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问题研究

作者:朱苇婉

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自美好乡村建设目标提出以后,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以及村民农户们都为此付出了不小的努力,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其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正是从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将问题分类为政策制定时出现的问题、政策执行时出现的问题和政策对象自身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问题;安徽

1.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正在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向前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占中国绝大部分面积和大部分人口的农村的发展建设也在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提升,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时刻关注民生问题,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美丽乡村这一奋斗目标,不仅要让农民们吃得饱住的暖,还要让农民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变得更加优美,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安徽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大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同时,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制定了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在村民和干部的一起努力之下,目前来看美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许多村镇的面貌可以说是焕然一新,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也在逐步推广至每家每户。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美好乡村建设中还是有许多问题是我们亟需解决的,比如在生态方面的农业污染问题、部分政策执行不到位而引发的众多矛盾、村民公共责任意识较弱、村民对于美好乡村建设参与度较低等等问题,对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付诸实施。

2.政策制定时出现的问题

2.1一届领导一种政策

基层领导班子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在政策制定时,往往会出现换届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然而在基层领导班子中,经常会有人走茶凉的现象。基层领导干部一届一政策,政策的制定与落实都得不到保证,不能保障上行下达,人民群众对政策更加不了解。在农村地区,政策的落实与传到往往是通过村干部来进行,一项政策的出现,村民对其了解程度大部分也取决于基层领导的宣传,领导班子的流动性大,政策的延续得不到保证,与此同时与村民的联系也必然减少,因此这也成为政策制定的的一大问题。

2.2政策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全面,可能会产生制定的政策不能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情况。由于许多美好乡村政策在制定时并没有实地去考察各个乡村的特点,当然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造成的部分美好乡村政策并不能与各个乡村实际相迎合,继而出现村民不满意,干部白费心的状况,令人惋惜。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较差,卫生情况亟待改善等等,这些问题是现今大多数农村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发现、整治与改善,是制定政策的一个基本方向,基于这一实际,许多地方做的还有很大不足。

2.3政策制定不够全面

部分政策制定不够全面,比如在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大家都把重点放在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以及危房改造等硬件工程,而对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处理以及农村厕所改造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够重视。

这里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美好乡村建设给阜阳的农村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在农村的公共交通、宽带、有线电视、自来水以及垃圾集中处理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但是在饮用水净化处理、生活污水管道建设、污水集中处理以及改造农村厕所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农村环境污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农民们自身环保意识较差,地面和河面上的垃圾随处可见,许多农民们还有将垃圾丢弃在附近的河道里的习惯,久而久之,垃圾淤积在河道里,不仅会造成更恶劣的循环,还会对水资源带来不可想象的污染与毁坏。

3.政策执行时出现的问题

3.1政策逐层变质

上层的政策经过向下层层传递以后,到了基层往往会出现变质现象,基层的干部通常职位较低,工资较少,上升机制也不够健全,能将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官员寥寥无几。部分基层干部对于上层政策的认识有偏差,具体表现在他们对于美好乡村建设更多注重在“输血”而非“造血”,直接投入资金到美好乡村建设之中,而对农民在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重视较少,忽视了对村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真正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片面追求完成经济指标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技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2投入资金不足

众所周知,美好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大工程,建设过程中势必要投入大量资金,且美好乡村建设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所以资金链不能断。安徽省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其中政府的财政扶持是美好乡村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然而安徽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较于沿海省份还是有些相形见绌,再加上民生问题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政府持续不断的投入资金到美好乡村建设中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3.3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力量

美好乡村建设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是不现实的,因为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与社会力量的作用,为美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改革开放30余年来,虽然中央对政府机构较大规模的改革高达6次,但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等基层政府一方面依然将自己定位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型政府”,视自己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中心,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行政过程中缺乏合作、互动的意识①。

4.政策对象存在的问题

这里的政策对象指的是村民农户,大部分村民们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在看待问题时目光只集中于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造成的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不愿承担公共责任、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积极性较差等现象较为普遍。

以使用化肥、农药为例,化肥、农药的普及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作物增加了产量,但是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得土质变差,同时带来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据安徽省环保厅发布的数据,2010年全省农业污染物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总排放量的42%、36%,已远超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②农业污染阻碍了美好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这一目标的完成,必须要让农民们改变落后的农耕方式,积极使用有机肥料,逐步减少焚烧秸秆,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美好乡村建设并不是针对少数贫困农民,也不是仅仅是为了建设某些中心示范村,是面向广大农村和全体农民而制定的目标,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确立自己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主人公地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唐建兵,武香利. 美好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以安徽乡村为例[J]. 皖西学院学报,2014,05:116-120.

②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3,64:3-57.

作者简介:朱苇婉(1995—),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