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教育与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教育异同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1bcb3f2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f.png)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国的侠客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都是东亚地区古代武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中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侠客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并对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侠客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发,人们的生活和财产经常受到侵扰。
为了保护弱小和正义,一些行侠仗义的英雄逐渐形成。
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武艺,还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清正廉洁的作风,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榜样。
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则是在中世纪时期发展起来的。
战国时代的日本同样动荡不安,国内割据成为常态。
武士作为统治者的核心力量,以忠诚、勇气、义务感和荣誉感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武士道道德准则。
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中国的侠客文化强调的是“侠义”和“仗义疏财”,侠义是指行侠仗义、保护弱小的精神,仗义疏财则是指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贫苦人口。
侠客的行为是基于其个人的道德判断,通常不依赖于国家或法律的支持。
他们相信正义和道义高于一切,并以此为指导行事。
相比之下,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更加强调忠诚和荣誉。
武士被要求绝对忠诚于其主人,甚至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也不能背叛主人。
荣誉感是武士的核心价值观,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忠诚、勇敢和奉献才能获得荣誉。
三、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中国的侠客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不仅在古代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有其价值和意义。
侠客文化注重的是担当和责任,对于当代社会来说,这种精神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不公平,而侠客的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担当,助人为乐,维护正义。
在一个社会中响应和弘扬侠客文化,将有助于提高整体社会道德水平,并形成更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比之下,武士道精神注重的是忠诚和荣誉,这种精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忠诚于公司和团队的成员,以及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荣誉感,将引导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公司以及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日本和中国的武士道和武侠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武士道和武侠文化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02c00d6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7.png)
日本和中国的武士道和武侠文化有何不同?日本武士道和中国武侠文化是两种独特的战斗艺术文化形式。
虽然它们在许多方面相似,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和对比这两种文化形式的异同点。
一、文化渊源1. 日本武士道的渊源武士道起源于日本的平安时期(794-1185年),是指武士们站在合适的道德准则和战略技巧之下的战斗形式。
这一传统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神道、佛教、儒教和许多战争之间的文化交流。
2. 中国武侠文化的渊源武侠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21年),虽然它的成形更多地出现在明朝、清朝和民国时期。
与武士道不同,武侠文化与武艺技能的传承更加紧密相关,并有着丰富的哲学背景,如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二、认识文化中人的不同1. 日本武士道的特征武士道以武士的身份作为出发点,这些人往往是日本的贵族。
他们的感觉更加内向,追求精神的完美和武艺技能的提升,而不是想要在社交场合获得地位或关注。
2. 中国武侠文化的特征相比之下,武侠文化更聚焦于普通人,并且在中国的广泛文化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武侠能扮演英雄的角色,为弱者伸张正义,并且是一种表现出强烈情感和热血感的途径。
三、文化中技能的异同1. 日本武士道的技术日本武士道技术的特点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单打独斗,因此战术技术需要使用敬业精神和上进心。
而且武士道发展出了许多专门针对特定战斗场合的技术,如切断敌人坐骑以使其失去运动能力等。
2. 中国武侠文化的技术中国武侠文化技术的特点在于强调群体协调和耐力的重要性,因此战术技巧更为灵活和动态变化。
武侠注重随时应对,高速移动和协同攻击,以确保最大程度的战斗效果。
四、文化中态度的异同1. 日本武士道中的态度日本武士道的战斗态度注重品质,包括忠诚、荣誉和决心。
武士道追求自我完善,并坚信道德准则在保持和平和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2. 中国武侠文化中的态度相比之下,中国武侠文化的态度注重快乐、激动和奉献。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传统文化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ae11cd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3.png)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传统文化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源远流长,对于塑造日本国民性格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日本武士道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与日本的封建社会密不可分。
在平安时期,日本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统治者需要士兵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导致了武士阶级的崛起。
武士不仅要担负起战争的责任,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这为武士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核心价值观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勇气、正直和礼仪。
忠诚是武士的首要品质,他们对于领主以及家族都有着忠诚的义务。
勇气是作为武士的基本素质,他们需要勇往直前,无畏无惧地面对战争和困难。
正直是日本文化中一直被推崇的美德,武士道中要求武士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
礼仪是日本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武士道中也要求武士懂得礼节之道。
三、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精神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士道强调的忠诚和忍耐的精神在日本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其次,武士道注重礼仪,使得日本社会形成了严谨和规范的风气。
