

第一课时也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平台。

我这样指导读重点段。

(1):课文具体介绍九寨沟的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语。

出示: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清澈见底五彩斑斓
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2)、指名读;
(3)理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
(4)把这些词语放在一起,你们发现了什么?(描写自然风光的)
(5)通过读把这景展现出来,你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景美吗?读出来。

它们在课文哪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九寨沟的什么。

这种在板块化识字的基础上,推进读重点段,感知了段意。

以词语教学为突破口,进而整合读课文、表面上是以词语教学为主,而实质上是教者通过词语引领学生认识文本、熟悉文本、贯通文本,可谓一箭多雕。

把文字变得有深度,有了温度。

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把识字与感知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

教学环节具有递进性、层次性,层层推进。

以上三个层次的组织朗读,一次有一次明确的目标,目标一次比一次提升,在一次次朗读中学生的朗读,识字、概括能力在不断提高。

四、抓住识字教学,画龙点睛。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

教师如果巧妙地设计,机动灵活地处理对词语教学,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来说可谓是画龙点睛。

《九寨沟》这篇课文共有十个生字在课文中是分散的,如果把生字抽取出来逐一学习,不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费时低效。

根据四年级的年段识字要求。

我把零散的生字整合在一段教学中,有的在揭示课题时引导识字,例如“沟”;有的在交流中揭示,例如出现“县”,我这样引导:九寨沟在哪儿?在学生回答中引出;有的虽然是生字却是常见的,其实学生在生活早认识了,如“图”,
学生在自读,互相检读中就可以自我解决,没有必要在花时间单独拎出来话无效的时间;有的是板块出示,在九寨沟中出两个板块,一块是写景的八个成语,另一块是写四个动物动作神态的词语。

由于有了语境的支撑,学生的识字过程成了有意义的识记,更容易在相应的语境中复苏。

再利用它们在文中的意义联系,可以牵一带二,相互增益。

在进行识字学词时,也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

九寨沟中共有十个生字根据学情重点指导“沟、县、禽、”。

形式力求多变。

指导“沟”,采用换偏旁带出一组字帮助识记形,再组词理解运用;指导“县”,抓住形突破,师引导:“在书写时,你们有怎么想提醒大家的吗。

”当堂让学生写写;指导“禽”按字理理解生字“禽”:【禽字怎么记住它?出示甲骨文“禽”字,你看它像什么?一个网兜,下面是什么?手,一个人手里拿着网干什么,去捞鱼,去捕鸟,这个字念什么?学生喊是禽,干老师表扬他,你真厉害,甲骨文你都认识。

后来有个人在上面加了提手旁,捉什么,学生齐答,捉鸟。

所以后来这个禽字就专指鸟类。

“擒”就专指擒拿了。

】然后范写,描红。

写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段教学的重点,应紧抓不放。

但第一课时,时间毕竟只有40分钟,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识字的教学,这就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机动灵活地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这样抓住课文中的难写的1——2个生字,重点的指导书
写。

可先示范,再描红。

这样,不仅每课都渗透写字的教学,也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

久而久之,学生写字能力会不断提高,书写汉字也会越来越认真规范。

总之,教无定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从多方面的考虑来设计。

诸如,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文本的题材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需求、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都是设计第一课时的重要因素。

教师一定要全面考虑,根据实际,恰如其分地选择某种方式,设计出可行而精彩的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