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和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和其他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
(一)艺术品应是人工制品
艺术品从根本上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和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是“游戏说”,还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需要的。此处,精神性不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是精神性的或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和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和知性。一是具体的,一是抽象的;一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值得注意的是,“感性”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艺术作品一方面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终点、成果与超越,另一方面又是艺术鉴赏活动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中介和桥梁的位置。
首先分析艺术作品的一般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作品的风格和形态问题。,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产物,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审美意象,来表达艺术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所体验和把握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既不能像形式主义者那样切断艺术作品与现实人生的联系,也不能像传统的社会学研究那样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等同于一种认识活动,而应该从本体论的角度把作品与艺术家的人生实践联系
起来。这样,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就不至于和现实生活混同起来,因为它不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再现,而是源于艺术家的实践与创造。同时,这种意义又必然是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意境表达出来的,而这些意义和形象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和物质材料才能够存在。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把艺术作品的结构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物质材料层
指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被看做是艺术作品的一个结构层面,是因为艺术作品也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来构成的。物质材料不仅是艺术作品在时空之中存在所必不可少的中介和载体,而且也是艺术作品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事实上,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灵或意识活动,而同时是一种实践活动。。所谓“有道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能形于手”,便是表明物质材料对于艺术作品的完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物质材料对有些门类的艺术作品来说,不仅是传达审美意象的媒介和载体,而且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园艺家们在庭园之中布置一座假山的时候,必然会去选择太湖石,而且石质越是多孔和疏松,就越符合创作的要求。这表明,在许多情况下,艺术家对物质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审美特征。如果我们把大理石交给一位舞蹈家,他大概会莫名其妙,这就是说,物质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标明了各门艺术之间的界限。
(二)符号形式层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等,他们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英伽登强调艺术语言所指向的是一种意向客体,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艺术作品的语言实际上只是一种“准陈述”,因为它所表述的意义和事件并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而可能是艺术家想象和虚构的。即使有些事件具有某些现实的影子,也必然经过了艺术家的改造和加工。正是由于艺术的语言与符号可以使作品由实在世界进入意向世界,它才能成为艺术作品结构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层面。艺术作品的符号形式常常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就是因为作品具有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不过,符号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根本功能仍在于指向和构成艺术形象和审美意境。因此,如果这一层面的特征显得过分突出,有时反而会妨碍作品的艺术价值。只有当形式的特征与作品的内在意蕴契合无间的时候,其审美价值才能得到承认。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形式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让人无法觉察到其存在。
(三)意象世界层
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意象世界层有自己独特的中心——审美意象。它虽以物质材料为基础,以符号形式为指示,但它却是艺术品的一个更高级、更内在的层次。艺术意象从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跨越的结构是艺术品的纯精神存在。审美意象的非现实性要求我们以特定的审美知觉和想象来把握它,因此艺术家通过塑造出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意象,反而十分成功地表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四)超验意境层
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它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意象世界仍是一种人类经验范围中的东西的话,那么意境则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这种超验的意境是艺术家在人生实践和艺术创作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艺术家仿佛参透了宇宙人生的秘密,人与自然、艺术与人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如果说中国艺术中的意境还始终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意象的话,那么西方艺术中的意境就更富于超验和形而上的色彩。那么,艺术作品为什么能够唤起我们这样一种具有形而上色彩的超验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呢?这是因为,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为了反映某种具体的社会现实或历史事件,同时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一种深刻体悟。超验意境是艺术作品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虽然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能达到这一高度。
艺术创造因其固有和历史特性常常被视为最重要的艺术存在环节,所以我们应对其进行深刻探究。
清代画家郑板桥对自己创作过程有这样一段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描述,生动、细致而又深刻地展示了艺术的创造过程。实际是从“眼中之竹”,进而有“胸中之竹”,继而有“手中之竹”。触发阶段是艺术创造的开始阶段,其本质是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的互相感发。艺术创造的触发,使主体的艺术敏感力被激发起来,而这种激发,不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主动的赋予,也就是说,主体积聚的欲望渐渐或倏然铺展开来,浸染触发之事物,改变这些事物的形态,使蕴藏在事物中的触发要素更加鲜明,并旁及它物,将所有有关的事物调动起来。所以,其作用不仅启动着艺术创造的展开,而且还为创造性展开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艺术的物态化、物化生产,是艺术家对“胸中之竹”的实体性赋形,它必须是应用艺术技巧将艺术意象与形式质料联结起来的过程。所以,“技”是生产中的核心要素。艺术生产的独特性就是,技巧的应用能完满地传达出艺术家蕴涵、寄托在艺术意象和主旨上的当下生命状态。也正是艺术生产中艺术技巧应用的各种关系,产生了艺术品的技巧美、形式美与质料美。三者充分揭示了艺术技巧、艺术形式、甚至艺术质料也能创造独立的美感,证明了艺术生产的独立性和价值,展示了艺术创造中审美要素的丰富性。
只有真正地激活艺术品,进入到艺术的体验中才能把握艺术,而体验是超越语言的,但体验中的无可言说并不意味着一无所得。在体验中,人们获得艺术的真态,人们感受到所有艺术表面形态及其处在关系,乃至效果的合理性,,人们拥有了艺术的整体,人们也进一步理解了艺术品。
理解了对艺术应从“存在”角度上把握,并以此把握为一切把握的基础时,对艺术就有了新的理解。较突出的成果就是使艺术的“存在方式”成为课题,“存在方式”就是如其所是的存在形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探讨把握艺术的“存在”。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艺术品所蕴涵、所启发、所指称意象为主的感性的精神性中,艺术品是艺术现象中一个最鲜明的显现品,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经验里,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