再次,武士道追求极致的技艺和修炼,对日本的武术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武士道中强调的正直和勇气的精神,也影响了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四、当代意义虽然现代社会的日本已经不再是一个以武士道为核心的国家,但武士道的精神仍然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武士道中所强调的忠诚、正直和勇气等美德,仍然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武士道精神的传承,让日本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日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它以忠诚、勇气、正直和礼仪为核心价值观,对塑造日本国民性格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武士道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使得日本社会具备了严谨、规范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为日本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0344540903d8ce2f006623dd.png)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摘要】纵观中国的历史,侠客精神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侠客文化。
无论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还是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里,我们随处可见,他们多是正义的化身,有着正直的品性,多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多的侠义英雄们也是爱美人的。
同样,在日本,武士也成为最经典,最生动,最深入人心的文化形象。
在日本文化中,武士道文化几乎占据了最核心的部分。
武士道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否认的促进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张艺谋电影中的侠客文化和黑泽明电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作以分析对比。
【关键词】侠客;武士道;文化;精神“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游侠列传》)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正是这样评价他那个时代的侠客们。
自东周开始,天下大乱,列国纷起,对于人才的需要日益加强,养士成为了一个政治集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侠客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砝码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作为秩序和威严象征的周王室每况愈下,也在另一个方面让社会空气更加自由。
有本领的侠客们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办法来决定效力的方式和投靠的主人,这使得侠客得到了尊重和自信,也让那个年代的江湖充满了个性的光辉。
正如诸子百家争鸣的出现一样,那个时代侠客们代表的尊严和信心也是后世所仿效的典范。
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讲的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刺秦。
围绕刺秦,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当然也都被陆续搬上银幕,结局几乎一致,影视作品大都是为了反映秦王的残暴而歌颂刺客,尽管刺客们的结局都是失败。
然而,在张艺谋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刺客——无名,他仍旧没有逃脱悲剧的结局模式,但是我们却恰恰被这种悲剧的结局所震撼。
因为《英雄》这部影片完全颠覆了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刺客无名原本是要来刺杀秦王的,可是当他真正明白秦王之后,放下手中的剑走出秦宫。
中日武侠各不同
![中日武侠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42a4ede50029bd64783e2cb8.png)
中日武侠各不同作者:萧听雨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第01期古龙偷师日本“刀光一闪,头颅落地。
鲜血雾一般弥漫在昏黄的灯光下,灯光红了,人的脸却青了。
他也用刀,他也杀人,可是现在他看见了傅红雪这一刀,才知道自己用的根本不能算是刀,他甚至觉得自己以前根本就不能算杀过人。
灯光又昏黄!他抬起头,忽然发现傅红雪已不在灯光下,灯光照不到的地方仍是一片黑暗。
”——古龙《天涯·明月·刀》古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台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梁羽生齐名。
古龙武侠小说与金庸、梁羽生等人相比,特色鲜明,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武功描写上,不注重具体招式的详细刻画,打斗场面描写简洁,往往在刀剑出鞘的短暂瞬间生死立判,并且十分注重对打斗前后现场气氛的生动描写。
比如古龙在《剑花·烟雨·江南》一书中的描写“鲜红的血,在青灰色的砖石上慢慢地流动,流到一个人的脚下。
这人就像是突然中了一箭,整个人跳起来,狂呼着奔出去。
寒光又一闪,他的人又立刻飞了回来,仰面跌倒,一个人也已断了五截。
鲜红的血,又开始在青砖上流动。
大厅里静得甚至可以听到血液在地上流动的声音,一种令人魂飞魄散的声音。
”故事情节的描写跌宕起伏,生动传神。
我们知道,在古龙之前,以金庸、梁羽生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武侠小说,非常注重描写一招一式的打斗,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和套路描绘得活灵活现,如金庸在小说中创造的北冥神功、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无不让读者身临其境,信以为真,甚至有读者照着小说的描写练起功夫来。
而古龙的小说则完全跳出来了,基本上都是“无招胜有招”,对招式的描述都是一笔带过,而着重于打斗前后的环境描写,以此刻画环境的凶险和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
武侠套路大不同其实,古龙的这一写作风格不是完全独创的,而是深受日本“剑侠小说”的影响。
比起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中国武侠小说,日本剑侠小说更加侧重打斗前后肃杀气氛和打斗双方或恐惧或阴险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而关于打斗的描写十分简略,通常在刀出鞘的瞬间,寒光闪过,一刀毙命,日本剑侠小说大家柴田炼三郎在《战国旋风记》一书中这样描写冢原卜传的精湛剑术:“他的比武都只在一瞬间便分出了输赢,围观者甚至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比武便已宣告结束。
中国武术文化与日本武道文化之比较
![中国武术文化与日本武道文化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2ba515c3c1ec5da50e270bf.png)
搏击武术科学第2500卷8年磊芝期摘要:中国武术文化与日本武道文化有其相同性和差异性。
文章从武术文化的源起、本质特征及怠想渊源和文化品质等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力求发掘出其各自特色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日本武术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2—0023—03在中国,武,泛称T戈军旅之事。
是冷兵器时代,在人和动物的搏斗,以及人类战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现在所谓巾国武术,为中国体育项目,旧称“国术”,亦称“武艺”、“武功”。
由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
武术文化属于整个中华文化巨系统中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子系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反映。
因此,武术文化在理论上受巾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在行为方式上受其制约,它在传统文化总体环境诸冈素的相互影响中发展,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义有自己的独特特性。
古代中国武术随着佛教等文化早已传入日本,中日武术交流活动在明代达到一个高峰。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有着丰富的武术文化底蕴。
那么,日本的武术文化与中国的武术文化有何关系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异同之处呢?对世界义有何影响呢?1中国武术文化与日本武道文化起源比较武术侄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武术逐渐形成。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商周时期,_}l j现了“武舞”,片j来训练士兵,鼓舞上气,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从《七武士》到《七剑》——武士道与武侠的文化差异
![从《七武士》到《七剑》——武士道与武侠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d695c0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1.png)
从《七武士》到《七剑》——武士道与武侠的文化差异
廖建荣
【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1)001
【摘要】<七剑>在故事主题、七位侠客的形象塑造、斗争策略、讲述战争中的爱情四个方面参照了经典影片<七武士>.同时立足于中国的武侠文化,在侠士与村民的融洽相处、侠士的独立人格、抨击恶势力的刻画上有所超越,使<七剑>成为一部典型的武侠电影,也彰显了中国侠客和日本武士文化的本质区别.
【总页数】4页(P55-57,74)
【作者】廖建荣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逆转”与不同中的新旧武士道论--以山鹿素行士道论和《叶隐》武士道论为中心 [J], 张晓明
2."武士道转型"诠释的新体系r——读张崑将《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 [J], 咸伟
3.武士道与《武士道》——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解析 [J], 杨晓;杨飏
4.日本武士的统治思想——武士道——兼评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之四 [J], 娄贵书
5.在"文明"的诉求中诠释"武士道"
——新渡户稻造与梁启超的"武士道论" [J], 杜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的功夫和日本武士道
![中国的功夫和日本武士道](https://img.taocdn.com/s3/m/aa45dc67af1ffc4ffe47ac8f.png)
中国武術と日本武士道中国は世界の武術の源である。
日本の武士道も実際、中国から伝来したと言える。
日本の武士道は「忠君」という原則を要求してい,政治に関する。
武士道は領土、政権を守るために生まれたという。
日本の貴族は武士精神に中国の儒家学説を加えて、日本の本土の武士道を創造した。
後は、それをもって自分の財産と政権を守るのである。
それに反して,中国の武術は古来から個人的な目的だけである。
体や心を鍛えたり、護身自衛などのに、人々は武術に熱中しているのである。
根本的に、武術は攻撃ではなく、自分を保護するための良い手段だということだ。
中国の古代でも侠客がいたが、自由に生活して、必要なときだけ正義を守る化身になりたかった。
もちろん、そんな侠客には統一の組織がなかった。
天然の地理や武術の動作が違うので、中国の古代では、様々な武術の派閥が存在した。
金庸の小説の中で、武当派、峨眉派、華山派といった派閥は天下を取るのを図って天下第一関という虚名を奪い合っていた。
ここでは、中国の武術の派閥は多いが、みんな「小集団」という思想を持っていた。
でも争いの同時に、中国の武術は勢いが盛んだ。
日本の武士道は武術の一つが、「忠君」という思想をもっと強調して、派閥や動作がもう希薄なのだ。
そして、武士は自分の所属した政治集団だけに忠誠を誓って、主のために困難や危険を厭わなく諸任務を力を尽くして執行する。
肝心なとき、軍隊の一部分になって政治集団の戦いの力強い武器にな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武士は必然的に政治闘戦の犠牲品になる。
一旦、任務に失敗したら、切腹で謝罪せずにはおかないという。
それらの武士の運命は実際、主に囲いの中で飼育されている犬のように、もう決められたのである。
中国の現代の侠客文化(武侠小説,武侠映画,武侠ドラマなど)は割に流行っているが、テーマがしょっちゅう侠客個人の恩と仇にかかわるのである。
より悪いのは、ある武術や武器がすごくて、ひいては天下の血生臭い嵐を起きがちだとずっと強調されている。
梁启超论中国的武士道,希望中华民族恢复尚武精神
![梁启超论中国的武士道,希望中华民族恢复尚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96ff02e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c.png)
梁启超论中国的武士道,希望中华民族恢复尚武精神戊戌变法失败以后,32岁的梁启超流亡日本。
变法的失败对梁启超打击很大,但是他依然胸怀警醒国人的热情,苦苦寻求如何振奋民族精神的良方。
在日本期间梁启超考察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他感受到与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相比,中国之所以被列强欺负,主要是因为中国人丧失了尚武的精神。
日本人曾对梁启超说: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
梁启超听后深受刺激,他认为这是日本人在羞辱国人,在向中华民族示威。
梁启超怀着悲愤的心情,遂创作《中国之武士道》,向外介绍中国自春秋到汉初七十余位武士的事迹,以宣扬中国人自古不但尚武,而且更比日本的武士道讲武德。
在梁启超的《中国之武士道》这本书中,他是以阐述文史的立场风格,将尚武精神的思想贯穿其中。
什么才是中国的武士道精神,谁又是中国武士道精神的代表。
忠君事主的精神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武者,很多是忠君事主的死士。
这些死士可以为了自己的主人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梁启超认为这是中国武士道中的视死如归的精神。
易水岸边荆轲刺秦,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为维护吴国的稳定,要离不惜牺牲全家去刺杀庆忌。
为维护国家利益,如此二人者不在少数。
行侠仗义的精神梁启超认为自古中国的武者,就是行走江湖的侠客。
他们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为弱者挺身而出、除暴安良。
这是中国武者的侠义精神,比日本人的欺软怕硬的武士道更令人折服。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的朋友智伯被赵襄子杀死,豫让为给朋友报仇,决定刺杀赵襄子。
由于赵襄子警惕性很高,豫让两次刺杀未遂,眼看不能替朋友报仇,豫让遂即自杀。
反抗暴政的精神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也是中国尚武精神的代表。
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老百姓天生就不是顺民。
日本的武士道,只是效忠日本天皇的工具。
秦始皇剪灭六国之后,用严刑酷法统治天下,老百姓深受其害。
胡亥二世时期,天下苦秦久矣。
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_以_聂政刺韩傀_和_赤穗四十七义士_为例
![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_以_聂政刺韩傀_和_赤穗四十七义士_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d43eb1f650e52ea55189801.png)
“花属樱花, 人属武士” “四十七义士” 。 作为江户时代的武 士, 武士道则是他们的金科玉律。 集中表现武士道德观的 《山鹿 语类》 在论武士之职时说: “得主人而尽奉公之忠; 交朋辈厚信; 独慎身, 专在于义” 。佛教给予武士道卑生而亲死的心境, 由神 道教义所刻骨铭心的对主君的忠诚, 这些对武士的傲慢性格赋 予了服从性。 “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 孔子的教悔就 是武士道的最高渊源君臣﹑ 父子﹑ 夫妇﹑ 长幼及朋友之间的五伦 之道” 。另外在当时的日本如果问 “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是什么?” 回答说 “报主君之仇” 而新渡户稻造则认为武士的基本道德就 。 是忠。这样看来四十七武士的复仇是为了尽对主君的忠。如此 看来中日两国对轻生死, 讲忠义的道德观念都是比较推崇的。 然 而四十七武士复仇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用血来洗刷主君所受的 侮辱。日本传统上多教并行而 “构成 ‘耻感文化’ 基础的是多神 的观念在日本传统社会深入人 教的宗教观” “受辱即应报复” 。 心。如此, 耻辱感在武士心中无上的地位也是推动他们复仇的 一大动力。 二 其次复仇中的 “忠” “孝”: 与 聂政起初并没有答应复仇请求 的原因就是他母亲还在, 他要尽孝道。 “在中国, 儒教把对父母 的服从作为人们的首要义务,而在日本却是把忠放在首位” 。 可是日本位列儒家文化圈之内受儒学影响必定颇大。 “在混杂 着儒释道三教的中国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古代天皇制以及以 此为基础的日本精神, ‘武士道’ 形成 则是江户时代的事” 的 。 确在日本历史上 “自镰仓中期以后, 武家社会进一步强调从者为 主尽忠的忠节观念, 并使之渗透到底层” 在江户时代就形成了 完整的武士道。 而日本社会 “在社会伦理方面, 把对主君无条件 的服从﹑ 效劳的忠放在首位” 四十七义士 。 “他们为了 ‘义理’ , 抛弃了妻子, 离开了儿女, 失去了 (杀死) 了父母。 ”其中一位浪 人为筹经费把妻子卖入妓院, 另一位则杀死了他的丈人。武士 道在忠﹑ 孝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忠, 把生命看作是臣事主君的手 段, 而其理想则放在名誉上面。 除了要离这个类人能干出杀妻﹑ 子并焚毁的事来外, 这在中国显得不可思议。虽然日本受儒家 影响很大, 普罗宁可夫甚至说 “儒教是武士道的道德伦理基础” 但是 “忠” “孝” 与 的孰先孰后则反映出中国的 “有仁之忠” 与日 本的 “无仁之忠” 的不同。 三 复仇的结局: 二者刺杀成功后都自杀而死, 然而两者是有不 同的。聂政刺杀成功后在受伤之余还自毁脸面, 划破肚皮才死 去。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做的这么惨烈呢? 《战国策》 中提到他
论中日文化异同点
![论中日文化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6b5d29e74028915f804dc288.png)
论中日文化异同点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襦咫尺”。
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
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中日文化的异同由此道出。
关键词:文化,历史,中国,日本,异同。
引言:提起日本往往每个中国人会很反感,因为日本文化的另一极端是充满血腥和杀戮的武士道精神(731部队人体实验;旅顺,南京屠杀等),这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茶道和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精髓,而中国文化是多元和复杂的。
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日本,而日本当代文化影响中国。
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日文化的异同。
一传统文化的异同。
相同点:日本文化的发展源于唐朝,唐初的中国是当时东亚世界也是全世界的强权大国,其实力可比现在的美国. 而日本是当时东亚地区新兴的统一国家, 未久便入侵朝鲜半岛,参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混战, 破坏东亚地区的现行国际秩序,挑战国际共识,企图浑水摸鱼.但面对先进强大的唐军被迎头痛击,一撅不振.至于具体的战役和情况不累赘了, 假如不知道而有兴趣的, 可以去网上查一下”白江口之战”. 于是乎, 日本便全面拜倒在中国文化面前,学之不倦。
延续至今,就举一例子吧,比如说书法,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把这一千多年历史遗留下的瑰宝当作是平时修身养性的一种好的方法,现当代,中日两国都涌现了一批书法名家,如中国的周慧、何应辉,日本的今井凌雪等。
不同点:大家都知道,儒学思想推崇:仁。
唐时,儒家思想也传到了日本,但是,问题产生了,日本并未深刻认识到这一精髓,其原因是:由于中国本身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日本武道教育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启示
![日本武道教育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139325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0.png)
武道对传统文化继承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对于自我修炼
130
BULLETIN OFSPORTSCIENCE ANDTECHNOLOGY Vol.26.NO.3.2018
的传承。自我修炼的目的就是做到精神和肉体的分离,日本人 坚信精神的力量将战胜物质,精神是永存的而物质是有限的。
这一点在战争时期表现为视死为活着的“神风特攻队”, 在现代表现为日夜通宵达旦的上班族,日本流行小说作家星野 慎司在《不寻常的市民生活》一书中这样描述日本人的加班心 态:“忙碌的工作就像因参战而烙在身上的伤痕一样,那是男 人的勋章”。支撑他们能够长期工作的力量源自于民族精神 的传承。这种精神在武道中的体现就是武道精神“通过武技 的修炼成为有作为的人”。武道在其中成为对民族精神继承 的媒介。对于日本武道的理解,人们往往和日本武士道混淆, 殊不知日本武道是上位概念,它是日本各种武术的总称。[4]而 日本军部在战争期间利用其“忠君爱国,爱惜名誉”特性将其 改造把士兵培养成视死如归的杀人工具。那么随着日本武道 现代化改良,这种军部思想已经剔除。 2 日本武道的教育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精准的概括出 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本就 是是一个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等级 秩序、情义观念和自我修炼的境界等基本内容。[3]体现在生活 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花道、武道等民族 文化形式,通过这种种形式来达到继承传统文化的传承。日本
文化视野 WENHUASHIYE
日本武道教育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启示 EnlightenmentofJapaneseBudoEducation相会,刘瑞峰,李文龙 SongXianghui,LiuRuifeng,LiWenlong
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精神与武侠文化
![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精神与武侠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672ac1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8.png)
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精神与武侠文化日本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冲突的时代,同时也是武士精神与武侠文化盛行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武士们以忠诚、勇气和荣誉为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体现在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
一、武士精神的由来与内涵在日本国内,武士精神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源于战国时代的武士阶级,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个时代,各大领主争夺权力,战斗不断,因此武士们必须具备出众的勇气和战斗能力,以保护自己和主公。
武士精神的核心是忠诚、勇敢、荣誉感和纪律,这些特质是他们区分于其他社会阶层的重要特征。
忠诚是日本武士精神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日本武士视忠诚为生命与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对主公的效忠到了极致。
在战斗中,武士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主公的安全,绝不会背叛或投降。
勇气是武士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在战国时期,武士们不惧怕死亡,面对敌人的刀剑他们毫不退缩。
他们深信只有通过胆识和勇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荣誉感是武士精神的基石。
日本武士十分重视自身的名誉和荣耀,他们将个人的荣誉与家族的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和家族的尊严,他们不惜付出一切努力,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二、武侠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在战国时期,武士们除了战斗和保护主公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武士文化,即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一种抒发忠诚、勇气和荣誉的方式,它以武士为英雄形象,描述了武士们的冒险故事和侠义行为。
在武侠文化中,武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成为了全社会所推崇的标准。
武侠精神要求武士保持冷静、沉着和勇敢,即使面对生死考验也要坚定不移。
在许多武侠小说和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士们为了保护弱者和维护正义而与邪恶势力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倾尽全力,不畏艰险,为了追求正义而战斗到底。
武侠文化对于日本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体现。
武侠文化鼓励人们保持勇气和正义感,鼓舞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日本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方式的比较
![日本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方式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6854c2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f.png)
最新日本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方式的比拟日本一直都在推行武士道精神,在他们的国度里,不得第一就不是好孩子。
那种争强好胜的心态存在与每一位日本人心里。
正因为这样日本的孩子都比拟坚强。
可是这样也引起了孩子的心理畸形。
让孩子的童年失去趣味。
在他们的国家里没有吃不了的苦。
每天孩子上学都要赤脚趟过学校门前那铺满鹅卵石的水沟,不管春夏秋冬。
还有更令人汗颜的是河道里的石子都是不规那么的。
如果说石子变得光滑了就要被换掉。
在日本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家长会找到老师表示感谢。
谢谢他们重视自己的孩子。
比起日本中国的方式显得太过人性化了。
比方,在我们依依学语时摔倒在地父母会忙跑过来心疼的落泪。
中国的孩子上下学都是父母接送的。
有的会送到教室。
这使得学生自理能力很差。
当中国孩子得到老师责骂而显得沮丧时,家长会不分青红皂白的找老师理论。
这种溺爱使得老师教育孩子的方式很难进展下去。
我们不要求每个孩子都要争第一,因为第一只有一个,但我们要求家长对孩子放宽一些,同时,希望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老师,不要剥夺老师家与孩子的权利。
孩子就像小树,不穿永远无法成为栋梁。
中国武德与日本武士道比较分析
![中国武德与日本武士道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912afcc8d376eeaeaa31a0.png)
收稿日期:2006 06 05作者简介:方 港(1973 ),男,广东惠来县人,广州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助教。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武德与日本武士道比较分析方 港 林波萍 姚 琼(广州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75)摘 要 中国武德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都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两国人民的精神思维,对两国的经济文化生活及民族精神的发展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日本武士道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必然关系。
从日本对中国传入文化的选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武士道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及表现方式。
从两种武事精神在军事上的较量结果,我们看到 精神 是一个军队魂魄也是事业成功的因素所在。
关键词 武德;武士道;比较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300(2006)03 0050 04The Spirit Comparison between Martial Arts and BushidoFANG Gang LIN Bo ping YAO Qiong(G uang zhou Institute of P hysical Education,Guang zhou 510076,China)Abstract:Both of M ar tial Arts and Bushido are the tr aditional culture with long histor y and have wide influence on the t houghts and spirits of Japanese and Chinese.T he formation of Bushido has deep relationship w ith the geogr aph ic env ironment.Japanese import some Chinese cultur e and also have influent on Bushido.Bot h of M artial A rts and Bushido emphasis on t 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i s the key element for soldiers and success.Key words:the moral of martial arts;the spirit of Bushido;compar ison1 中国武德与武士道释义1.1 中国武德释义中国武德是武术理论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
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有何区别?
![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有何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e90709c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e.png)
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有何区别?一、背景与起源在探讨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之间的区别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背景与起源。
武士道是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武士阶级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而侠客文化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江湖义士和武侠小说文化。
1. 武士道的背景与起源:日本武士阶级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与源自太平天国运动的抗争精神相似,强调以忠诚、勇敢、正义为核心。
2. 侠客文化的背景与起源:中国古代江湖义士和武侠小说文化,强调以侠义、仁爱、忠义为准则,提倡个人英勇奋斗和正义斗争。
二、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日本的武士道和中国的侠客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下是它们之间的区别:1. 武士道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忠诚:武士道强调对君主和主人的忠诚,将其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将其视为终身义务。
- 正义:武士道强调正义与道德的价值观,同时也强调武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 自我控制:武士道注重自律和自我控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2. 侠客文化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侠义:侠客文化强调侠义精神,推崇勇敢、仁爱、奉献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 忠义:侠客文化强调忠诚和义气的价值观,侠客们将忠诚视为最高品质,义气视为江湖中的至宝。
- 抗争精神:侠客文化鼓励个人英勇奋斗和正义斗争,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三、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在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方面,武士道和侠客文化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1. 武士道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社会地位:武士道在日本的封建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武士阶级被认为是战斗的精英和统治阶级的支柱。
- 影响力:由于武士阶级在平安时代的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武士道对日本的社会、文化和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侠客文化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社会地位:侠客文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较低,侠客被视为江湖中的非正统人士,但却得到了广泛的民间爱戴。
- 影响力:侠客文化通过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传播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之忠义观比较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之忠义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a0280df227916888586d7a7.png)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之忠义观比较侠士和武士是中日民族历史上承载浓厚尚武精神的形象,他们给人以忠诚耿直、重言诺、讲信义、扶弱济贫等英雄观感,在这诸多共性背后的不同之处,折射出的便是植根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的不同民族性格。
1 尚武精神的代表侠士这一群体可谓是中国尚武精神的代表。
侠的诞生是始于中国历史上“士”的文武殊途。
“士”在中国的商周时代指的是在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介于统治者和平民之间的文武兼备的社会阶层。
秦汉定鼎天下后,“士”阶层出现分化重组,一部分专门事文,继而形成最初的儒士;另一部分则仍然保持承袭尚武的本色,从而发展成为早期的侠士。
剑乃侠士惯用的武器,仗剑远游、济世天下是侠士的经典形象。
战国时期是浩气如长虹的侠士生长的土壤。
这些独立和自由的个体,比如鲁仲连、荆轲、专诸、聂政,他们带着浪漫气息和侠义精神游走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实乃一幅绝美的图景。
尚武之风、任侠之气于战国之乱世可以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在秦汉“废封建,行郡县”以后就渐为绝响。
日本尚武精神的代表则非武士这一集团莫属了。
武士产生于9世纪中期平安时代的日本,一些封建地方领主为了保卫自身的利益开始组建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不断扩张势力,这种武装便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武士集团。
身为武士者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武技训练,因此他们个个武艺精湛、胆识过人,而勇敢无畏更是他们极力推崇信仰的。
他们认为真正的武士应该战死沙场或杀身成仁,而不是终老于田园。
武士们从小就要随身佩带长、短两把无比锋利的武士刀,长刀是为了斩杀敌人,而短刀则是为了切腹自尽。
武士在日本历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直至今日仍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侠士的尊“义”和日本武士的尽“忠”传统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等。
其主张的诚信重诺,对中国侠士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古有孔门弟子季路杀身成仁,死而无悔,大义巍然”。
[1]此行此举不断影响着把“士为知己者死”奉为处世最高准则的侠士。
从《七武士》到《七剑》——武士道与武侠的文化差异
![从《七武士》到《七剑》——武士道与武侠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d51781f866fb84ae45c8d28.png)
时破 壁而 出 的出场 方式 , 是 模 仿久 藏决 斗 的一 招 则
制胜 , 强调 这个 角色武 艺 的深不 可测 。
是 将军邀 请 去战斗 , 明白是为村 民驱 赶 山贼后 , 觉得 是 一种侮 辱 。只有 几个 同情 农 民 的武 士和 出身是农
民的菊 千代 同意帮 忙 。 但是 武 士与村 民问 总存 在 隔 阂 , 武士 感 到 他们
如勘 兵卫 的 出场是 以杀 死 劫 持 小孩 的强 盗 , 安全 救
士, 因为他们 不能佩 带武 器 , 则会被 武士杀 死 。武 否
士 是在农 民之 上 的另 一 个 阶层 , 以农 民既 害 怕 山 所
贼 , 害怕武 士 。 也
下小 孩 , 青主 是试 图阻止 军 队的屠杀 , 傅 通知无 辜 的
相 处 、 士 的独 立人 格 、 击恶 势力 的刻 画上 超越 了 侠 抨
《 飞鸿 》 列 、 方 世 玉 》、 霍 元 甲》 《 武 门》 黄 系 《 《 、精 等 影 片都 仅是 一位 主角 , 一 位 华 人 武 打 国 际 巨星 李 第
《 武士 》 彰显 了武侠 与武 士道 文化 的差 异 。 七 ,
村 民逃离 , 是 突 出他 们 的智 慧 、 艺 ; 昭南 闭关 都 武 楚
《 武士 》 七 之所 以取 得成 功 , 是 因为 它超 越 了 就
世 俗 的武 士观 念 , 士们 因正义 和 良知拔刀相 助 , 武 为 农 民抵 御 山贼 。影 片 中受 到邀 请 的武士 , 多 以为 大
事 ? 《 剑》 ”七 的老奏过 于 紧张而让 气氛 稍微舒 缓 的
需要 , 也是展 示女 子对 侠 士 的崇 敬 和侠 士 的铁 汉 柔
情 , 是 在死 亡 的 阴影 中彰 显 爱 情 的美 好 。《 武 更 七 士》 有 志乃对 胜 四郎 的爱慕 , 七 剑 》中则 有武 元 里 《 英与 杨云聪 的互 生情 愫 , 以及 刘 郁芳 对 楚 昭南 的爱 慕 、 珠 和楚昭南 的感 情 。 绿
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的比较的开题报告
![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的比较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b302c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7.png)
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的比较的开题报告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都是代表着东方传统文化的高尚精神,具有相似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进行比较,从历史、文化、思想、行为等方面剖析二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侠义起始于古代的“侠客”文化,是源于社会阶层分明的封建社会中的武士、侠客、义士等角色。
中国的侠义追求的是武士道的世界观,强调“仁义勇毅忠信”,尊重人格尊严,关注社会公正、人性善恶。
日本的武士道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由武士阶层发展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日本的武士道强调“忠义节操”、“武士魂”和“仁爱社会”等理念,以军阀、武士、神道等为特点。
二、文化内涵:中国的侠义文化注重个体的奉献、尊重、宽容和理解,体现了人文情怀。
侠客敬重忠诚、义气和正义,他们不仅是战斗的骑士,也是情感的表达者。
中国的侠义文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契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个人成才和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和个人的奉献精神,强调自我超越、自我克制和自我完美的精神境界。
武士道使个人严格约束自己,并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于个人所属的群体。
这种文化让个人的行为紧跟道德规范和社会基准,表现出盲从、不妥协之姿。
三、道德观念:中国的侠义文化强调“仁义勇毅忠信”,注重爱与权利的平衡,体现了刚柔并济、儒家文化的特点。
侠客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维护“义”与“人情”的间的平衡,不会违背人性、社会公正、忠诚等基本道德准则。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注重忠诚、诚信、恪守誓言和守信用。
武士道强调了服从、主人-仆人关系以及服从奉仕担当等观念,发扬军人的职责、义务和责任感。
四、行为准则:中国的侠义文化强调标志着义气、仁爱和社会公正等概念。
侠客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弱者的权益和社会的公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向权势妥协,更不能屈服于所受的卑鄙待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教育与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教育异同摘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中国观众对武侠金庸大师的作品的称赞,而以金庸为主的武侠小说正是中国武侠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的邻邦,日本则是以武士道精神而闻名遐迩。
但,中日文化相互交融,且以亚太文化圈为共生点,二者的侠道精神更是有着相似与不同。
本文旨在浅谈武士道精神与中国武侠精神教育的异同,并对于如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教育给予相关建议。
关键词:武士道精神,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文化传承,精神教育一.何为日本武士道精神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武士的形象是一个有着敏捷动作的剑的人迅速砍下了他的敌人。
但原来的武士没有展示杀手的灵魂。
那么武士一词是指什么样的人物呢?武士的精神“武士道精神”是什么样的概念?首先,武士的基本武士精神不是要成为一名武士。
武士道的概念意味着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内在自我,而不是用武力压倒别人。
这是一种独特的日本艺术形式,也是展示心灵状态的道德准则。
这种精神由七个想法组成仁(JIN),义(GI),礼(REI),智(CHI),信(胫),忠(CYU),诚(SEI)。
↓这些想法的含义↓仁[(jin)=爱和同情]代表同情,这也应该给予敌人。
义[(gi)=真理和正义]代表公平竞争,如果你通过暗中手段赢得比赛,你将不会得到承认。
礼[(rei)=礼貌]代表思考他人的方式,表达方式可以让人看到。
智[(chi)=智慧]是指能够看到事物的内心的知识,总是努力学习,总是期待提高技术。
信[(shin)=信仰]代表有信心和信任的力量。
在日本老年,没有合同的概念,一个人的话是他的纽带,这就够了。
忠[(cyu)=忠诚]代表自愿忠于你爱的人,这不是被迫的。
受到无能的领导者的影响,与对所爱的事物的忠诚度不一样。
对不尊重或不爱的人不可能有忠诚。
诚[(sei)= Promise]你所说的将会发生。
无论你说什么,你都应该保护你的生命,如果你不保护它,请付出你的死亡。
顺便提及[(shin)]归因于[(sei)]。
这样,武士道是一个让人们以美丽的方式生活的主意。
这不仅仅是为了武士。
这是一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的思维方式,包括妇女和儿童。
在过去的日本,有一段时期西方式的阶级社会存在。
然而,据说对人的分类和基于他们阶级的歧视的反应是催生了武士(武士道精神)。
当然,在西方也有鞠躬的传统,但这是贵族之间发生的事情。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场表演。
在西方,有一种向外部世界展示美的愿望,相比之下,日本武士道和美的理念是要有一个自我控制的头脑,并保持你的内在美。
在日本文化中,男士,女士,儿童,与社会阶层无关的每个人都要彬彬有礼,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没有特别绅士和女士的特殊待遇。
例如,即使对无家可归的人也要有礼貌,并且如果有人有麻烦向他们表明同情心。
那就是武士道。
大多数人会怀疑是否真的有必要对无家可归者保持礼貌。
无家可归者也是社会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你现在住在这里的原因是因为你身边的所有人。
这就是为什么你是这样的原因,如果你想到这一点,对每一个活着的人表示礼貌是一种表达对活着的感激之情的方式。
在西方,在吃东西之前向上帝祈祷的习俗部分存在,但在日本,祷告不是奉献给上帝,而是奉献给给我们生命的植物和动物。
它们不仅是生物,而且思想是人类和动物处于同一水平。
另外,相关学者认为武士,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承担责任和履行职责。
死亡只是履行职责的一种方式;下一个是第二个。
不履行职责所规定的职责比死亡更可怕。
切腹是向战士道歉的唯一方式。
若宁指的是一名逃脱或犯下罪行的战士,或一个死亡但害怕死亡的人。
武士道的类型:叶子隐藏了武士道,主要强调名字,忠诚,勇气,死亡和疯狂,山本代表。
儒家“武士道”主要强调山鹿素食的诚信、勇气、谦逊、忠诚和仁爱。
武士道的要求是:“正义”是武士主义中最严格的训诫,要求士兵遵守正义和道德。
“勇”要求战士有勇气,有毅力,也要有强壮的武术。
“仁”使战士不是武术的武器,而是宽容、慈悲、慈悲和慈悲的美德。
“礼”不仅是一种优雅,也是他人感受与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实要求战士诚实,不受企业的诱惑。
“荣誉”意识包括个人尊严和意识价值意识。
它要求战士们为他们的荣誉付出代价,他们必须把自己和那些坚持不懈的人区别开来。
“忠诚与正义”是最重要的。
它是所有情况下都存在的关系的纽带。
忠实于自己的主人是战士的信条。
它要求士兵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控制。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侍奉君主,保护国家人民。
日本武士道。
日本常见的樱花是武士。
因为他们认为樱桃的特征与战士的特征是一致的。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樱花是美丽的,但盛开的樱花更美丽。
这与武士集团的精神非常相似。
武士道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欧洲战士的个性。
然而,他的共同性实际上比欧洲战斗人员要窄。
这种团队精神和团结是不同的。
日本士兵和评估的历史爱国忠诚,但他是否忠于他的骑士,如真田Yongshi 的战国时代,反帝国主义明治战士力量,日本人给了非常积极的评价,判断标准不是他们的行动是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忠于他们的组织和实施一批武士道战士。
这是武士所倡导的精神境界。
它在美丽而美丽的瞬间达到生命的巅峰,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然后,她的生活结束了,没有任何怀旧之情。
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结,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此时此刻就应该像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
二.何为中国传统武侠精神中国的武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是武侠是文人的意气风发,是藏于文人心中的梦。
但是,中国的武侠精神是渊源已久的。
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武侠精神,是从墨家思想发展而来的。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精神一直在中国侠义精神里。
第一个是“义”第二个是“信”。
义者,是侠客最主要的精神,在墨家思想里“非攻兼爱”都是义的表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墨者之非攻也,不恃强凌弱是谓兼爱。
楚国攻打弱小的宋国,墨子派弟子禽滑釐带三百人持守城装备帮助宋国,使楚国退兵从而保全了弱小的宋国。
无所求,还自带工具与干粮帮助别人守城。
正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者精神。
也正侠客的“义”之所在。
信者:信是中国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所谓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如汉初的大侠季布,在当时就有“黄金百两,不如季布一诺”这样的说法。
在古典侠客之中,信用很重要,无信而不立,无信而不行。
承诺之事,一定办到。
这也是古典侠客必须的精神美德。
到了近代,梁启超先生把侠客的精神提高了一个层次,也侠客精神更具体化了,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这也是我们近代所读武侠小说的主要精神。
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郭靖、乔峰都是典型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其实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侠之大者,女侠秋瑾算一位,谭嗣同也算一位。
秋瑾与谭嗣同都出身于官宦人家。
本有优越的生活,而他们确选择了另外一条激进之路。
为革命与变法舍身赴死,为中华民族进步而献身。
这样的人亦可称之为大侠。
中国长久以来有很多偶像崇拜,大体而言有四种是最重要的。
一是圣人,扬雄在《法言》里说:“或问:‘五百岁而圣人出,有诸?’曰:‘尧、舜、禹,君臣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子,数百岁而生。
因往从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
’”直接否认了圣人出现的频率与时间问题,但并没有否认圣人本身。
二是明君,明君和圣人类似,很多圣人就是明君。
明君就是开明君主,雄才大略,如汉武帝、唐太宗等,他们或者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
和明君相对立的有暴君,荒淫无道,穷兵黩武,如夏桀、商纣,人人痛恨之。
有昏君,昏聩无能,缺乏治国才能,是亡国的料,但本性不坏,如李后主、宋徽宗。
还有庸君,水平中人左右,仅能维持,但毫无作为。
历代君王中,庸君最多,昏君其次,暴君再次,最少的是明君,因此人们期待“王者归来”。
三是清官(忠臣),清官对应于昏官(奸臣),这是君主制度下的必然反映,人们不敢反皇帝,但可以反昏官、奸臣,因为这也不利于皇权统治。
历代清官(忠臣)中,包拯、海瑞等就是典型。
四是侠客,行侠仗义之人。
除了这四种外还有其他,如英雄、神仙等。
偶像崇拜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世界的“人治”思维模式。
这在《庄子》概括的“内圣外王”中就有深刻的体现。
“内圣外王”说明,在历史的中国人看来,人而非制度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决定性因素并非决定历史的发展,而是维护现实的秩序。
限于篇幅,本文不谈圣人、明君、清官,只集中于侠客。
2 武侠精神:中国人的另一种精神武侠,在当代是一个特别时尚化的艺术元素。
武侠小说、武侠片就是如此,但是今天人们可以说,虽然现实中有武侠小说、武侠片,但现实中却缺乏武侠。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现代法治的日益健全,大大避免了古代法律人治弊端,另一个是热兵器取代了冷兵器,手枪取代了功夫。
但是,武侠是否就此消歇了呢?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武侠精神。
今天所渲染的武侠,在古代并非在艺术中,而是现实中,并且在现实中也不是常态的,而是反常态的。
客观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侠精神并不占主流。
从身份上说,儒家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春秋繁露》)里没有武侠的位置。
武侠不是独立的一个群体,他只能混迹于“士、农、工、商”(《管子》)之一。
从价值观上说,武侠也没有独立的价值观。
在传统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白虎通义》)里,也没有武侠的位置。
武侠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不轨于正义”,也就是不合于当时常规(非谓现代意义上的“正义”),不和官方打交道,即不诉诸于正常途径(法律)。
诉诸正常途径的不叫武侠。
不诉诸正常途径有两点原因,一是正常途径并非完美,有很多漏洞,二是正常途径本身复杂繁琐,很难立竿见影。
武侠精神不是一种理性精神,而是一种道德——实践精神,他们遵循的虽不是程序正义,但却遵循正义本身。
不过,不诉诸正常途径(法律)也引发了两个后续难题,一是法律权威荡然无存(这是不诉诸法律的原因),人们期待大侠(在没有清官的情况下)的出现,而非期待法律的完善。
二是武侠意识的肆意膨胀,从而影响了正义的实施,比如标准和程度很难掌握妥帖。
在当代武侠片中,“不轨于正义”的比比皆是,有些还未必被称为武侠片。
如《天下无贼》里王薄和王丽保护傻根儿不被盗窃就是典型的。
“不轨于正义”的行为,他们自己却没有诉诸法律本身。
(报警),而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正义。
武侠的根本特点是“不失信用,不背诺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从言行角度而言,这一点就是“诚”。
但是,这一点也引发了相应的问题。
一是“已诺”究竟是否在最开始就是合法的、不可更改的,不可变通的,是否有不周延之处?在有些武侠故事里,为诺而诚的现象并非没有。
这个诺如果缺乏了更高层次的制约,也很可能成为为虎作伥的借口。